邵宇
邵宇(1919—1992),原辽宁省东沟县(今东港市)孤山镇人。画家、出版家。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书记处书记,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党组书记。当选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曾先后在奉天美术专科学校、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学习。1950年,参与筹建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先后担任过《人民日报》美术组长,人民美术出版社副社长、党委书记、社长兼总编辑。1984年任《中国美术全集》编辑出版委员会主任,主持《中国美术全集》的编辑出版工作。1988年任《中国美术分类全集》总编辑。
一
邵宇7岁那年,在庄河县立小学读书。“九一八”事变后,他在孤山中学读书。孤山中学曾有个日文教员,经常向学生灌输“满洲国就是王道乐土”等谬论。儿时的邵宇痴迷于画画,有一次,邵宇画了一张丑化日本鬼子的漫画,被那个教员发现,抓起教鞭就要抽邵宇的头,邵宇钻到课桌下面,抓住他的脚,将他扳了个脸朝天。
1934年春,邵宇考入奉天美术专科学校,绘画,把邵宇引入一个美妙的世界。但日本侵略者在中国任意杀戮,奸淫掳掠,让他十分痛恨。他写了几篇小说,其中一篇是以汉奸李寿山枪杀抗日英雄邓铁梅的事情为背景,小说在美专校刊上登载,他还为自己的作品画了插图。
1935年冬,邵宇考入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在这里,邵宇眼界大开。德国版画家珂勒惠支,还有法国画家杜米埃、米勒对他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当时在北平的吕骥、崔嵬、陈波儿、郑君里、张瑞芳,以及其他院校的热血青年,联合组织演出了话剧《保卫马德里》《阿比西尼亚的母亲》,活报剧《放下你的鞭子》。邵宇在《阿比西尼亚的母亲》中扮演一个反法西斯的士兵。
“七七”事变后,邵宇经香港转道广州,到了长沙。他在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刊物上发表了《开会》等木刻作品,在《力报》《申报》上发表了《无妻之夫》《无母之儿》等作品,这些作品传达了民众救国的声音。
1938年长沙大撤退前夕,邵宇被共产党地下组织派到衡阳,在基督教负伤将士服务协会湘南大队担任第三中队队长;并将共产党支部建立在这个组织中。邵宇在这里结识了后来的夫人沈尹。不久,邵宇加入了新四军。
1941年1月4日,为顾全抗战大局,奉命北移的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皖南部队9000余人,从云岭驻地出发绕道北上。6日突遭国民党军7个师8万余人的包围袭击。新四军英勇奋战7昼夜,终因弹尽粮绝,寡不敌众,除约2000余人突出重围外,大部分壮烈牺牲或被俘。叶挺军长和军部8个干部隐蔽在一片竹林里,邵宇也在其中。由于国民党军队缩紧包围圈,眼看已经冲不出去,叶挺只得下令毁掉武器全体被俘。后叶挺被国民党单独关押,其余人被押往上饶集中营。
上饶集中营是国民党囚禁新四军战士的几个集中营之一。被关押时,邵宇所在的编队里有党的秘密支部,其中邵宇年纪最小。因为邵宇过去是画画的,特务对他不像对别人那么注意,邵宇便担负起自己所在编队与其他编队联系的任务。
在集中营秘密党支部的支持下,邵宇和另一位青年木刻家赖少其千辛万苦地逃出了集中营。经过艰苦的辗转,他和赖少其来到苏中根据地。不久,党组织分配邵宇在《苏中报》工作,后相继担任专区工农科长、区委书记、地委及新四军某旅部秘书及苏中新华分社副社长等职务。
沈尹得知邵宇到了苏中区后,也辗转来到他的身边。1945年,日本投降。《苏中报》欢送东北籍战士调回东北工作,同时为邵宇和沈尹举办了别致的婚礼。同年11月,邵宇夫妇到达东北。邵宇被分配到《东北日报》社任通讯采访部部长。不久,邵宇又被调到土改工作队。
邵宇一边带队消灭土匪,一边将搜集到的素材编成连环画。他仅用一个半月时间便创作成一套两册的连环诗画《土地》。通过东北的庄稼人王奎五父子两代人的血泪身世,控诉地主、日寇、汉奸、国民党欺压农民的罪行,宣传土地革命的意义。这部为农民创作的连环画册受到徐悲鸿先生的称赞,认为其画风“用来描写中国社会非常适合……可称简约、紧凑、扼要,而极具力量”。
1948年春天,邵宇作为新中国美术工作者的东北代表出席全国文代会,见到了从延安来的蔡若虹、古元、王朝闻等同行。
二
1949年底,因筹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部委,中央从各个解放区调集干部,邵宇奉命调往北京。在等待分配的那段日子里,他天天拿着画笔到处写生。
1950年,邵宇参与了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筹建;不久,他调往《人民日报》美术组任组长。同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文联组织画家到朝鲜战场深入生活,邵宇去了朝鲜。他作为文艺战士,在战争年代里一直跟随部队行进,战场上的英雄人物感染着他、鼓舞着他将激战的场面和战斗中涌现的英雄用速写记录下来。他画了《行军》《炸不断的桥》《肉线》《志愿》等组画,并自己配诗,歌颂中国人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1952年,邵宇从《人民日报》社调回人民美术出版社,任总编辑兼副社长。当时,北京的大街小巷,文化产品极为匮乏,不少书摊摆放的多为旧时代的七侠五义、言情等内容的小人书。邵宇了解情况后,提出“美术出版社应该着手出版有益于青少年身心的、反映新中国文化的读物”。他召集全体编辑人员开会,动员大家改编古典名著、革命小说绘制连环画。大家热情高涨,很快出版了一系列题材内容积极健康的连环画读物。出版周期最快的时候,曾达到平均每3天就出一本内容新颖的连环画。在大家的努力下,新华书店和各书摊出现了许多新型连环画和人民大众喜爱的小人书。刘继卣画的《鸡毛信》以及《水浒》《西游记》等传统题材的优秀连环画,取代了书摊上那些旧时代的出版物。当时,除了出版连环画以外,人民美术出版社还出版了不少单幅宣传画和年画,如《我们热爱和平》《开国大典》《毛主席走遍全国》等。
进入发展时期的人民美术出版社,除了出版大量的年画、连环画、宣传画等通俗读物外,还开始注意搜集整理中国传统美术精品,出版了许多高档次的在国际上叫得响的古代、现代名人画册。在此期间,邵宇主持出版了《宋人画册》《清明上河图》以及世界美术史上知名巨匠的专人画册,如《列宾》《珂勒惠支》《伦勃朗》《苏里柯夫》等画册;还为中国当代大师齐白石出版了一套精装大画集;为徐悲鸿出版了大型画册。这些作品集的出版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中外美术经典作品出版方面的不足。
邵宇还注意发现许多有潜力的中青年画家。如古元、王式廓、董希文、黄胄、亚明、李少言、叶浅予、赖少其等,这些画家的作品出版给画坛带来了清新的气息。日后,这一批人成了中国画坛的中坚。
1954年,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参加了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以卓越的外交与许多亚非国家首脑缔结了友好关系,其中包括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苏加诺本人的藏画很多,原打算在日本出版。周恩来了解这一情况后,提出由中国为苏加诺总统出版藏画集,并委托人民美术出版社具体操作。为此,邵宇专赴印度尼西亚与苏加诺总统面谈,第一次就在印尼待了9个月,之后又去了两次。邵宇带领出版社的同志经过两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周总理的重托,《苏加诺总统藏画集》共6册陆续出版。画集出版后,苏加诺总统给予了高度赞许,亲笔写来贺信。该书1959年荣获莱比锡国际书籍艺术博览会金质奖章。这是中国首次获得国际图书大奖。
“文化大革命”期间,邵宇同许多老干部一样,受到了冲击和迫害。1970年,邵宇和出版社的部分同志被下放到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劳动。当时邵宇已年过半百,但他不顾多病的身体,带领大家自己动手盖房、种稻子,始终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工作和生活。
到干校初期,在政治运动中持相反观点的两派仍然打派仗,互相调查对方的问题,都找他取证。邵宇始终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地回答提问,是则是,非则非。邵宇的坚定和正直受到了同事们包括军代表的肯定和尊重。
三
十年动乱,曾经迫使邵宇放下了工作,也放下了画笔。
1971年,国务院组织文化代表团赴加拿大访问,进行文化交流,周恩来总理指名让邵宇任团长。在加拿大时,大使馆的同志告诉邵宇,驻法大使黄镇同志已向国内申请,邀请邵宇回国途中到法国访问。邵宇离开加拿大后到了法国,见到大使黄镇同志倍感亲切。那一次,黄镇派驻法大使馆文化参赞陪邵宇参观了卢浮宫、凯旋门、巴黎圣母院、埃菲尔铁塔、巴黎公社墙等名胜古迹。
1976年1月8日,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邵宇和身边许多人一样万分悲痛。深夜,他拿起画笔,画了一个烛台和红烛。他将寓意心血的红、黄两种颜色饱蘸在笔尖上,一笔画成了明亮的烛光。邵宇在画上题词:“心线正直,表里通红,浑身是火,一生光明,风吹不熄,磊落始终。”
1977年,中共中央组织部任命邵宇为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这期间,邵宇创作了组画《难忘的回忆》,共3幅:一幅是他在“文化大革命”前画的人像,被撕破了(寓意“文化大革命”初期画家作品遭遇浩劫);一幅是被砸残了的石狮子(寓意文物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严重破坏);一幅是荷花,花茎被折断。这组画的寓意是:十年浩劫,石头狮子也未能幸免;但沉痛的教训可以化为营养,只要有藕,不染之花仍会开放。
1978年9月,日本松山芭蕾舞团再次访华。不久,人民美术出版社接到一项任务,与日本讲谈社合作出版5卷本彩色摄影画册《中国的旅行》。这一次,又是邵宇亲自挂帅,用多半年的时间,完成了在全国28个省市约100多个市县的拍摄采访工作。这套书1980年出版,先后再版4次,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出版界第一次与外方合作的项目。
邵宇自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考虑出版《中国美术全集》的计划。这是一项重大的出版工程,将承载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辉煌的文化。1984年,在中宣部召集的400多位专家学者的会议上,邵宇把拟定的《中国美术全集》出版大纲拿给大家讨论。经过多次讨论、修改、补充,出版大纲最终被敲定,邵宇任《中国美术全集》编辑出版领导小组成员和编辑委员会主任,具体负责主持和领导这项工程的进行。
《中国美术全集》(60卷)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五大门类;总共收集各类作品1.3万余件;国内专家撰写的论文共计300余万字,将其编辑出版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参加这项工作的单位包括艺术院校、科研单位、文博部门、出版社、物质材料供应商、印刷厂、发行单位等,有许多涉及学术研究的问题和组织协调的工作。为了保证《中国美术全集》的学术性、权威性,编辑委员会抽调编辑、考证、摄影等方面的工作人员共计400余人。为了使《中国美术全集》具有国际水准,邵宇多次召集会议讨论研究,并专程拜访专家讨教,对编辑体例、学术观点、内容取舍、装帧设计进行逐一研究和落实,甚至对有的卷本亲自审阅,重点把关。
《中国美术全集》(60卷)最终于1989年全部出版。邵宇主持与台湾锦绣文化公司合作,将《中国美术全集》(60卷)繁体字版输出台湾,在台湾地区发行3000套,这在当年是轰动出版界、文化界的大事。台湾出版界如此评价这部巨著:“古今中外唯一最周全、最具代表性的中国美术权威套书!”
1988年,在《中国美术全集》(60卷)尚未全部出版之际,在中宣部的直接领导下,由邵宇任《中国美术分类全集》(计划出版400卷,后改为304卷)总编辑,主持这项出版工程的规划编辑工作。此书历时25年,至2012年时出版了302卷;最后两卷《目录卷》于2013年将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遗憾的是邵宇本人未能见到全书的出版。
四
邵宇是编辑家、出版家、美术事业的领导者,也是一位有个性的画家。他早期的作品有《盲人》《求乞者》,主要反映旧社会中国农民的苦难;连环画《土地》则画出了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争。他的笔触准确而又饱含深情,充满了力量。
创作于1950年上半年的《上饶集中营》,是邵宇亲身经历了皖南事变的九死一生后,用心血画出来的,具有时代意义。作品中真实惨烈的画面令人震惊。比如《集中营的四周》,画面上树木被砍秃、草被拔光,因为国民党军队的宪兵怕新四军战士逃跑。《抗日囚徒》表现了被俘战士的愤怒。他们忍受饥饿,却丝毫不减英雄气概。邵宇倾尽心血,将人物刻画得十分传神,表达了自己对新四军战友的热爱与怀念。《不许你们有思想》,表现的是国民党特务不许被俘战士有思想,没日没夜地让他们“跑步”。画面上一群战士在操场上跑步,传达出来的感觉却是类似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的油画《呐喊》!邵宇曾被关在上饶集中营,有亲身的生活体验,因此,作品《上饶集中营》让人感到格外震撼。
1951年,邵宇创作了水墨画《万水千山》,表现了两个青年在抗日战争时期从国民党监狱逃出来,在奔赴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途中所见。《万水千山》是叙事诗插图,曾发表于《新观察》杂志。这应当是《上饶集中营》的续篇,两个青年人物则是以当年逃出集中营的邵宇本人和赖少其为原型。这套画作1953年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与之前作品相比,画风更趋成熟,人物造型准确,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这两部作品不仅表现了邵宇纯熟的绘画技巧,表达出其强烈的思想感情,也是珍贵的文献资料。
诗配画《首都速写》大约创作于解放初期,作品洋溢着欢乐的情绪。新中国成立了,一切都有了新的变化。这一时期,《到天安门,看毛主席》是邵宇的代表作。画中描绘了一对夫妻带着孩子在观看毛主席像;天安门前,悬挂的毛主席像画得真实生动。诗文写道:“毛主席,你让我们有了房子有了地。要不是住在乡下,我们天天来看你!”表达了老百姓翻身作主的喜悦心情和真实感受。《儿童游戏场》,充满了动感和欢乐,仿佛都能让读者听到儿童欢快的笑声。
《首都速写——到天安门,看毛主席》邵宇素描
1953年出版的《朝鲜战场素描集》,选用了邵宇的3幅作品,其中《炸不断的桥》是他的经典之作。邵宇能在炮火和硝烟中作画,表现出中国人民志愿军一往无前的勇敢精神。
从早年开始,速写一直是邵宇最擅长的表现手段,他出版了不少速写集,如《首都速写》《在我们的首都》《在祖国的边疆》《创业时代——大庆速写》《新疆行》《长江行》《在日本的日记》等多部速写集。
邓拓专为邵宇题写了一首诗:“年年占得百花先,红满枝头态自妍。最是画坛春不老,岚光香雾绕窗前。”邓拓的这首原诗题为《题梅》,在为邵宇题写时他将原诗的“江南”改为“画坛”;将“山前”改为“窗前”。
邵宇的中国画作品大多创作于国家改革开放后。此时的邵宇“醉心于寻求以民族绘画为基础与西画有益方面相融合,以求中国画的发展与创新”(《邵宇画集》作者后记)。与大多数中国画家将速写的造型和线条融入画作的作法不同,邵宇始终在用速写线条表现对象,强化线条之美。这应该是艺术家另辟蹊径的探索。看邵宇的画作,总有大块的色彩扑面而来,而老到厚重的线条总能压住色块的恣肆和扩张。
邵宇的中国画庄重,有大家气派,如黄钟大吕。邵宇是从西洋画入手的,除了速写、素描功夫外,其水彩也有成就。他的水彩人物、风景都有很好的表达。在他早期的中国画中,有着水彩的透明轻快,准确的造型,也有中国画的线条;而晚年的作品,突出作品的厚重感,追求视觉的大效果,构图更为自由,线条简约。他强调物体的特征和细节,追求画面整体的意境和韵律,以此形成个人鲜明的绘画风格。
五
邵宇是画家,更是一位画家的伯乐。改革开放后,他力主建立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室。这个创作室与20世纪50年代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室不同,不再承担出版社下达的创作年画、连环画、宣传画的任务,而是近乎画院的创作任务。在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品牌建设过程中,有《中国美术全集》等大型美术画册带来的好评;有美术教材带来的品牌认知;有多种美术、少儿期刊带来的社会影响;有年画、连环画、领袖像带来的普遍认同,再有就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室。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室的画家给人民美术出版社带来了声誉;同样,80年代的创作室也给人民美术出版社带来了声誉。各地的画家朋友到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室是必去的地方。他们说,这里的创作人员并不多,但人人都有个性,都是美术创作的领军人物;他们认为:人美社是美术新思潮的发源地之一。
邵宇在承担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管理工作之外,还兼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常务理事;曾参与组建中国书法家协会,任主席。他为美术界健康发展做了大量工作。1992年在深圳工作期间,邵宇因心脏病突发,不幸逝世。2011年,我去拜访《中国美术分类全集》总负责人许力以先生,谈起邵宇的心脏病,他说邵宇社会兼职太多,做事又认真,是累的。
邵宇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生涯中,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为新中国美术创作和美术出版事业鞠躬尽瘁,为打造人民美术出版社的金字招牌呕心沥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09年,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和韬奋基金会授予邵宇“新中国60年百名优秀出版人物”称号。
原载《中国美术》2013.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