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惠冠(1935— ),1953年师从宗乐山学习中国画。1959年调入人民美术出版社为创作员。1975年任人民美术出版社《连环画报》编辑室主任。1985年参与创办中国连环画出版社并任副总编,编审。中国现代美术全集编辑委员会委员、《连环画卷》副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国连环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作品有《牛头山》《仙人岛》等。连环画《黄河飞渡》获第一届全国连环画评奖三等奖。1992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97年,作者在山西太原参加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少儿读物工作委员会期刊研讨会,与时任中国连环画出版社副总编辑的陈惠冠合影
一
陈惠冠1935年出生在浙江余姚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时丧父,小时只上过一年小学就被迫缀学。陈惠冠幼时看见乡邻小朋友在摹画旧演义小说上的人物绣像,感到非常新奇,非常喜欢,想不到埋下了他日后从事美术工作的种子。
1943年,陈惠冠随母亲逃难到上海,见到了上海弄堂口小人书摊。他看小人书,认为书里面的英雄侠客、文官武将、宫殿庙宇,山水荒林,都比电影还好看。
1951年,他随宗乐山学习中国画,但在解放之初,中国画卖不出去,为了生活,在没有正式培训的情况下,拿起铅笔上街写生,接着外出摆摊画人像,一角钱画一个速写像,这也是陈惠冠绘画生涯的开始。
1955年,陈惠冠开始为幻灯公司画幻灯片,不久,为出版社画连环画,从此,走上了连环画职业的道路。
1958年,陈惠冠入人民美术出版社驻上海办事处,专事创作连环画。1959年,调到北京,正式成为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室创作员,与刘继卣、王叔晖、林锴、墨浪等名家同室从事连环画创作。这之后,创作了大量连环画。有影响的连环画有《岳飞传》中的《牛头山》和《黄河飞渡》。
1973年,《连环画报》复刊,陈惠冠出任美术组长,1975年任《连环画报》编辑部主任,全面负责《连环画报》的选题、组稿、审稿等编辑工作以及管理工作。
作为编辑部领导,陈惠冠着重抓重点稿件,兼顾思想性和艺术性,支持创新,支持和鼓励年轻作者的成长,认真体现百花齐放。
在四人帮横行的时候,陈惠冠经过严肃的思考,做了认真的准备,提出《连环画报》不能办成新闻性刊物,而应当坚持办成文艺性刊物的意见,并在社委会上深入阐述,大力争取。
四人帮倒台后,为冲破长期形成的极左禁锢,陈惠冠与全社同事一起,大胆拓展题材范围,大胆启用曾被排挤的老画家,使刊物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枫》《人到中年》《最后一课》等优秀的连环画喷涌而出,在当时的文艺界和全国引起极大的影响,被誉为文艺战线的轻骑兵。读者反响热烈,发行量不断攀升,期发行量达到120万册,是当年全国十大畅销刊物之一。老同志讲,那时纸张是调拨的,国家不富裕,控制印数,否则还要高。
二
陈惠冠先生创作的连环画并不多,其代表作《牛头山》是一本非常完美的连环画。几乎每条线都是那样舒展,舒展中又有严谨和缜密。至今留在我的印象中的官帽的样式,那个平平的帽翅,恐怕还是从这本小人书上得到的。岳飞的形象,更是表达了群众心中的喜爱,英俊、魁伟。具有偶像的气质。
今天再看连环画《牛头山》,别有一番滋味。记得当时看《牛头山》时,对高宠挑滑车印象深刻,今天看,虽然这段情节扣人心弦,但陈惠冠的绘画仍是让我们记忆深刻的原因。连环画脚本要求三幅画,画出高宠从第一次挑滑车到第十二次挑滑车,这是很困难的事。在前面许多画面中,不论是人物,还是战场场景,陈惠冠多用细线表现,第116幅,表现“高宠不识是什么东西,用枪一挑,将一辆车(滑车)挑过头去。”虽然表现高宠的轻松,但将粗线画出了滑车的重量,马腿部分的粗线也强调了马的吃力,为后面马的失足做了铺垫。第117幅,“后边接连推来,高宠一口气挑了十一辆,到第十二辆又是一枪……”看到这里,为高宠的过人精力叫好,但马前腿明显是软的,近景加上了粗砺的山石,预示着更大的挑战。果然,第118幅,马终于扛不住了,马失前蹄……
姜维朴先生在回忆《岳飞传》创作的过程中说,《牛头山》原本是约请一位老画家画的,后来,这位老画家身体不好,直到较晚的时候,才转约陈惠冠,想不到陈惠冠用非常短的时间,竟创作出他的代表作。这也是连坛的一段佳话。
随后,陈惠冠又创作了《黄河飞渡》等获得连环画界一致好评的作品,并获得第一届全国连环画评奖三等奖。
《牛头山》《黄河飞渡》的成功得益于陈惠冠先生对艺术的追求,对艺术修养的追求。少年时代的陈惠冠因为家贫,只上过一年小学就被迫辍学。但他通过不懈的奋斗和努力,在当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强手如林的画家中脱颖而出,成为连环画坛的后起之秀和佼佼者。
陈惠冠先生刻苦学习,使他的水平和境界迅速达到一个又一个高峰。我曾几遍阅读他给《诗情画意》写的序文。仅有的几千字,竟写得洋洋洒洒,神采飞扬,字字珠玑,既大气磅礴,像似浩浩汤汤的江河,又精巧细致,胜似闲庭信步。这篇序即使与文学大师的文章放在一起,也毫不逊色。
陈惠冠在画过《牛头山》《黄河飞渡》等连环画作品后,风头正劲,如果他能够继续画画的话,中国画坛再出个程十发、刘旦宅,应当不是个意外。但他的作品渐渐少了,原因是他担负起行政管理和培养年轻人的工作。
陈惠冠创作连环画《牛头山》封面
三
陈惠冠画山水画是在退休之后。若问他为什么要画山水,他的回答似乎简单:“因为喜欢。”但我们从他的一篇关于画山水的文章中可以看出进一步的意思。他说:山水画最难的是意境。雄伟、肃穆、幽深、萧朗等等,都是意境,又不全是。意境是作者胸襟气质的总和。是作者深层审美意识的体现。山水画如果失去意境,便失去了欣赏价值。”从这里可以看到陈惠冠画山水画是有情志寄托的,他的一首题画中有这样几句:“取势莫张狂,山性本寂寞。以山做我师,万事可寄托。”
陈惠冠画山水,并无直接的专一的师承,他也从未照临别人的画作,但他有数十年的钟爱,他大量阅读前人佳作,目寓心摹,从不间断,即使在他从事繁重的编辑和行政的工作时期,也是如此。陈惠冠自操笔画山水以来,宋人的丘壑,元人的笔墨,明清的法式等等,他都汲取。他因工作之便,上过华山、泰山、庐山,到过戈壁,到过黄土高原,作为山水画家,游历的地方很少,但他却为所见到的山川真诚地激动过,他并不主张画真山真水,但他认为这很少的游历是他创作的很大的“资本”。
中国山水画历来有一个如何处置丘壑与笔墨的关系问题。陈惠冠要求两者得兼。他认为丘壑造境对于一幅山水画是十分重要的。布局要宜开宜合,不可失大气,又不可无细节。每置一水一石皆须精心,又应精心统筹全局。而此种“精心”应完全是为了一幅自然而合理的画面。不要使人看出“精心”,否则便会落入匠气或习气。
陈惠冠重视笔墨,他认为中国画对毛笔的使用真是出神入化,笔法笔趣之丰富不可尽言。他要求运笔施墨不可忘“精谨”二字。对于用墨,他钦佩清人龚贤,钦佩这位由“白龚”变为“黑龚”的用墨大师,陈惠冠对他的作品细读深读,认真了解他的用墨程序和方法。陈惠冠腕下是颇有根柢的,晚年的作品中笔趣丰富,不乏苍老气;他又善于用墨,其苍润浑厚的墨气满纸弥漫,可揽可掬。
与中国传统花鸟画不同,中国传统山水画,一直强调描绘主观感觉。陈惠冠先生笔下的山水不是哪一个真实的山水,他追求的是心中理想的山水。尽管他的速写功夫深厚,他的描摹能力超群,但看他的山水画,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他笔下的传统山水画,是心象的外化。
四
最早看到陈惠冠的大名,是在1966年。那时,我正读小学二年级。“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原来的学习节奏被打乱,我翻出父亲林锴所藏的连环画,先父原是画连环画的,按理说,家中应当藏有许多连环画。隔壁任率英先生家中就有几大柜子连环画。但翻来翻去,家里只有十几本连环画,有钱笑呆等人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刘继卣的《筋斗云》、王弘力的《十五贯》、程十发的《画皮》等。这其中就有《牛头山》,十五本《岳飞传》中的唯一一册。今天看来,她的存在是家父的选择。
《牛头山》扉页上陈惠冠三个字,就在不经意中多次看到。直到今天,那三个宋体字仍然历历在目。当时,我曾天真地想,怎么叫这个名字,这个人的岁数一定很大了。
世事就是这样奇怪,像是缘分,二十年后,我成为陈惠冠的下属,他是我的顶头上司。我1986年调入中国连环画出版社。中国连环画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陈惠冠参与筹建工作,并任副总编辑。因为我在《中国连环画》月刊当编辑,业务上与他交往不多。只觉得他那时很年轻,没有架子,他身上有一种亲和力,话不多,但年轻人都乐于和他交往。他的魅力是从哪里来的呢?其时,他已经是五十的人了。20世纪80年代末,我开始尝试策划、编辑图书。从选题到终审,都要经过他的手,即使我和搭档尽力消灭差错,每次终审回来,都会看到满满一页甚至几页的审稿意见。这就是陈惠冠。
五
如果说陈惠冠有很强的个人魅力,也许大家并不相信。在他身上,既没有雷厉风行的果绝的将军气质,也不具备宣传家、演讲家的才华。但我认为,在他的身上,他那温文儒雅的对人的信任和宽容,是他个人魅力为何光芒四射的最有力的诠释。
1995年,中国连环画出版社遭遇“寒冬”,那年,他被历史推到一把手的位置。在这个位置,他仅仅有一年多一点的时间。当时的状况是经营不善,亏损导致每个职工降低工资,职工中最低的月工资只有二百多元。
这时的社内,人心涣散,怨声鼎沸。陈惠冠及时地召开了中层干部会,稳定军心,讨论出版社新的经营管理方案。为了使全社每个职工明瞭寒冬的问题所在,这个讨论持续了两个月之久,争吵、骂娘、拍桌子、摔门……陈惠冠用他特有的平常心宽容了眼前的一切,并用信任的眼光注视他的爱将们。一时间,几乎所有的职工都能从他坦荡的眼中读到信任的期待。
士为知己者死,个人的潜能、集体的能量在短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凝聚,并爆发出来。
给予回报的,是出版社同仁空前的团结,在这最艰苦的一年,没有一个人提出调走,没有人埋怨,部门之间的配合就像朋友之间的默契。畅销书、常销书不断推出,发行码洋、回款一路飚升,年底已经扭亏为盈,次年利润达到建社以来最好的水平……
六
20个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传统连环画走了下坡路,但当时的连环画坛,谁也不愿意议论这个谈虎色变的问题。当时,经过思索,我有许多自以为独到的观点和想法,在我与陈惠冠先生交流时,我发现往往是不谋而合。看来陈惠冠先生早有思索,只是不轻易下结论或声张而已。他对我的某些思路的肯定,使我越发坚定地向前走。
1995年,中宣部、新闻出版署联合启动“中国动画5155工程”。陈惠冠先生任《少年漫画》主编,让我做《少年漫画》执行主编。当时,新的连环漫画并不被社会所接受,陈惠冠先生一方面做我的坚强后盾,有问题做我的保护人;一方面让我放开手脚创新,支持《少年漫画》与境外的连环漫画争夺市场。一度,为了分析、了解漫画语言和其规律,他曾经天天看一般成人读不懂的日本漫画,这对于一个年已花甲的老同志来说,是多么不易啊。
陈惠冠先生十几年前已经从岗位上退下来,转而从事终生心仪的美术创作,补回失去的他并不后悔的青春年华。我希望并相信他会以新的美术作品再次展示他的人格魅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