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产业集成发展模式的概念
该发展模式主要围绕协同、融合、创新三个维度展开,即在度假体育的衰退期/调整转折期,度假体育发展必须更加注重自身与自然、经济、社会生态的和谐,同时度假体育需要加强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从而为延长生命周期奠定基础。度假体育可以以创新为有效手段,同时积极改善其发展条件,从而促使度假体育发展步入调整转折期。
2.产业集成展模式的产生依据
(1)改善生存环境的需要
度假体育发展必须依托于一定的环境系统。当度假体育发展至调整转折期时,其存在的原因是度假体育与其生存的环境系统一直存在不协调的关系,当这种不协调关系发展至不可调和的程度时,必然带来度假体育的衰亡。不协调关系的改善主要有两条:一是环境系统为适应度假体育发展进行适应型的变化;二是度假体育为谋求生存主动进行变化,以适应环境系统。一般而言主要是度假体育主动进行变化,以适应环境系统来获得生存。度假体育发展所依托的环境系统主要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自然环境为度假体育发展提供空间载体和资源基础,当度假体育发展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必然带来对其生存基础的根本性破坏,度假体育自然不可能持续发展下去而走向衰亡。度假体育的发展依赖于与社会相关部门的协调,如果不协调必然导致度假体育发展走向衰亡。社会文化环境是度假体育发展的观念基础和文化资源基础,如果度假体育与之不协调必然会带来自身发展的障碍。
(2)发展新的功能,扩展新的领域
度假体育在调整转折期采取融合进行发展,其根本目的就是发展新的功能,扩展新的领域,从而延长其生命周期。一是可以与其他相关产业进行融合,从而赋予度假体育新的功能。例如度假体育可以与房地产业进行联合,寻求新的发展。本课题所调研的海南三亚鹿回头高尔夫球会的球场原是一片荒芜的郊野,自然生态环境很差,导致其地价很低,进行房地产开发缺少吸引要素。鹿回头高尔夫球会投入巨资对这片荒芜的郊野进行整治和开发,建设起一处国际标准高尔夫球场,并在周边进行房地产项目开发。该球场及周围区域一片葱绿,自然环境优美,从而带动了球场周边房地产项目的升值。二是度假体育具有不同的项目,它们之间可以实现互相融合。例如当阿尔卑斯山地区滑雪度假逐步走向衰退期时,为了延长生命周期,许多原本经营滑雪项目的公司开始考虑引入新的度假项目,例如在夏季开发滑草、山地自行车、山地高尔夫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导航的越野项目和滑翔伞度假等。
(3)寻找发展的新动力
创新是一个事物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作为一项软实力也是度假体育发展过程中进入新的生命周期轮回的有效手段。创新能够针对度假者的需求,将有形、无形、现实、潜在的各种资源以及其他事物、活动转化为具有开发价值的度假体育资源,从而使得度假体育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具有外延无限性,摆脱有限的资源对度假体育发展的束缚。另一方面,创新可以发展出新的度假体育产品。秉持创新的思维才能使得度假体育内容处于不断进化、发展之中。例如滑雪度假依赖于冰雪资源,因而具有季节性。当人造雪以及造雪机发明出来后就打破了滑雪度假的季节性束缚。又如极限运动中的滑板,当人们进行创新将其改造成为雪地滑板时,一项风靡世界的滑雪度假产品就诞生了。表6-3概括了一些新兴的冬季度假体育项目。
表6-3 新兴的冬季度假体育项目
资料来源:本课题根据相关资料改编。
3.产业集成发展模式的实施机制
一是市场机制成为实施产业集成多维发展模式的主要动力。在度假体育发展的衰退期,市场机制所产生的生存压力使得度假体育必须采取产业集成多维发展模式才能获得生存的可能性,或是通过协同、融合为延长生命周期奠定基础,或是通过创新进入到新的生命周期轮回。二是产业集成多维发展模式的实施有赖于政府的支持与引导。协同、融合需要政府的组织、协调,而创新需要政府予以技术、人员、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
4.实施产业集成发展模式的保障体系
(1)支持体系
一是政府需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推进度假体育产业的协同、融合工作,其工作重点在于度假体育与国民经济体系中其他相关产业、支持产业的协调以及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协调。二是政府在度假体育的调整转折期对其创新必须予以大力支持,通过开发新技术、培养创新人才、成立创新专项基金、给予创新资金补贴、实施创新支持政策等进行支持。三是学术研究对于度假体育如何进行产品创新必须进行理论上的探索与引导。
(2)中介体系
协同、融合需要中介组织的协调沟通和智力支持服务,创新也需要中介体系的支持从而形成一个创新服务体系。同时中介服务机构对于这一阶段的度假体育产品创新和转型,必须予以敏锐的关注,积极进行宣传,传达度假体育新的产品、新的内涵。
注释
[1] 肖光明:《度假旅游及其产品的区域适应性调整——以广东省肇庆市为例》,《人文地理》2004年第6期,第52-57页。
[2] 师守祥:《度假区管理》,南开大学版社2008年版,第50页。
[3] 师守祥:《度假区管理》,南开大学版社2008年版,第47页。
[4] 荣娥:《西方社会分层研究述评》,《社会工作》2007年第1期,第44-48页。
[5]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1-17页。
[6] 王莹:《杭州国内休闲度假旅游市场调查及启示》,《旅游学刊》2006年第6期,第44-48页。
[7] 胡春旺、郭文革:《我国城市休闲体育市场的消费阶层分析及发展对策》,《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第11期,第1461-1463页。
[8] 陈华、王进:《珠江三角洲居民体育消费的阶层分析》,《体育学刊》2007年第8期,第43-46页。
[9] Nixon, H. L.,and Fery, J. H.:《运动社会学》,王宗吉译,红叶图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28-30页。
[10] Roland Renson. Social Status Symbolism of Sport Stratification. Fernand Landry (eds.), Sociolo-gy of Sport: A Collection of the Formal Papers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hysical Activi-ty Sciences, Florida: Symposia Specialists Inc., 1978: 191-200.
[11] 刘波:《我省民营旅游业步入发展快车道》,《统计与咨询》2006年第1期,第31页。
[12] 李建国、卢耿华:《都市体育生活圈建设研究》,《体育科研》2004年第1期,第1-2页。
[13] 任平等:《都市体育圈:概念、类型和特征》,《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第5-8页。
[14] 郑焱焱:《中国高尔夫球设施的经济学研究》,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15] 张卫红:《渐进理想的分时度假》,《成人高教学刊》2005年第6期,第14-1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