贠琳红 金洁 张宁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 陕西西安 710071)
【摘 要】 文章概述了RDA的概念、结构及特点,在分析国内编目工作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RDA的我国图书馆编目工作变革策略——引进先进编目理念、统一中外文编目规则、完善国内编目工作与规则修订体系。
【关键词】 RDA;FRBR/FRAD;国内编目现状变革策略
随着数字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文献资源骤增,且由单一型向多元化发展,加之计算机编目的应用及普及,使得一直独占鳌头的AACR2编目规则乃至其修订本已无法适应时代的需求。新的编目规则必须能更好地描述各种类型的文献(特别是电子资源),允许灵活使用各种级别来描述文献,更好地共享书目记录,兼容各种不同的编目格式,用于各种信息组织系统。1997年在加拿大多伦多举行的AACR原则与未来发展国际会议上,一部新的资源描述与访问的国际标准正在孕育,历经10多年研究与修订,2011年6月新的编目规则——RDA(Resource Description and Access,资源描述与检索)在网上正式发布。新编目规则以其独有的特点在编目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许多国家纷纷投入研究新编目标准的行列中。面对新编规则的挑战,国内的图书馆编目该如何应对?如何来抓住机遇,优化自身编目标准,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1 资源描述与检索概述
1.1 RDA的概念
RDA是以《英美编目条例》(AACR2)为基础,以国际编目原则声明(ICP)为原则,并基于书目记录功能需求(FRBR)和规范数据功能需求(FRAD)模型而重新修订的,其目的是为各种不同文献类型的资源提供著录与检索的统一使用指南和方法[1]。它是一种为数字环境而设计的资源描述与检索的新的内容标准,其更强调帮助用户查找、标识、选择和获得他们所需要的信息;同时,还支持书目记录的聚类,显示作品及其创建者之间的关系[2]。该标准可与其他资源著录与检索等多种标准兼容,适用于全世界范围的图书馆、艺术馆、档案馆、博物馆及其他信息机构。
1.2 RDA的结构
RDA的结构基于抽象的理论模型,彻底改变了传统编目规则的使用性结构。RDA包括总论和10个部分、37个章节以及12个附录。其中,10个部分是主体,1~4部分通过对各种与文献相关的属性的描述,帮助用户识别、选择和获取所需要的资源;5~10部分,揭示与文献相关的各种关系,以帮助用户发现资源。37个章节中均包含总论和分论,而附录部分包含了多种语言在大写、缩写等选择上的习惯用法列表,另外还包含描述性数据的语法等内容[3]。
1.3 RDA的特点
RDA源自于AACR2,基于FRBR和FRAD的概念模型,经过40年不断地修订,才最终诞生RDA在对AACR2、FRBR、FRAD进行继承的同时又对其进行了创新,是一项令人振奋的新发展,将成为新生代编目规则。
1.3.1 RDA对AACR2、FRBR和FRAD的继承
(1)RDA总框架仍采用AACR2的模式,二者主体均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是资源的描述性规则;第二部分主要是关于检索点的选择形式规范的规则。同时,RDA用于描述资源属性的很多具体规则与AACR2相同或者相似。这样一来,用RDA创建的记录将与AACR2记录兼容,在大多数情况下,编目员不必重新编目旧的记录[4]。
(2)RDA以FRBR和FRAD的概念模型为基础,其内容结构安排也与FRBR和FRAD的概念模式相一致。RDA以FRBR的实体-属性-关系模型为基础来构建自己的内容框架,在RDA的主体中,前4部分包括FRBR和FRAD中定义的有关实体属性的元素,后6部分包括FRBR和FRAD中定义的有关关系的元素。该框架的使用使得RDA不但适用于传统资源的著录,还适用于数字化资源的著录[5],同时,具有可扩展性,增强其国际通用性。
1.3.2 RDA对AACR2、FRBR、FRAD的创新
(1)RDA摒弃了AACR2中著录和标目的结构,更新自己的编目理念和模式,按照FRBR、FRAD模型定义的实体、属性和关系来组织,由导言和10个部分、37个章节以及12个附录构成,各个部分全面支持FRBR的查找、识别、选择及获取等用户任务。在RDA中强调更多的是对AACR2的创新[6]。
(2)RDA根据当前和未来资源描述与检索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对于FRBR和FRAD作了适当调整。将其使用范围扩大,可以覆盖FRBR和FRAD中没有定义的属性和关系,以支持资源的发现。此外,RDA未包含FRBR中定义的一些属性和关系,比如实体概念、实物、事件的属性和关系及受控检索点之间的关系等。RDA的创新使它更具实用性,更接近资源描述检索工作的实际,这将为基于RDA修改国内编目规则提供宝贵经验[7]。
2 国内图书馆编目工作现状
2.1 编目理念落后
在数字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图书馆编目对象发生了重大变化,文献载体由单一型向多元化发展,不再是以纸质载体为主的单一印刷文献,取而代之的是电子书、网络信息、多媒体文献等非印刷型文献,文献载体的变化使得用户获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目前,国内文献编目采用的编目规则均是基于AACR制定的《中国文献编目规则》和《西文文献著录条例》,AACR虽经多次修订,但仅是局部的更改或者调整,其整个结构和内容尤其是编目理念还是传统编目环境下的产物。在数字化时代,以文献为中心的编目理念是无法适应时代的需求、无法适应用户获取资源的需求的[8]。
2.2 无统一的中外文编目规则
目前,国内中外文文献编目规则不统一,中外文编目分别采用的是2005年由国家图书馆相关编修人员制定的《中国文献编目规则(第二版)》和2003年由中国图书馆学会相关编修人员制定的《西文文献著录条例》,虽然两个规则总方向一致,但文化的差异导致二者之间依旧存在一定的设计差异。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图书馆编目不应再是一个封闭的环境,而应是一个相对开放的数字化环境,其要与国际接轨,加强国际的交流,以提升自己的国际影响力,编目标准的不同势必不利于数据的交流与共享。
2.3 国内编目工作与规则修订体系不完善
依据编目规则的修订过程,可以将编修机构、从事编目工作的资深专家、资金支持、产品用户和运作机制作为国内编目工作与规则修订体系的基本要素。然而,国内编目工作与规则修订体系却不完善,体现在:编修机构为临时组建的任务型松散组织,无明确的上下级隶属关系和组织机构,缺乏学会的组织协调和广大基层工作人员的积极参与;无专职的人员及有效的沟通渠道;资金来源匮乏;只进行了一次改版,无修订,也无其他相应产品,应用效果差;运作机制相对不规范、编修程序简单、强调习惯性、编修原则落后[9]。编目规则修订体系的不完善,势必会影响书目标准性、会影响编目工作与世界编目体系融合,会阻碍书目信息资源共享,那么,如何再谈国际化?
3 基于RDA的国内图书馆编目工作变革策略
3.1 引进先进的编目理念
在数字化与网络的时代,随着编目文献载体的多元化发展,传统的编目理念受到极大的挑战,满足不了用户的需求。国内编目规则要想适应时代的发展,必须更新自己观念,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RDA正是一种为数字环境而设计的资源描述与检索的新的内容标准,它是先进理念指导下的编目规则。RDA以先进FRBR模型作为指导,其目的和范围依据FRBR的用户任务来确定。RDA编目规则目标中的一条就是“对用户需求的响应(Responsiveness to User Needs)”,即编目数据能有效地满足用户检查目录的需求。因此,国内图书馆编目工作的变革应借鉴RDA的观念、原则和方法,以先进理念作为指引使新的编目规则适应时代的需求,满足多种资源类型的编目,进而与国际接轨,促进共享[10]。
3.2 统一中外文编目规则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国际的信息交流与共享日益频繁,我国要想加强图书情报的国际交流,首先得把国内编目工作融入世界编目体系中,而融入的前提是统一中外文编目规则,对两大编目规则进行彻底的修订和统一。而RDA的特点之一就是以新的“国际编目原则声明”为编制基础,成为国际通用的编目规则,这无疑为统一中外文编目规则提供了重要途径。RDA是以英语为背景开发的,那么,直接采用像RDA那样基于FRBR的国际编目规则将有利于统一中外文编目规则,进而促进图书情报国际的交流与共享。当然,直接采用的国际性编目规则要进行“汉化”,即对影响用户的“民族性”的书目特征制定规范,通过编目实践检验和修正,使“民族性”的规范融入“国际化”的编目规则[11]。
3.3 完善国内编目工作与规则修订体系
着眼于当前国际的交流,中国要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书目信息资源共享,首先得完善自身编目工作与规则修订体系。编目规则修订工作复杂繁重,涉及对象众多,若没有一个组织机构来指导协调,其效果难以想象。RDA的编修过程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RDA由JSC(Joint Steering Committee for Revision of the Anglo-American Cataloging Rules,英美编目条例修订联合指导委员会)指导制定,JSC做了大量组织、指导协调工作,如宣传报道、组织研讨、征求意见等;同时,JSC还设定了专门网页来作为沟通与反馈机制;RDA的编修程序复杂、缜密、周期长,分为国内审查和国外审查两部分,每个步骤都严格执行,强调用户的参与性,且运作机制规范。
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国内编目工作与规则修订体系:(1)建立国内编目工作的常设组织管理机构,可由全国情报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或中国图书馆学会标引与编目专业委员会牵头建立国内编目条例修订联合指导委员会,负责长期组织、指导、协调国内文献编目规则的修订工作。(2)建立健全的联合指导委员会人员组成体系,其成员应为从事编目的资深专家或者学者,且来源要广泛,如高校、科研院所、公共等各级图书馆系统。(3)增加编修工作的资金支持,可通过赢得政府支持或者市场化运作(经营相关出版产品)来加大资金的来源。(4)建立完善的运作机制,加强编修程序的复杂性,增加编修工作的国际审查,加长审查周期,严格控制编修工作的整个过程,同时,重视用户参与及意见反馈,编修原则应先进、合理,与国际原则协调一致。(5)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借鉴RDA在制订过程中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可建立国内编目工作与规则修订网站,增加现代化的信息交流模块,广泛收集相关意见,做到沟通渠道畅通、沟通及时且反馈及时。此外,还可开发网络版编目规则及辅助工具,以提高其编目效率及效益[12]。
4 结束语
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与需求,一套专为数字环境而设计的资源描述与检索的新的内容标准RDA产生了。它因具有灵活性、易用性、适用性以及适用于数字资源和多种载体资源编目等优点而备受编目界的广泛关注。RDA的出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未来必将在编目界引起一场变革。因此,适时了解、跟踪、研究并且掌握RDA,将对国内图书馆编目工作变革起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蔡惠霞.RDA对我国文献编目工作的启示[J].图书馆学刊,2012(3):37-39.
[2]胡媛.RDA对中文编目的影响[J].图书馆论坛,2013(17):255-256.
[3]冯小桓.网络环境下RDA理念及其国内应用[J].图书馆学刊,2012(10):27-29.
[4]张秀兰.RDA对其他国际编目标准的继承与发展[J].图书馆论坛,2011(12):219-223.
[5]吴慧群.RDA对我国文献编目的影响[J].图书馆建设,2013(2):20-23.
[6]吴丽杰.数字环境下资源描述与检索的新标准:RDA探析[J].图书馆学刊,2011(10):42-45.
[7]张秀兰.RDA与我国编目工作的变革[J].情报资料工作,2013(1):86-89.
[8]吴雷.《中国文献编目规则》与《资源描述和检索》编修机制比较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0(7):69-73.
[9]王绍平.RDA与中文编目规则[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1(2),9-15.
【注释】
[1]本文系2013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后发表于《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4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