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构建图书馆评估中的馆藏质量评估体系

构建图书馆评估中的馆藏质量评估体系

时间:2023-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旨在改变以往只重视馆藏数量而忽视质量的传统评估方法,使图书馆管理更加科学化、现代化,以适数字化发展的新趋势,更好地满足读者与用户的信息需求,提高信息服务的社会效益,凸显信息机构的社会地位和价值。 图书馆评估;馆藏质量评估;藏书建设1 引言随着我国信息化事业的迅猛发展,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也水涨船高。

吕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 陕西西安 710071)

【摘 要】 在评析传统馆藏质量评估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以“质量”为尺度评价图书馆馆藏的新模式。旨在改变以往只重视馆藏数量而忽视质量的传统评估方法,使图书馆管理更加科学化、现代化,以适数字化发展的新趋势,更好地满足读者与用户的信息需求,提高信息服务的社会效益,凸显信息机构的社会地位和价值。

【关键词】 图书馆评估;馆藏质量评估;藏书建设

1 引言

随着我国信息化事业的迅猛发展,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也水涨船高。图书馆评估,是评价图书馆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作用的效能和效益,是目前比较客观、权威的图书馆办馆水平的评价。图书馆评估即是对图书馆建设目标和标准适应社会需要的程度做出价值的判断。具体的讲就是由上级管理部门指定评估专家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及科学的标准和指标体系对被评图书馆在办馆条件、员工队伍、业务建设、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考察与评估,最终对被评对象整体状况形成评估结论的过程。

图书馆定期开展评估定级工作,目的是为公共资源分配和合理使用提供有力的决策依据,促进图书馆各项业务建设及推动图书馆事业全面发展。图书馆评估促进作用的正确发挥,需要把握评估的内在规定性,更需要把握评估的促进作用的取向。评估促进作用取向正确,才能促进图书馆健康发展,较好地履行社会职能,促使图书馆办馆行为在更好地体现政府意志和社会要求的同时,又对自身建设进行评价,以引导图书馆在面向社会需求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完善。而以往图书馆评估重视馆藏数量、财力支出、人员比例等表面数据,将图书馆导向求大、求多、求高额成本支出和虚华的表面现象,却忽视了信息服务的实际效果。

图书馆的信息服务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利用文献信息满足读者对知识信息的需求,提高读者的综合素质,促进社会发展。文献质量既对读者满意度产生重要影响,又对实现其社会价值起着重要作用。尤其在数字化环境下,对图书馆馆藏的评价就不能仅以以前的评价方法来进行,随着评价对象的变化,评价的标准也必须随之变化,只有这样,才能真实地评价一个图书馆实际所具有的文献信息保障能力。

2 对传统馆藏评价标准的评析

现代图书馆注重藏书的使用,将藏书社会效益的发挥,即藏书资源被开发利用的情况、满足社会文献需求的能力等,作为藏书评价的重要标准。传统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藏书量

藏书量是评价一个图书馆规模和服务能力的基本标志之一。对藏书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①藏书保障率。即图书馆每一个读者平均占有的藏书量。

②读者满足率。对读者需要的满足程度和藏书质量、藏书与读者需要相符合的程度有关,也和藏书量有关。

③藏书对各科文献的覆盖率。这是图书馆文献收藏完备程度的重要标志。

2.2 藏书的信息知识含量

藏书中的信息知识含量是馆藏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衡量藏书中信息知识含量的一种比较可行的评价标准是考查核心书刊的拥有率。核心书刊实际上就是科学信息、知识含量大的书刊。图书馆应注意精选图书品种,使核心书刊的数量达到馆藏总量的25%。

2.3 藏书结构

所谓藏书结构是指图书馆藏书体系中各个组成部分的组织形式。它反映着不同文献类型、不同学科内容、不同收藏水平、不同语言文字、不同载体形式的藏书在藏书体系中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结合的方式及其在藏书体系中各自占有的比例。图书馆应根据需求不定期地进行馆藏文献体系结构的统计分析,它是馆藏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评价馆藏文献结构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科结构、等级结构、文种结构、时间结构和文献类型结构。

2.4 藏书利用情况

这项评价主要通过读者调查和各种文献流通统计数据来进行。把文献的效益评价融于可度量的文献利用率之中,通过文献利用率反映文献内容的质量、结构等方面的情况。

但这些标准只能反映纸质文献的质量,不能反映出近年来图书馆信息资源结构的变化,特别是“虚拟馆藏”的形成给藏书发展带来的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因而,我们说这些评价标准已难以指导在新的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藏书发展的实践。

3 传统评估对馆藏建设的负面影响

近年来图书馆事业的长足进步有目共睹,图书馆事业经费大幅度增长,许多漂亮的图书馆大楼拔地而起,图书馆内先进的管理系统和数量巨大的计算机等设备已今非昔比,馆员中高学历者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但同时,为了迎接评估,各图书馆把增加藏书数量作为迎评的一项重要任务,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很容易使评估变成形式主义,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3.1 突击购书,影响入藏图书质量

藏书量的多少从一个侧面反映着图书馆的规模和提供信息服务的能力,但评估指标的硬性规定,使迎评的图书馆为了达到评估指标要求不得不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大量地购入图书。由于数量大、时间紧,很难顾得上全面严格的查重,从而造成重复购入,复本量超出预定数量。还有很多图书馆重点购入出版社、书店积压的折旧书及图书市场上的特价书,并积极收藏一些高校图书馆的剔书和动员师生捐赠图书,以此来增加藏书的数量以达到评估指标对藏书量的要求。短时间购入大量图书大多会带来分编困难、库房不足、书架调整困难等问题,而且图书的质量根本无法保障,内容过时,品种缺少而复本又多的情况屡见不鲜。

毫无疑问,图书馆评估对文献量的规定是必要的,如果没有一定量的文献作基础,图书馆评估将失去一个重要的依据。我们在重视文献数量的同时,也应当对文献质量加以关照,不能顾此失彼。文献的数量容易规范,而文献的质量常常难以把握,但不能因为难以把握就视而不见,就不作为评估的要素。图书馆藏书的质与量历来都是相辅相成的,量中求质,质中求量,质与量相互映衬。对文献质的评价,也不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只要每个评委对评估馆的采购库和文献库进行必要的审阅,然后再对实物进行现场考察,就能对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品质做出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就能逐步纠正重数量不重质量的倾向。

3.2 突击分编,影响编目质量

由于在短时间内购入了大量的图书,又临近评估,图书馆不得不突击分编加工。原有的编目员人数自然无法满足如此大量图书的分编加工任务,于是不得不从其他部门抽调人员到采编部帮忙。这样不但打乱原有的工作节奏,打乱图书馆工作的整体部署,而且必然出现编目质量下降的问题,甚至出现一系列意想不到的问题,为以后的工作带来隐患。图书馆的发展,特别是藏书体系的建设,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必须经过长期的积累、沉淀,不可能靠急风骤雨式的办法来完成,图书馆不可能寄希望于一夜间“脱胎换骨”。

3.3 突击入藏大量图书,影响了借阅工作的正常进行

分编部门每天加工的图书量非常大,图书必须尽快进入流通部门,一方面是为了给编目部门腾出必要的工作空间,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加工完毕的图书尽快排架,投入流通。由于大量的新书需要排架,流通部门原来的架位不得不重新调整,大规模的倒架工作造成外借工作不能正常进行。更有个别图书馆为了应付评估大做表面文章,以次充好,制造数据。“评估评估,你评我估”“检查要来,书架重排;评估一过,该错还错”,这类现象一方面反映了个别馆只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的投机心理,如果评估得以通过,则更加助长了弄虚作假的浮夸风气;另一方面也对“匆匆过客”式的评估形式提出了质疑。

从根本上说,图书馆评估仍是封闭型的自我评估,评估的主体是图书馆领导和专家,而对于利用图书馆最直接、感受最深刻、最有发言权的读者对图书馆的评价在指标体系中却体现不够,到馆率、满意度、文献利用率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图书馆是读者的图书馆,没有读者图书馆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因此,对读者的服务情况、对读者权益的保护情况应该在评估指标体系中得到更突出的体现。要相信读者是能够对图书馆服务做出客观评价的。

评估指标体系中的硬性指标虽然对争取上级支持有一定的作用,但指标过于机械,动态指标较少,没有兼顾到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发展历史的图书馆,没有体现出图书馆的自身努力和发展势头,因此也就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不利于鞭策一些实力较强的图书馆,也容易挫伤部分中小型图书馆的积极性。如果过分强调藏书量必然影响图书馆正常的剔旧和更新,以牺牲质量为代价的数量只会给图书馆的发展增加“包袱”。

目前的评价体系正处在逐步转变和不断成熟的过程。我们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不能为了追求馆藏量而忽视了馆藏质量。文献资源建设应以评估指标为依据,以文献质量为保证。资源评估虽以量化的指标为标准,但笔者认为馆藏资源建设只有在把握好文献质量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达标。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馆藏质量评估体系”的理念。

4 构建图书馆馆藏质量评估体系

在数字化环境下,当前的图书馆馆藏建设涵盖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藏书建设,即实体馆藏建设;二是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包括数据库和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即虚拟馆藏建设。由于现代图书馆的“馆藏”的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重要变化,所以馆藏评价的标准也比传统的评价标准内容要丰富得多,复杂得多。因此,我们要构建图书馆馆藏质量评估体系,以“质量”为杠杆和核心来评价图书馆优劣,促进其向着科学管理和深化服务的方向前进。

4.1 对图书馆信息资源保障能力的评价

对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保障能力的评价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图书馆拥有的实体馆藏不但包括印刷型文献,而且包括声像文献、缩微文献、电子文献。对印刷型馆藏的评价,传统评价标准中的藏书保障率、读者满意度、对各学科文献的覆盖率等,基本上是适用的。对电子文献的评估,则应从信息类型、信息含量、利用能力和程度等方面衡量它的保障能力相对印刷型文献的替代程度。

②图书馆没有所有权,但通过网络可以有偿或无偿获得使用权的信息资源,即“虚拟馆藏”。纳入评价范围的“虚拟馆藏”专指从网络上通过一定的协议能连续、稳定地获取的专业数据库上的信息资源。

③图书馆通过馆际互借获得的文献资源。在读者需求日益多样化和读者的文献选择日益个性化的今天,任何一家图书馆都没有能力提供其区域服务对象所需的全部文献。因此,馆际协作、资源共享仍然是解决读者需求的重要途径。根据地域优势和专业特点建立馆际协作机制,对文献资源协调采购和开展馆际互借,是图书馆解决馆藏资源不足的有效手段。这种馆际间资源共享的程度和取得的结果,应当成为馆藏评价的重要指标。

4.2 对图书馆信息资源质量的评价

对图书馆虚拟馆藏的质量评价,情况要比对传统馆藏的评价复杂得多。一般说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①信息选择质量。如何从网上选择用户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成为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评价虚拟馆藏质量的重要标准。

②信息组织水平。由于网络信息资源具有广泛性、丰富性、无序性、分散性和随机性,图书馆必须将这些分散的信息收集起来,加以分类和鉴别,使大量随机无序的信息转变为有序的可传递的信息,才能使其成为方便读者利用的虚拟馆藏。

③信息加工能力。数量众多且分散无序的网络信息大多是未经严格编辑加工整理的一次信息。虽然有许多检索工具,但对于一般读者来说,由于不熟悉网络检索工具,在终端上只能获得表层信息。因此,网络信息资源要成为图书馆的虚拟馆藏,必须经过图书馆的技术加工,而且加工处理的程度越深,其利用价值就越高。

4.3 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评价

电子资源共享的广度和深度是传统图书馆所无法相比的。这是因为,伴随信息资源数字化和信息传递网络化出现的图书馆虚拟馆藏具有广泛的共享性。一个图书馆的现实馆藏可以成为多个图书馆的虚拟馆藏而得到广泛的利用,但前提是必须将现实馆藏数字化并通过网络传递。因此,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价。

①馆藏文献数字化。图书馆馆藏文献数量庞大,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全部数字化,因此,应该选择馆藏中能体现本馆藏书特色的,或有独特价值的印刷型文献,进行数字化处理。馆藏文献数字化的数量、质量、可传播的范围等,都是信息资源共享程度的标志。

②特色数据库建设。数据库建设是网络环境中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图书馆不仅要购买、租用、链接国内外的商业性数据库,而且要自行开发有特色的数据库。图书馆可根据本单位的馆藏基础、人力、经费等现实条件和社会信息需求,选择适合的主题,系统地从书刊、音像资料、数据库文献中摘录有关信息,运用信息重组技术,深度标引和序化、揭示其价值,做成新颖独特的数据库。图书馆开发特色数据库的数量、规模、质量、实用性、效益等,无疑是衡量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性的重要标志。

4.4 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利用率的评价

馆藏利用率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目前许多图书馆仍在进行入馆人数统计、图书出借统计等,这仍然是必要的。但是随着信息环境的变化和图书馆功能的拓展,这些统计已难以真实反映读者利用图书馆电子资源的新特点。在进行馆藏利用率统计时,应该把上网的读者人数统计在内,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全面真实地反映图书馆信息资源被利用的情况。

5 结语

总而言之,在电子资源发展的时代,图书馆馆藏评价应结合电子资源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符合电子资源特点的评价方法,结合传统图书馆评价的理论,不断地发展出新的评价标准。只有这样,才能真实地评价一个图书馆实际所具有的文献信息保障能力,从而满足读者对知识信息的需求,提高读者的综合素质,促进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云华.数字时代评价图书馆馆藏的标准[J].图书馆学刊,2002(5):2-4.

[2]张会田.馆藏数字化资源评估方法探讨[J].图书情报工作,2002(5):18-22.

[3]杨谦.数字图书馆评价指标构成要素研究[J].情报科学,2002(12):121-129.

[4]刘朝旭,葛雯.试论建立图书馆自我评价制度[J].情报杂志,2001(6):23-26.

[5]盛小平.数字图书馆馆藏评价[J].图书情报工作,2003(5):123-126.

【注释】

[1]本文系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