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慕课环境下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

慕课环境下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

时间:2023-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学校管理部门的不重视,是信息素养教育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两者在目标与理念上存在的一致性,为慕课环境下的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刘峰峰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 浙江杭州 310018)

【摘 要】 文章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慕课特点、理念与信息素养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分析了慕课对推进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作用以及慕课应用于信息素养教育的具备的条件,提出了慕课环境下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 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信息素养教育;高等教育

高校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其整体的信息素养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加强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是当下高校的重要任务。

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简称MOOC,中文常称为慕课)是一种通过互联网可以被大量人群免费访问的学习课程,只需登录网站并注册,任何人都可以参与[1]。慕课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的一种新的在线教学模式,践行了教育信息化理念。慕课环境对高校师生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如何根据慕课特点、理念,结合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现状,探索慕课环境下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实现信息素养教育的突破、创新及发展,是当前我们需要迫切考虑的问题。

1 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几个问题

1.1 信息素养教育没有受到高校教育部门应有的重视

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与受到的重视程度不协调。高校管理部门没有意识到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对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终身学习能力及信息社会中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还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状态。目前大多数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主体为文献检索课,文献检索课一般是选修课,通常由各高校的图书馆员兼任,缺乏专业的信息课程教师,师资力量不足;学生对信息素养教育没有足够的认知及重视,选择文献检索课程学生的比率不高,教育覆盖面小。学校管理部门的不重视,是信息素养教育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

1.2 缺乏全国范围的信息素养标准和信息素养评价体系

随着信息素养教育在世界范围内的开展及推进,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在内的教育部门相继出台了信息素养政策或标准。我国虽然在21世纪初开始了信息素养标准建设的尝试,分别于2005年和2006年制定了《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体系》及《军队院校本科生信息素养标准》作为地区性或专业性的信息素养评价体系,但至今还未制订出全国范围的具有普遍适应性的文件[2]。信息素养标准评价体系缺乏,学校无法制定明确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无法根据标准来规范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

1.3 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近年来有高校开始将信息素养教育整合到专业课程,提供课程整合式教育,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普及率不高,大多数高校还没有建设成系统性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主要还是依赖文献检索课程,重在提高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要真正实现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还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时主动利用信息的意识,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和创造性地利用信息的能力[3],实现信息转化为知识乃至智慧,因此,单一的文献检索课程无法担起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重任。

文献检索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也存在不少问题。在教学内容上,普遍缺乏规范的教材体系,缺乏权威性的经典教材,通常由任课老师自己编写教材作为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通常还是传统课堂灌输教学的形式,教学重在教师怎么教,忽视学生怎么学;在教学手段上,没有与现代教育技术有机融合,而且由于课时、机房等条件限制,实践机会不多,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普遍。

1.4 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效果不佳

由于大多数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没有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对学生来说,信息素养教育活动是阶段性和临时性的,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学生的学习效果往往不如意。

文献检索课通常以选修课的方式进行,大学生选课目的是完成学分,没有发挥想提高信息素养的主观能动性。由于缺乏规范的教材,教学内容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而且内容易局限于一些传统的文献检索方法,学生无法获得科学系统的信息知识,所学的内容也会有很多陈旧过时的内容,缺乏新颖性;在传统课堂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灌输下的接受知识状态,无法提供针对每个学生学习特点的个性化教育;由于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只是学到了一些浅层次信息检索及处理能力,在信息的感受力、注意力及有意识、有目的、有策略地获取信息来帮助自己学习和研究等方面并无明显提高[4]。学习过文献检索课程的学生,其教学效果都不如意,那些没有上过文献检索课程,也没有通过其他途径自主学习过相关信息知识的学生,其信息素养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了。

2 慕课带来了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发展的新机遇

2.1 慕课特点及理念与信息素养教育基本目标相符合

由于慕课的许多学习活动是在线开展的,学习过程中始终需要选择不同类型的个性化资源,因此慕课的学习是一种富资源的学习,是一种基于信息资源和信息素养能力的学习。而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主动利用各种信息资源的意识,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实现信息向知识的转化,智慧的成长以及创新的产生,也就是说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受教育者适应“基于资源的学习”。

慕课融合了包括云技术(专业教育平台)、大数据技术(学习行为和特征的分析挖掘)等多种现代信息技术,在慕课环境中,各种不同的技术工具及社交媒体成为学生学习的基础,因此,慕课的学习也是一种富技术、富媒体的学习。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之一是提高学生利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并将各种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实现知识的吸收及拓展。

另外,慕课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环节,推动知识内化吸收,致力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终身学习能力等核心理念也是信息素养教育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两者在目标与理念上存在的一致性,为慕课环境下的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 慕课对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作用

2.2.1 提高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受重视程度

在“碎片化信息”“碎片化阅读”流行的时代,“碎片化学习”将日益成为个人的重要学习方式。慕课就是基于一个个短小视频的“碎片化学习”过程。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推进以及教学改革浪潮下教师个人的教学创新,顺应教育信息化理念的慕课学习方式将在高校渐渐普及。美国2014版《地平线报告》预测:随着终端运用的普及和云服务的广泛覆盖,翻转课堂将在可预见的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5]。慕课的学习理论之一“关联主义理论”强调,慕课学习中两个重要的技能是寻找现有信息,过滤次要和额外信息[6]。若没有信息素养方面的帮助和指导,很多学生没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在慕课环境中,信息素养教育不再是可有可无,而是高校学生自身发展的必须。另外,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是能否将传统课程打造成慕课课程的关键因素,慕课环境下教师同样需要信息素养课程的教学和培训。在高校课程慕课化的过程中,高校师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必将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2.2.2 弥补现有信息素养教育不足

慕课课程的主要特点是大规模、在线以及开放性。大规模特点使课程不受学习者人数限制,一门课程人数可以是成百上千甚至是上万人;在线的学习方式使课程学习不受时空限制,开放特点指课程对所有人开放,全球范围的学习者只要有上网条件及终端设备,就可以选择自己想学的课程开始学习。我国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由于普遍存在对信息素养教育不够重视,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信息检索课程开设数量少,学生受教育的比率低。慕课课程的特点将有效克服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中存在的教育覆盖面小的问题。

2.2.3 促使教师提高课程质量

在开放背景下,一批专业知识丰富,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将脱颖而出,他们的慕课课程可能吸引上万学生学习。中国科技大学的慕课课程《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2014年5月份首次上线中国大学慕课,就有超过1.1万人在线学习[7]。相反地,那些内容陈旧,教学设计不理想的课程将会因为缺少学习者选择而遭到淘汰。课程的优胜劣汰将促进教师增加教学投入,提高教学水平,探索课程创新,学生将更多地从优秀的慕课课程资源中受益。

2.2.4 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传统课堂的文献检索通识教育下,学生缺乏讨论、交流与实践的机会,往往只学习到浅层次的文献检索技能,没有内化为学生真正的信息素养。慕课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最有利于学习者发展。学习者可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过程中有各种辅导和交流,拓展视频学习内容,实现知识内化;学习效果除了学生本人自评外,还将接受同学互评及课程主办者的检验。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学习过程受到的持续关注,学习效果评价方式的多元化,都有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

2.3 慕课应用于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具备了一定条件

2.3.1 积累的教学资源为慕课课程的建设提供了资源基础

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已有30年的历程,期间锻炼了大批优秀的具有丰富信息检索理论与技术的教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如教师自己编写的信息课程教材、课件等,这些为慕课课程建设提供了基本的教学资源。21世纪以来,在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潮中,也出现了一些信息检索精品课程,一些高校还建设了信息检索远程教育课程。近两年我国有少数高校开设了信息素养教育的慕课课程,如中国科技大学在Top-U平台上开设的《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同济大学在智慧树平台上开设的《信息检索与利用》,武汉大学在爱课程平台上开设的《信息检索》,显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传统文献检索课程积累的教学资源,国家精品课程、远程教育课程等在线信息素养教育资源,以及信息检索慕课课程建设的尝试,为慕课环境下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发展提供了条件。

2.3.2 信息素养教育课程适合打造成慕课课程

据有关研究者对2013年北大上线的11门课程进行的调查,《民俗学》《艺术史》《21世纪西方音乐》《世界文化地理》等大众普适类的课程,在选课人数上要低于《生物信息学》《计算概论》等专业课程[8]。英国爱丁堡大学及伦敦大学两所大学慕课课程选课数据也证实,学生是否选择一门慕课课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课程花费时间学到的知识是否有直接、快速的利用价值,是否与他们自身发展相关,实用性课程会赢得更多人的选修。高校信息素养教育除了信息检索理论、信息道德、信息法律等理论知识外,主要以各种信息技术的教育为主要内容,具有鲜明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特别适合网络开放课堂的实施。

3 慕课环境下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发展对策

3.1 明确教育目标

制定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教育评价标准。建议由国家教育部门牵头组织全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标准制订的领导机构,全面分析全国各地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状况,结合高等学校教育改革及教育信息化目标,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信息素养标准以及我国已经出台的地区性及行业性信息素养标准建设经验,制定对全国各地高校具有普遍适用性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评价标准。为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提供导向性的参照体系,引导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3.2 学校个体要为慕课环境下的信息素养教学创造条件

首先,学校要意识到信息素养教育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以及创新能力的重要性,高度重视信息素养教育。要制订政策,并努力创造条件将信息素养教育落实到在校的每一个学生身上。

其次,学校要加大设施投入,如增设机房,增加配备有足够数量的计算机教室,积极建设信息化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交流讨论场所及信息素养教育的实践基地。

再次,学校要积极探索慕课课程学分认可办法。学校教务部门要组织专业负责人及任课教师深入研究和决策,认定慕课课程学分认可办法。信息素养教育作为通识课程,适学面广,不受实验仪器设备的局限,学分认可办法相对容易制定。学分的认可将激励学生更多地选择慕课课程。

最后,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现适应慕课要求的教师队伍的重构。要建立激励机制和新的考核评价体系,为教师解除后顾之忧,鼓励教师积极地、充满热情地投入到慕课课程的建设,探索教学创新。可以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培训计划”,分期分批培训,让教师接受系统的信息素养课程教育,达到强化信息意识、扩展信息知识、提高信息能力的目的。教师自己也应在教学之余不断学习,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及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资源,提供给学生科学、新颖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

3.3 全面构建慕课环境下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

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要实现在线教育与传统教育方式的整合。每个教师具有不同的教学特长和弱点,不是所有的教师都愿意并且适合将自己的课程建设成慕课课程,有的教师就适合在传统的课堂中授课,如近年不少学校大力表彰的教学明星就是这种类型的老师。同样,由于每个学生的性格特质、学习特点不同,也不是所有学生都喜欢和适合慕课方式的学习。信息素养教育要提供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发挥教师的教学特长,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要实现通识教育与嵌入式教育的整合。信息素养教育不仅是一门基础性的、实用性的通识课程,同时也是一门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领域,多学科交叉、综合性的边缘学科。信息素养教育应融入各专业课程教学中,促使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运用信息技能,在提升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弥补通识教育不够深入的缺点。

通识教育课程要体现要层次性和多元性。要分析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信息需求,提供富有层次性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针对低年级本科生要注意提供图书馆资源介绍以及一般信息检索技术介绍内容;针对高年级本科生要注重论文写作指导方面的内容讲解;针对研究生则要增加信息获取、信息管理、信息分析等内容,让研究生掌握多种不同事实数据和文献数据库的检索和使用,学会使用Endnote等软件进行信息管理,利用HistCite等引文分析软件快速进行文献信息分析,提高学习与科研效果。

在慕课环境下,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提供层次性和多元性特点的课程,践行在线教育与传统课堂的整合,通识课程与嵌入式课程的整合,全面构建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实现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到信息素养教育,不同年级、不同阶段能接受到不同重点的信息课程,使信息素养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全面提高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

3.4 积极发挥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及服务优势

如前所述,慕课学习是一种富资源、富技术、富媒体的学习,需要不同的信息技术和媒体设备以及丰富的资源来支持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高校图书馆作为传统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阵地,在资源、设备等条件上均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图书馆是学校的资源中心,拥有的丰富资源可以支持慕课环境下的教学参考,为教师的教学设计及学生的课外拓展阅读提供资源保障。其次,在设备方面,图书馆一般都设有电子阅览室,近几年还发展了信息共享空间(IC),配备有较多的计算机等终端设备、视听室及多媒体工作站,为信息素养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基地;另外,图书馆还设有讲座室、研究室、会议室,有的图书馆还设立了茶吧、咖啡吧等学习场所,为学习者提供了舒适的学习和交流环境。学校要充分利用图书馆在资源、设备上的优势,充分发挥其在慕课环境下信息素养教育发展中的作用。

3.5 加强校际合作

通过建立校际联盟等形式,加强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开发与建设信息素养教育的慕课课程。促使教师关注课程的创新点,减少课程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真正提高课程质量。学校和教师要有开放的胸怀和共享的勇气,积极将学校优质课程置于公共慕课平台。对于其他学校开设的优秀课程,学校管理方应通过承认学分的方式,鼓励本校学生选择学习。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是慕课环境下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

参考文献

[1]罗博.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与高校图书馆角色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14(2):130-136.

[2]盛兴军.基于信息共享空间的大学信息素养教育[J].图书情报工作,2010(2):28-31.

[3]刘纪菲.如何加强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4):105-106.

[4]杨春.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的文献检索课教学探索与实践[J].图书馆建设,2010(1):107-108.

[5]北大数字化学习研究中[EB/OL].[2014-09-15].http://blog.sina.com.cn/u/3228564 303.

[6]现代教育技术[EB/OL].[2014-09-15].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be4ff90 101ij86.html.

[7]秦鸿.MOOCS的兴起及图书馆的角色[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4(3):19-25.

[8]文献管理与息分析[EB/OL].[2014-09-18].http://mooc.Chaoxing.com/course/87458 4.html.

【注释】

[1]本文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后发表于《情报探索》2015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