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面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信息素养课程改革思考

面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信息素养课程改革思考

时间:2023-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给信息素养课程带来新要求在研究生信息素养课程的设置上,各高校一般都开设了“科技文献检索”“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等选修或必修课,传统的课程对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并不做区分,采用统一教学大纲进行授课。与此相应,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信息素养课程设置也要反映“职业能力”的需求。

蹇瑞卿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 浙江杭州 310018)

【摘 要】 教育部2009年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信息素养课程内容与教学也必将发生变化。本文就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信息素养课程从课程现状、培养目标、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以及对教师的素质要求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对课程改革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信息素养;课程改革

专业学位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形式,是相对于学术性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1]。根据教育部“教研[2009]1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2],从2009年起,我国大部分专业学位硕士开始全日制培养,推行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政策。

“信息素养”一词最早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在1974年提出,将其概括为“利用大量信息工具及主要的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3]。1991年美国劳工部提出的报告中就把获取和使用信息的能力作为一项基本能力列入未来工人应具备的五个方面能力和三个方面技能及个性品质中[4]。在2003年召开的国际信息素养专家会议上发表的布拉格宣言进一步将信息素养的范围扩大,把信息素养定义为一种能力,它能够确定、查找、评估、组织和有效地生产、使用和交流信息来解决一个问题,是有效进入信息社会的前提条件,是终身学习的一种基本人权[5]。在2005年召开的信息素养和终生学习高层研讨会上,与会者宣布: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的核心,它使人们在一生中都能够有效地搜寻、评估、使用和创建信息,以实现其个人、社会、职业和教育的目标,信息素养已经成为信息社会个人生活、生存竞争的一种必备素质[6]。研究生作为具有较强知识与技术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人才,更应该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既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其重要支撑[7]

1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给信息素养课程带来新要求

在研究生信息素养课程的设置上,各高校一般都开设了“科技文献检索”“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等选修或必修课,传统的课程对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并不做区分,采用统一教学大纲进行授课。“教研[2009]1号”文件给研究生培养带来的巨大变化,在笔者所属高校的研究生“科技文献检索”课程教学中也得到体现。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是一所电子信息特色突出,工、理、经、管、文、法等多学科相互渗透的省属高校,面向研究生的“科技文献检索”课开设也有较长的时间,在2009年年底的课程教学中,学生在作业和考核中体现出来的偏应用和偏学术的两极化现象引起了笔者的注意,于是在2010年,笔者对选修“科技文献检索”课的117名研究生进行了摸底调查,让学生就课程讲授内容的倾向性——偏“应用型”还是“学术型”做出选择,结果有98名学生选择了应用型,18人选择了学术型,在某些专业方向,这一比率更接近于8∶1。这一调查结果激起了笔者对现有信息素养课程改革的思考,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在《实现研究生教育向质量提高型转变的思考》一文中提到的:培养应用型和职业型人才,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如果教学方案、课程内容、教学环节没有改变,那么专业型人才培养也就最多是学术型人才培养形式的“压缩饼干”,而不是另一种类型的人才培养[8]

传统的研究生信息素养课程以“科技文献检索”课程为主,主要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为导向,介绍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及其相关应用,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检索获取、分析评价学术信息、辅助自己的专业学习和科研的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由于倾向于专业技术研究开发及实际应用,因此不太重视课程内容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对学术检索的内容缺乏兴趣,此外,信息素养课程目前在很多高校都是由图书馆开课,由图书馆馆员来承担课程教学,课程内容局限于图书馆数字资源相关知识,虽然信息检索的知识具有普遍性和实用性,但是课程从整体上还是让学生觉得“文献检索”就是“学术检索”,和职业的实际应用联系不大,造成学生对课程缺少热情,课程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传统的信息素养课程已经跟不上专业研究生培养变化的要求。传统的信息素养课程亟须创新培养理念,摒弃“压缩饼干”式的培养方式,从培养目标、教学理念、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尝试进行调整与改革。

2 面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信息素养课程改革初探

2.1 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学理念的转变

专业学位和学术性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不同,它培养的是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面向它的信息素养课程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专业学位的特色,从专业学位和学术性学位培养目标的不同特点,从信息收集获取、分析评价、使用能力上的不同要求,对课程设置进行优化和调整。“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对职业信息的敏感度和对职业信息的收集获取、分析评价和使用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隐性职业素质”[9],提高他们在信息社会中的竞争力。

2.2 课程设置的调整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是高层次的技术与管理人才,他们应具备一定的理论,同时更应是一流的实干家,是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进行设计,而不是以掌握某门学科的知识体系为目标[9]。与此相应,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信息素养课程设置也要反映“职业能力”的需求。

(1)课程设置多样化

信息素养课程作为研究生培养的通识课程,可以考虑依托图书馆现有数字资源,结合图书情报专业知识,挖掘信息检索在不同行业、不同职业领域的实际应用,拓展课程来源,开设不同应用方向的一系列课程。除传统的“科技文献检索”“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等课程外,还可开设诸如“搜索引擎知识”“网络资源获取”“专利检索”“企业竞争情报”等贴近实际应用、与职业需求密切联系的课程供研究生选择,在信息素养的大框架内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的技术与创新能力。还可采用分班教学,对专业学位和学术性学位学生分班授课,或根据专业方向,将相同或相近专业的学生集中起来分班进行特色化教学。

(2)课程的模块化融合

开课部门可以考虑和研究生院、各专业院系合作,利用模块化的课程融合方式设置信息素养课程,将信息素养课程作为其他课程的一部分融入授课过程中。例如,在某一课程中穿插信息素养课程的相关内容,就像传统的“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在专业教师教授论文写作知识的过程中,穿插文献检索教师传授文献资料的收集获取知识。在偏向应用型的课程中,根据课程需要插入信息检索相关内容,如在“知识产权”授课的过程中,将专利检索与利用知识普及其中;在“单片机”课程中,将单片机相关产品与开发技术资料检索的内容融合其中。虽然各专业课教师也会在课程中涉及资料检索的相关知识,但是从研究生的实际情况调查来看,专业课教师所传授的内容和信息检索教师所给予的相比,在检索技巧、检索资料的广度、深度和检索效率上还是有一定的差异。

另外,还可将课程按照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信息需求方向的不同,对信息素养课程内容本身进行模块化组织,要求学生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修习信息素养课程某一部分的内容,使专业教育与信息素养两方面的教育内容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以专题讲座的方式组织信息素养课程,课程内容包括信息检索的各个方面,作为某个专业的学生只需要选择听取跟自己专业相关的一讲或多讲内容即可。

2.3 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1)以文献检索课为中心,从传统的信息素养课程中挖掘应用型知识,拓展课程内容。对传统的信息素养课程进行改革,并不是要抛弃原有的课程内容,而是适应新形势需要,对传统课程根据现实要求进行改革和创新,是对传统的信息素养课程内容的丰富,是传统课程的“应用版”扩展。无论是学术应用还是职业需求,信息素养课程的目的都是相同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信息收集获取、分析评价和使用的能力。因此可以利用现有课程资源,从中挖掘能够满足职业信息需求的应用型知识和案例。如在讲授信息的分类和主题检索原理时,可以以淘宝网为例,将淘宝网店的商品分类、商品的关键词搜索与检索理论结合起来,并以此扩展到它们对网店的网络营销影响等内容。

(2)教学内容多元化,引入面向个人、满足职业信息需求的检索与利用知识,并作为主要授课内容。课程不能局限于面向科研的学术类文献资源的获取分析与评价利用,要将信息检索与专业、职业应用结合起来,根据需要将搜索引擎知识、网络资源获取、专利检索与专利申请、知识产权保护、企业竞争情报等内容与专业内容融合起来,为职业的信息需求服务。如教授学生在新产品研发过程中,如何综合运用现有的产品数据库、专利信息库、搜索引擎、网络资源来获取产品相关信息。

(3)在教学方法上,信息素养课程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利用社交网络、论坛、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等虚拟、实体资源,采用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信息交流与团队合作能力,模拟实际生活与工作中的信息需求环境,提高学生对职业信息的获取、分析、评价和利用能力。

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从一开始就应该把学生放在一个满足职业需求的应用型信息需求环境中,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中利用所学的检索知识,兼顾信息道德,获取信息,并加以分析提炼开展应用,满足个人职业需求。因此改革后的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要强调检索理论与应用性的有机结合,在教学方法上突出与职业相结合的检索案例教学和课程实践。

3 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

(1)知识面的要求。目前信息素养课程的教师大部分由图书馆馆员兼任,其优势表现在馆员具有图书情报的专业知识,了解各类信息资源,具有信息检索的丰富实践经验。劣势主要是缺乏教育学的基础,缺乏学科背景知识,难以把通用信息知识结合到具体的学科知识研究中[10]。面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教师对各学科专业知识,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去向、职业环境下的信息需求与检索利用有一定的了解,能充分挖掘各种信息资源,将通用的信息检索知识和实际职业需求与应用相结合,并将这一知识传授给学生,以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这样就提升了对教师知识量的要求。教师除了自身加强学习外,还可以与学科专业教师、研究生导师、图书馆学科馆员的合作,借助他们来实现知识面的扩展。通过在课程融合中与学科专业教师一起授课,提升学生在某个方向的信息素养。与研究生导师合作,为研究生设计课程实践训练,指导研究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信息检索及其相关知识。现在各高校图书馆一般都设立了学科馆员,学科馆员往往集专业知识与图书情报知识于一身,通过和他们的合作,或者由他们来开设信息素养课程,都能很好地促进信息素养课程的发展。

(2)教学技能的要求。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作为从事信息素养课程教学的教师,要紧跟信息技术的发展,掌握因特网上的新技术,了解诸如社交网络、微博、社交问答等网络新事物对课程教学所带来的影响,对新技术的发现及应用要走在学生的前面,并能将它们有效融合在自己的教学内容中,从而更好地实现信息素养课程教学效果。

4 结语

对面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信息素养课程进行改革,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调整和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信息素养课程改革应该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重视职业需求下的信息检索与利用,在课程中以信息检索的基本知识为基础,以学术资源的获取与利用为参考,加强与职业信息需求密切相关的信息资源的获取、分析及利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在应用中的信息道德问题,全面提高学生在信息社会中的竞争力,使他们终身能够有效地寻求、评价、利用和创造信息,以达到其个人、社会、职业和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办主任杨玉良解读专业硕士及招生[EB/OL].[2011-04-01].http://edu.sina.com.cn/kaoyan/2009-03-04/0937189835.shtml.[2011-04-01].

[2]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moe.eol.cn/edoas/website18/72/info1238053862111272.htm.

[3]马海群.论信息素质教育[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7(2):84-87.

[4]舒燕.研究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研究:以苏州大学为例[D].苏州:苏州大学,2009.

[5]肖自力.信息素养教育和高校图书馆的使命[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3):2-5.

[6]Beacons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The Alexandria Proclamation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Lifelong Learning[EB/OL].[2011-4-12].http://archive.ifla.org/III/wsis/BeaconInfSoc.html.

[7]朱佶,马海群,周建波.论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1):30-32.

[8]纪宝成.实现研究生教育向质量提高型转变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5(18):6-8.

[9]邓玲玲,徐建军.论职业素质要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0):47-50.

[10]胡玲琳.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性比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4):22-26.

【注释】

[1]本文系2011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