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一批协和医学院的学生来到妇产科实习,导师林巧稚要求每人完成10例对产妇分娩全过程的观察,并用英文写出完整的产程病案。作业交上来后,林巧稚只在一个学生的作业本上批了“Good”(优秀),其余全部退回。
学生们更认真地重做了一遍,结果林巧稚仍不满意。他们只得找来那本被批了“Good”的作业,发现上面只多出一句话:“产妇的额头上沁出了豆粒大的汗珠”。
这句没有任何医学含量的话,真有那么重要吗?
健康科普人际传播的目的在于传播健康知识、方法、技能,引导受众树立理性的健康观、生命观,感受自身的价值和做人的尊严、启发其思考生命的意义。传播者所做的是以受众可以理解和接受的程度为前提的传播,在受众可以理解的基础上前进一步即可,不以取悦为目的,不以“权威”“专业”来制造“距离”,真正的权威与需要者之间没有距离。
在对比、分析广受大众欢迎的健康科普人际传播者与一般传播者的工作以后,发现受欢迎的传播者因其性格不同、经历有异,面对受众时的切入方式、表达形式各有特点,有学者型、演员型、讲故事型、互动型、实用型等。但认真观察后发现,他们除了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这一共性以外,还有以下特点。
(1)能针对不同受众和时空环境的需要,对传播的内容进行组织安排。
(2)都有较强的语言驾驭能力,有熟练的表达技巧,能形象生动、幽默有趣地表达专业知识,能通而不俗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使是概念化的内容,也能不枯燥地让人从感情到理智地接受。
(3)以现场受众关心的问题为核心,而不是以自己要表达的内容为核心,充分体现了人本关怀的意识和实践。
(4)好的传播者能在行动上调动受众参与,情感上与受众产生高度共鸣,让受众在轻松的氛围中,有所思、有所知、有所获而后有所为。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人与人、生命与生命之间的互动与对话。善于调动和启发受众的情感世界,使其产生积极的情感认同,从而与传播者所阐述的知识产生联系与契合,进而将传播者传播的知识融为自己的知识。
(5)好的科普应该以人为本,是知识、爱、愉悦与美的统一;融家庭味、生活味、现代味、人情味、文学味等“五味”于一体;融科学性、艺术性、实用性、人文关怀于一体。传播者要在传播科学知识、技巧、方法的同时,能让受众思考生命的态度,感悟到自身价值和尊严,体会“做人的道理”,做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面对不同的受众,能做到以上层次的传播者均有一定知识广度和厚度的贮备。这里的广度就包括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人文知识,在一定情况下人文知识是使我们的健康科普人际传播不同于一般学术报告的决定因素。这就要求传播者应该是集专业能力(理论知识+实用方法、技巧)、人文关怀(人本意识+人文知识+生命素养)、表达艺术和人格魅力四位为一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