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负重前行的改革标本

负重前行的改革标本

时间:2023-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医改:负重前行的改革标本在十七大期间举行的“民生与和谐社会”集体采访中,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又成为了记者提问的焦点。此前,国家发改委在其网站上推出“我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言献策”,高强在十七大期间的新闻发布会上,也表示最近要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

医改:负重前行的改革标本

在十七大期间举行的“民生与和谐社会”集体采访中,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又成为了记者提问的焦点。在卫生部党组书记、副部长高强的回答问题中,有两个重要方面值得注意:其一,经过一年多的工作,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现在已经制定出了一个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总体框架,最近要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其二,我们不能走美国的医疗卫生发展道路,中国的卫生事业发展和医疗保障事业的发展,只能走低水平、广覆盖、保基本、逐步完善、逐步提高、逐步发展的道路。

医改因其引发争论的频率之高与国人关注的程度之深,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如何继续改革和应该如何改革的标本。这个问题在社会生活层面上,几乎关涉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在政治价值层面上,关涉到对公平与效率的再度思考;在制度设计层面上,关涉到如何推进程序公正与社会治理的技艺改进。医疗改革在何种程度上获得成功的标本价值,将会在包括教育、住房、社保等国人极为关注的民生问题上有所体现,原因在于这些问题所覆盖的利益主体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叠的社会群体与个人。

从政治学的角度讲,公民与政府的契约性关系,意味着政府存在的合法性需要以公共品供应的丰富性和公正性来体现。由于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共品性质,政府应该是毫无疑问的主导力量,因为政府的公共责任是其天然义务。特别是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中国的行政力量可以更多调动经济和社会资源,以政府为主导的医疗体制改革是当前的不二选择。对此,国家发改委在《医药行业“十一五”发展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积极稳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但必须注意的是,政府发挥更大作用的同时,需要警惕部门利益的争执延宕医改进程。

毋庸讳言,权力分工明确的现代政治管理模式,在精细划分部门职责的同时,也客观上衍生出部门利益的分割。医疗卫生改革虽说从管理主体上是卫生部门,但缺少其他部门的支持将会面临巨大困难,而且在实践中也会受到诸多掣肘。此前,各部门各自为政的多头管理,已经招致公众的普遍抱怨和不满,造成卫生事业与经济发展不合拍的现状。正因如此,2006年国务院成立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部际协调工作小组,参与协调的部门多达16个。由于医疗卫生问题涉及各个部门的管理权限以及由此产生的部门利益,如何有效协调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难题。这就需要每个部门都须认真面对其他部门的合理建议,不能因一己之利致使整个医改进程受阻。医改涉及部门众多,每个协调环节的迟滞都可能使战线拉长。

医疗困境引发的连锁反应,不仅是患者具有被剥夺的心理抵触和怨恨,与之相关的医生、医院、药企等参与主体也都有受到不公平对待的委屈。也就是说,如何照顾与平衡其中各方的利益关切,是医改必须直面的现实。此前,国家发改委在其网站上推出“我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言献策”,高强在十七大期间的新闻发布会上,也表示最近要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这种做法当然可以推动民间的参与热情,但需要指出的是,公众意见的表达应该探索更多的制度化渠道,不能每次都是临时抱佛脚的策略。谁都不会否认医改是十万火急的迫在眉睫,但吸纳公众意见的时间过短,其仓促可能会造成许多让人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其中之一就是“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明确了“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等医改方针。中国的医疗改革,不仅如高强所说“我们不能走美国的医疗卫生发展道路”,而且可以跳出或英国或美国或德国的“医改模式”窠臼,谁的医疗卫生发展道路都不走,因为中国有自己的特殊国情,但是,却应该尽快建立起切合实际的医改“中国模式”,真正实现人民群众的“病有所医”。

(本文发表于2007年第11期《中国卫生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