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喜民忧的尴尬逻辑

国喜民忧的尴尬逻辑

时间:2023-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央企利润暴涨:国喜民忧的尴尬逻辑2007年12月8日,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2007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表示,去年153家央企的利润规模达到了6000亿元,国资委原来预计今年央企利润会达到9200亿元,但“现在增长的势头压不住”,预计年底要接近1万亿元。无论是按照中国的传统道德,还是按照基本的法律逻辑,似乎都不应该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们有自己的国情,这是考虑中国问题绕不过去的坎儿。

央企利润暴涨:国喜民忧的尴尬逻辑

2007年12月8日,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2007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表示,去年153家央企的利润规模达到了6000亿元,国资委原来预计今年央企利润会达到9200亿元,但“现在增长的势头压不住”,预计年底要接近1万亿元。

依据一般的逻辑,央企利润暴涨,对国家和人民而言,是件很好的事情。道理是,国家是国有企业的出资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换句话说,央企是人民的孩子,孩子长得越大,挣的钱越多,家长应该高兴才是。但现在的问题是,国家作为代理家长喜出望外,人民作为真正的家长却高兴不起来,甚至有些愤怒。可以举出的例证是,上述讲话抛出的最近一段时间,遍布在各种媒体上的社会舆论,几乎没有高唱赞歌的,基本的思维路数都是“央企利润盛宴,何时分我一勺汤?”

这事情就有些蹊跷了。央企是人民的孩子,孩子吃得体肥膘壮,“2003年中央企业只有6户企业进入了世界500强,到了2006年已经有16户,4年中增加了10户。”不仅如此,现在他们还赚了大把的银子,甚至是“一万亿”,能够吃得起大餐,却连“一勺汤”也不给家长吃?无论是按照中国的传统道德,还是按照基本的法律逻辑,似乎都不应该发生这样的事情。也就是说,既然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其中肯定有问题。

问题就是,在央企利润和民众福祉之间,没有建立起直接的对象关系。之所以加上“直接的”这个定语词,是因为从宏观意义上讲,央企的发展壮大最终应该是国家和人民受益,只不过这是“间接的”。正因为这样,我们才会看到,为了先把国有企业做大做强,自1994年以来长达13年的时间内,企业利润全部留在企业,而不必向国家上缴。但现在的问题是,虽然这些企业不是世界上最大最强的,毕竟也已经很大很强了:中央企业从2004年到2006年,国有资产总额从7.13万亿元增长到逾12万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3万亿元,相当于“每年诞生一个中石油”。

面对这样的现状,问题的另一面是,民众福祉并没有出现太大的增长。相反,在物价上涨不止的当下,是各种公共品价格的相随提升,水价、油价、电价等都在提高,而且,前几天,国家发改委称明年将适当调整城市水价,很明显,绝对不是降低水价。不仅如此,一方面是央企利润暴涨不止,另一方面是社保等账户的巨额亏空。要知道,社保账户的亏空,很大部分就都是国企改制留下的社会欠账。国企老职工的社会保障基金过去都是以低工资方式移交给了国家,但国企改制后,这笔账却没有人买单了,划拨国有资产的弥补“空账户”的提法至今还没有完全落实。

这样说来,也就不难理解对于央企利润暴涨,民众不但没有喜形于色,反倒是有些怒目相向。现在流行的社会看法是,央企利润暴涨和国有资产增加,都是“与民争利”的结果。这种看法极大地影响了家长对于孩子的感情,也带来了不好的社会情绪的蔓延。对此,国家也不是没有考虑。日前,《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管理办法》的发布,明确了各种央企向国家分红的不同比例。但需要指出的是,在《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中也明确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支出范围,主要还是为了国有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国有经济的结构布局,基本上遵循的是“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的原则,只是在“必要时,可部分用于社会保障等项支出。”虽然为国企红利的民生安排预留了空间,但现在看来不会很大。

国家从战略高度统筹安排这些问题,相信能够获得社会理解。毕竟,中国的社会发展阶段以及社会制度和西方国家不同,无法像西欧和美国那样,可以将为数不多的国企所获得的利润,直接派发给民众。我们有自己的国情,这是考虑中国问题绕不过去的坎儿。但也需要表明的是,在中国经济崛起的历史进程中,不能只是央企或国有企业的崛起,更应该包括普罗大众的经济崛起,大众不能只是象征意义上的大国国民,而应该是在经济生活中有尊严的大国国民。央企利润暴涨的尴尬逻辑,即国喜民忧的问题,需要一个即使不是设计精巧,至少也应该更接近现实的制度体系,不仅可以让国家增强国际地位,更可以让民众能够直接受益。

(本文发表于2007年12月17日《华夏时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