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歌舞有关天赋无关证书
记者从18日在北京举行的文化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会上获悉,由文化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筹备5年之久的文化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即将推开,这也意味着今后从事影视、歌唱、舞蹈等文化行当将需持证上岗。文化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将实行统一编号和注册,是文化单位录用、聘用人员和考核奖惩的基本依据。(4月18日新华社电)
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与分工,使得职业技能鉴定成为维持社会生产与再生产的普遍手段。但是,这种普遍性并不意味着职业资格证书适用于任何行业,比如包括影视与歌舞的文化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只是适用于某些可以通过量化鉴定而分出等级的工种或行业,而影视歌舞之类的文化行当,其判断标准和审美情趣因人而异,基本不适合以“证书”这种东西冠以标签。况且,“口之歌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假若是自娱自乐肯定无需标准统一,假若是步入文化工业的弧圈,则存在着非常强有力的市场逻辑和相对一致的大众趣味来对其加以评判,所谓的证书在此不会具有任何作用。
从艺术创作的角度讲,虽然通过必要训练可以获得影视歌舞的基本技能,但所有成功的艺人都具有相当的天赋。这种个体天赋与证书没有丝毫关联,甚至取得证书的过程是对天赋的一种践踏和磨损,是对其创作才华的压抑与管控。音乐与舞蹈属于每一个人,街头巷尾的民间艺术一样可以登上专业表演的大雅之堂;每个人都有权利从事影视歌舞,不论他是专职还是兼职,不论他是长期还是临时,也不论他是专业还是业余。判断他们的表演优美与否的权力,不能仅限于所谓的专家和考评机制,而是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上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与精神享受。
当下的中国似乎成了一个证书的国度,考取各种各样的证书耗费着无数社会财富和个体精力。“证书万能论”催促了社会评判机制的异化,也助长了假证满天飞的社会怪相。布满大街小巷的“办证”小广告层出不穷,成为社会管理中挥之不去的梦魇。在证书可以谋生或者晋升的现实压力下,芸芸众生必须殚精竭虑。剖析“证书万能论”背后的强大驱动力,藏匿其中的是权力自肥,辅导、教材、报名、考试、阅评、发证等,每个环节都存在着大量的受益者。肆无忌惮的部门权力,假借管理之名劫掠社会财富,显然不符合国家的“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
伴随整体社会的发展步伐,职能部门需要更新思维模式和管理手段,固守陈旧的管控机制无益于激发社会活力,也无益于社会和谐。所有高明的管理艺术,都与文明社会进展保持着动态平衡。说到底,权力的合法性在于促进社会整体福利的增加和精神生活的自足,而不是相反。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说所有的职业资格证书都没有社会用途,而是说对于职业资格证书的认可需要从实际出发,要考虑到行业禀赋的特殊性,也要顾及到民众的经济负担与精神承受限度。毕竟,“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是颁发证书就能解决的问题。
(本文发表于2007年4月20日《信息时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