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事的奶粉何以成为公共事件主角
8月15日下午,卫生部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通报“圣元乳粉疑致儿童性早熟”调查结果。按照官方的说法,综合检测结果和临床会诊意见,卫生部专家组评估认为,湖北3例婴幼儿单纯性乳房早发育与食用圣元优博婴幼儿乳粉没有关联,目前市场上抽检的圣元乳粉和其他婴幼儿乳粉激素含量没有异常。
从社会管理和话语权威的角度讲,官方说法应该是最准确、最权威、最让人信服的信息。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新的更为激烈的案例以及更为科学的说法,这个事情就算是告一段落了。无论你我是否还心存狐疑,接下来的事情是对各个品牌奶粉用人民币投票的问题,而不可能是以公权力体系来否定某个品牌奶粉。在这个意义上来说,陷入雌激素漩涡的圣元奶粉算是已经“安全着陆”。
但稍显诡异的是,没事的圣元奶粉何以如此迅速地发展成为公共事件?这是我们必须拷问的问题。
从社会层面上来看,三氯氰胺造成的公众对奶粉的心理阴影,具有相当大的负面作用。对于可能产生问题的奶粉,人们的心态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由此造成的社会氛围意味着媒体与公众抱有强烈的怀疑态度,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得媒体与公众都会忽视自身的科学知识局限,可能得出较为武断的结论。但是,媒体与公众不是科学家,食品安全关乎人命,政府与厂家也不能苛责媒体与公众。
此外,相关厂家在事情爆出之后不是高调送检,以求权力部门的权威声音,而是高调要起诉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媒体与公众的反感。这可以看作是一个操作技术层面上的问题。
不过,这些问题不是全部,更重要的是,权威信息的出现因制度建设具有滞后性,造成一段时间内的信息紊乱。反观事情发展之初,家长发现问题之后,有关检测机构不接受个人申请,加剧了事态发展,因为它延缓了公众与媒体从权威机构获得有效信息的进程。这是一个需要从制度建设层面进行解决的问题。在卫生部新闻发布会上专家表示,“检测机构对个人送检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检测机构应该在检测能力范围内检测,要对数据和检测结果负责。不是送检无门。”
可是,在检测能力范围之外就不予以接受并不完全具有合理性。从服务公众与确保尽快消除安全隐患的角度讲,在国家质检体系中,应该建立“先受理,后转交”的制度规定:即使没有检测能力,也应该收下个人的检测申请,由该机构向其他有能力检测的机构转交或向卫生主管部门加以报告,以使事情得以最快速度的解决,并将可能发生的安全问题尽快在权力体系中流转获悉。因为,社会秩序的稳定需要相关权力部门的权威信息,这种信息发出得越快,秩序受到冲击的烈度就会越小。
从三氯氰胺到雌激素到奶源地,关系亿万儿童的奶粉总是令人牵肠挂肚,一次次的不安全案例正在击溃公众本就不多的信任感。虽然说圣元奶粉的这次安全着陆看上去让人虚惊一场,但这不能说就此可以高枕无忧了。无论是奶粉厂家还是权力部门,都需要反思事情发展的整个过程,要看到“无事变有事,有事变大事”的制度缺陷与社会背景,以此修正自身行为来重建公众信任。
(本文发表于2010年8月16日《新京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