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堵征求意见不能流于形式
为期一周的治堵网上征求意见活动结束。据统计,征求意见期间,网上共收到意见建议2929件,信函和传真425件,其中94.2%的网上留言、来信和传真提出建设性意见,涵盖交通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服务和交通文明等多个方面。对《意见》表示反对的占5.8%,主要集中在抑制机动车快速增长、单双号限行、公车管理、征收拥堵费等方面。(《北京晨报》12月21日)
治堵意见征求的程序性步骤已经完成,这个步骤非常重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知晓公众的反应。但是,这些数字有些出人意料,一个关系如此多人利益的《意见》,只有不到3000多件?显然,这样寡淡的数字,不能叫“对于治堵方案,市民反映热烈”。
我们可以粗算一笔账,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近480万辆,虽然民众关注但始终没有公开公车的具体数量,就算除掉一半数量的公车和企业用车,因为它们对价格杠杆不太敏感。也还有超过200万辆的私家车,以每个家庭有三口人计算,至少会关系到600万人以上的利益。也就是说,按照北京现有人口1920万计算,会有三分之一的人或家庭受到影响。
如此庞大的人口数字,只有区区3000多件意见,看上去很有些不合情理。所以,有必要检视意见征求过程中,是人们的参与意愿不高还是征求意见的技术环节有问题?这次意见征求是在首都之窗和交通委的网站上进行的,但稍有常识的人就知道,这两个网站不是大家常去的地方。即便作为官方网站,必须在此征求意见,也可以扩大渠道提高民众参与度。比如,通过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等大型门户网站来征求意见,甚至可以在这些网站中开辟专区,毕竟民众接触这些网站的机会更高。既然是征求意见,就不能让它流于形式,而是尽可能调动民众的参与积极性,更多地获取民众意见。
况且,在征求到的意见中,哪些算是“建设性意见”?要知道,“建设性意见”并不意味着其中没有反对成分。如果“建设性意见”都是赞成的,只有5.8%的反对意见,似乎也与人们的生活常识不相契合。对比《意见》的整个文本,仔细分析以上征求到的民众意见,可以发现其中的规律是,对于加快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综合措施,民众不会反对也没有理由反对,因为这是政府应该做的,而且是以前就应该做的,现在和以后都不过是补偿历史欠账。但是,对于综合措施中的抑制增长、限行、拥堵费等事关民众切身利益的举措,民众显然反映强烈。
这样说不是反对提高购车尤其是用车成本,而是说这些与民众利益关切度很高。也正因为如此,《意见》征求前后,北京车市火爆空前。从这个角度讲,像限购、限行、拥堵费等事关民众利益的政策确定,应该有个相对公平和公正的数额限度,应该充分吸纳那些反对意见中的合理成分,甚至有必要将这部分内容专门拿出来再次征求民众意见。而不是匆忙决定、迅速出台《意见》。所以,94.2%的建设性意见不是不重要,而是5.8%的反对意见不能不重要。政府对这部分意见的回应力度与重视高度,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检验出征求意见的真诚度,而不是流于形式。
(本文发表于2010年12月22日《新京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