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最开始决定运营“灼见”的起因是什么呢?运营到现在已经有7个月了,最初的目标实现多少呢?现在促使你运营“灼见”的动力是什么?
张鄂:有一次在图书馆看书间歇刷起了朋友圈,看到大家很喜欢在上面分享文章,但是拥有深度和厚度的文章很少。自己恰好喜欢阅读这类文章,也有一些搜集,加之本身学习新媒体,于是决定尝试着做一个微信公号。一来可以督促自己坚持阅读,通过点滴积累,让每天都有意义;二来可以增加新媒体实践经验,尽绵薄之力,弘扬人文精神。
刚开始运营时完全出于爱好,顺其自然,没有目标。现在愿意运营主要也还是自己喜欢吧!通过“灼见”也结交了很多各个领域的人,拓宽了自己的视野,觉得很有意思。
新媒:“灼见”现在还是你独自运营,平时每天花费多长时间?有考虑过招募一个团队共同运营“灼见”吗?
张鄂:目前运营主要还是自己,平均每天1至2个小时吧。艺术作品方面的稿源有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的王曦堇等推荐,文章来源主要是自己筛选、有两位专栏作者以及读者投稿等,组建团队还未到时机吧!
新媒:“灼见”现在的粉丝数达到了8万+,作为一个有这么多粉丝的微信公号,相比起刚刚开始运营“灼见”时,现在的运营压力会不会更大?心态上、行为上有没有一些变化呢?
张鄂:以前多是凭着感觉来,怎么开心怎么来,谈不上压力。现在确实有些压力了(笑),不过更是动力。“灼见”的粉丝除了我们80后、90后以外,其他年龄段也有很多。在互动中认识了数位长者,如从清华毕业现已从中科院退休的学长,河南一位市委秘书长,中央美术学院的一位画家……这些长者关注支持让自己很感动,但真是压力山大啊!
新媒:在前七个月的运营中,“灼见”的推荐里,哪些类别的文章会更受到粉丝的热捧呢?粉丝的态度会影响到你对推荐文章的选择吗?
张鄂:因为在筛选文章的时候,力图筛选一些具有穿透力、厚重感、新颖性的文章,目前看来这类还是很受读者欢迎。如灼见推送过的《压抑的胜利》、《中华文明的基本脉络》、《梁启超:人要生活在趣味之中》之类都很有很好的传播效果。
会根据用户的反馈和文章的传播效果来做一些调适。社交媒体上,有一些文章适合病毒传播,在标题、图文、排版等方面都有一些讲究和学问。
新媒:“灼见”上有些“独家”、“专栏”文章,是通过什么渠道获得的呢?
张鄂:清华内部的独家演讲全得益于老师和同学的信任和支持,这一点我特别感激,老师和同学们给了我鼓励和支持。独家来源主要是自己发现好的作者或好的作品后,会及时主动与他们联系,获取授权,他们主要有清华等高校包括海外的老师同学、媒体人以及一些作家。
专栏目前有两位作者,一位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张丛珊,一位是上海交通大学的倪一宁。内容来源还有一些读者投稿,也还有一部分从其他订阅号上转载的。
灼见内容不仅有文字和视觉作品,也还有音乐,如之前联系过中央民族乐团琵琶首席演奏家赵聪、著名青年笛箫演奏家陈悦、音乐人徐薇(翻唱《夜空中最亮的星》)等,都在灼见上推送过她们的作品。
新媒:对“灼见”的运营是否让你对自媒体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张鄂:一是有一些有意思的现象。比如传统文化如诗歌、国学在微信上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回归,深受大家的喜爱,说明新媒体是能够与传统文化实现很好融合发展的。
另外一个是关于社交媒体编辑的认识。文章筛选可分为编辑筛选和社交筛选,编辑筛选主要依靠编辑的素养,社交筛选可以很好地利用数据,挖掘高分享或高转发的文章,这类文章经过了网民的一轮筛选,通常质量较高,再根据自身定位选择是否采用进行二次传播。
再一个就是在选择文章的时候,最好契合热点、趁热打铁,这样才能很好地与用户的关注点契合,实现共鸣。如果还能以丰富的图文、音视频形式呈现,会更好。
最后就是要有版权意识,做尊重原创的传播者,能够联系授权的一定要联系授权。
新媒:灼见有没有粉丝激增的情况,是否有比较特殊的原因?会和“灼见”的粉丝进行一些互动吗?“指数”君自己觉得如果能得到“灼见”君的回复还是会有点小激动呢。
张鄂:粉丝激增有过四次,都是因为发现了好作品在第一时间进行了推送。最近的一次粉丝激增是在48小时内粉丝数涨了10000+。
互动这点很惭愧,很少与粉丝进行互动,自己时间精力有限,以后找人来负责互动环节吧!
新媒:对“灼见”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什么计划吗?“指数”君作为一个旁观者,觉得“灼见”已经做得很不错了。作为“灼见”的运营者,了解肯定会更全面更深刻,你觉得现在的“灼见”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吗?
张鄂:还不够好呀!其实离理想中的“灼见”还有很远的距离。目前看来,保证优质内容的可持续性是“灼见”继续发展需要解决的最重要问题。需要改进的大到思路风格,小到排版制作,都还需要好好改进!以后会精耕细作,把灼见做得越来越精致,越来越有品位吧!
灼见会特别关注大学生和研究生的作品,还在校园里的这批人算是同龄人,同龄人的思考点、关注点、思维和行为方式更相似,同龄人也更能读懂同龄人。因为资历和知名度我们这批人相对缺乏展示的平台,而灼见会优先选取这批人的作品,提供平台,共同成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