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新:首先,请“最后一公里”为大家全方位阐释一下你炫酷的名字好吗?
最后一公里:“最后一公里”简单来说就是,通过20万下基层干部来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干群通道,达到“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的最终目的。
小新:据了解,政务类微信公众号的内容一向是严肃庄重,可是“最后一公里”的内容好活泼。你们把微信做得这么时尚,领导们有意见吗?
最后一公里:当然不会。我们的微信是专为“干部下乡”打造的创新立体式平台,是新疆社会管理的一次创新,利用最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为新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服务,最终目的是服务新疆的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只要能好好服务群众,什么形式领导都是批准的。
小新:看你们的微信内容都如此活泼,想必工作过程中一定有许多趣事吧?工作氛围如何?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团队文化吧!
最后一公里:我们的工作氛围很轻松、很开放,有什么想法都可以自由讨论。氛围虽然轻松,但我们工作量还是挺大的,大家工作都非常辛苦,不过也许正因如此,小伙伴们平日里多了些相互帮助和关心,我们更加团结了!关于团队文化,这是成员自己画的全组成员的漫画,大家随意感受下。
小新:小新也注意到了,为了完成采访,“最后一公里”的记者们时常会深入到最偏远的村落、沙漠等条件恶劣的地区。工作环境这么艰苦,工作量还这么大,小伙伴们抱怨过吗?还有,领导发补助吗?
最后一公里:大家肯定会觉得辛苦啦,因为我们的工作量确实是挺大的,每天八篇文章要发,而且图片量很大,有时一篇文章的图片量就能达到上百张。3到6月份,很多人都是每天加班到凌晨。补助象征性地会发一些,不过跟大家的付出相比较来说,还是远远不够,大家的确很辛苦!
小新:到目前为止,“最后一公里”的粉丝数达到了多少?微信运营团队有多少人?大家如何分工的呢?
最后一公里:粉丝数达到了35万。团队有十个人,都是在做内容,因为内容太多啦,几乎都做不过来。
小新:有没有过出现过涨粉的高峰期?有什么成功的推广经历吗?
最后一公里:有啊!新疆两会开放日那一天就涨粉2万多呢!至于推广这方面,我们还没有太多精力来做,主要集中在做内容上。
小新:微信上许多的内容是来自下乡干部在微信平台上的投稿吧?编辑们是如何在成千上万篇投稿中筛选出精华的呢?哪类文章比较容易入选?
最后一公里:对,现在群众投稿非常多,后台互动量也非常大,微信后台互动每天有几千条,邮箱也有几百封来信。稿件质量参差不齐,选稿我们是有一定标准的,首先选题要吸引人,要有好的社会效应,故事要尽量丰富,对文字图片也都有一定要求。
小新:“最后一公里“现在推送的内容几乎全部是关于新疆的,有没有考虑过多做一些新疆地域之外的内容呢?
最后一公里:这个是我们的特点嘛,如果说做全国性的内容就太普通啦,我们开办这个账号的目的就是介绍这片土地的人和故事,让外界所有人知道我们新疆的真实情况,也让新疆本土人民去了解他们的身边发生了些什么,我们愿意记录下这些美好的故事,并以此为责任。
小新:有网友给“最后一公里“留言:“下乡变成泥腿子,微信就是飞毛腿,泥腿子和飞毛腿的碰撞,会擦出闪亮的火花。”您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呢?群众说你们是飞毛腿,您是什么心情?
最后一公里:当时我们20万干部下到乡里,和农民朋友一起干活,自然变成泥腿子,而微信这个东西在新疆以前虽然有过,但没有产生过这样大的影响力,因此网民幽默地称我们为“飞毛腿”。这也是对我们的一种肯定吧,心情当然是兴奋啦,这说明我们已经深入群众了啊。我给你举个例子吧,有一次我们到了若羌的一个非常小的饭店,服务员问我们,呀,你们都到博湖来啦,怎么发的内容是走进和硕呢?我们就解释说刚刚来文章还没发呢,当时我们就很感动,说明她天天都在看,进一步说明了我们有很多忠实粉丝。我们做的内容,得到大家的认可,大家愿意点开看,这是我们最开心的。
小新:在“最后一公里”这段路上,途中遇到了哪些坎坷?又是怎样解决的呢?
最后一公里:坎坷与困难当然是无处不在的。首先,之前在新疆也没有过这样的先例,我们没有经验,包括“共产党员”也是后来才做的,到现在,我们也还是在摸索。再一个,我们资金少,专业人才也缺乏,大家现在都是超负荷工作,经常加班,不过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困难是可以克服的。
小新:最后,小新不得不感叹一下,“最后一公里”的微信里有太多的养眼内容,如惊艳全中国的新疆明星们、柯坪的帅哥美女们……看得小新真的醉了。弱弱地问一下,新疆娃子真的个个都这么靓吗?“最后一公里”的小伙伴们是不是也很漂亮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