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以天时地利赚尽人气

以天时地利赚尽人气

时间:2023-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办一张‘离你最近的报纸’,报道市民身边的人和事”。总之,我们把握好了天时地利人和。成功不可复制,需天时地利人和小媒:你们有通过微信公号盈利吗?今年10月,关于雾霾天气的“追风行动”就是一个带有盈利行为的活动。

“办一张‘离你最近的报纸’,报道市民身边的人和事”。这样一种接地气的理念到底是谁喊出来的呢?没错,就是最受北京老百姓喜爱的《法制晚报》。在传统媒体日渐式微的新媒体时代,《法制晚报》关于新媒体一步步的探索让我们坚决地对“报纸消亡论”say no!

不是“法制”,而是“都市”

小媒:好多人认为法制晚报公众号就是推送法律相关消息的,小媒最初也是这么认为,但事实却似乎不是如此呀?

法制晚报:这个名字是有一定历史渊源的。《法制晚报》是2004年创刊的一份在北京售卖的具有法制特色的综合性都市报,它的前身是北京法制报,后来被北青传媒并购。由于前身的原因,所以我们名字里会有“法制”这两个字。但其实我们从报社改叫“法制晚报”后,重新组建了领导班子和工作人员。它实质上是在北京售卖的一份综合性晚报,报道一些跟北京市相关的新闻,具有大众都市报的性质。

小媒:你们报纸的定位一直都是“有法制特色的综合性都市晚报”,那么微信公众号又是怎么定位的呢?

法制晚报:最初我们开通微信公众号的时候,就是把它当成新媒体的一个部分,并没有想这么多,比如“我要去定位什么样的群体”。但是随着微信公众平台的不断发展,再加上微信的火热程度,受众人群会发生变化。到目前为止,我们感觉我们报社微信公号的用户还是以“屌丝”为主。

小媒:2012年10月31日微信公号开通,2013年1月初才形成比较稳定的推送模式,当时是保持一天一次的频率,而现在是一天两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调整?能不能说说从开始到现在,你们都做过哪些尝试?

法制晚报:我们刚开始的时候,保持一天一次频率的原因:一个是因为微信的公众号平台没有那么活跃,还有就是微信的运营人员很少,每天大家都是微博、微信兼顾着。之后通过人员调整,从今年开始,保持一天两次的推送,提高了我们微信公众号的曝光率和粉丝数。

之前微信阅读量、点赞量等数据是没有公开的,我们不知道自己与别人的差距,现在则是一个公开的竞争。我们尝试着不同风格的内容,例如“吃喝玩乐”型内容、服务型内容、政治性内容等,通过不断调整来观察我们的粉丝更关注哪些内容。

创新中发展,涅槃中求新

小媒:今年夏天推送的一篇关于北京积水点报道的原创文章引来了超过20万的惊人阅读量,当时怎么会引爆全城呢?

法制晚报:首先,大家有了解信息的需求。北京曾有过一次7.21暴雨事件,甚至有人付出了生命。刚好那天雨下得也特别大,有一种再次进入7.21的恐惧状态,许多人在社交媒介上交流表示担忧。

其次我们掌握了比较好的时间点。那天信息推送时间是晚上八点左右,也是雨下得最大的时候,推送时间恰好和雨量最大的时间点吻合。

再者,内容上,我们描绘了北京历年来容易出现积水点的地方,许多北京人就会关注这些积水点有没有自己经常路过的位置,这符合了大众的信息需求。

第四,我们对新媒体的了解程度和微信用户的熟悉程度也促成了这样一场不可复制的成功。

总之,我们把握好了天时地利人和。

小媒:在你们的公号里,小媒看到有一个版块叫做“今晚最了”,呈现的内容就是法制晚报的纸质版内容。在传统媒体普遍转型的大时代里,法制晚报是如何做的呢?

法制晚报:其实我们报社从高层到基层,每一个人都在培养新媒体意识。比如媒介融合采编的经典案例有薛蛮子事件、北京积水点的报道。这些报道不光是新媒体的编辑,也有报纸采编记者的参与。在进行重大策划的时候,报纸采编人员和新媒体人员同时开会,大家就一个重大事件进行探讨。

报纸一般中午12点签完版后,内容就“无力回天”,而新媒体的出现则弥补了这一空白。未来我们在重大事件的策划或者直播上,可能会考虑将百分之五十甚至六十的精力放在新媒体上,也可能调动更多的人员到新媒体上。

小媒:好多人都说新媒体必然会取代传统媒体,您觉得呢?

法制晚报:短时间内不会,但每个媒体自己的属性是不一样的,有一些自媒体可能短时间异军突起,但是它不一定能保持一个长久、平稳的生命力。而对于我们纸媒转型新媒体的微信公众号来说,我们不会一下涨很多粉丝,但我们能一直走坚持的路,走创新的路。

成功不可复制,需天时地利人和

小媒:你们有通过微信公号盈利吗?盈利模式是怎样的?

法制晚报:我们更倾向于通过做策划、做活动达到盈利。我们有好的点子,可以满足客户的宣传需求。我们也希望将这些模式推广出去,但这是不可复制的,不可预期的,还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今年10月,关于雾霾天气的“追风行动”就是一个带有盈利行为的活动。这次活动的灵感来自北京雾霾。我们派记者到河北康宝、延庆佛爷顶、国贸中心最顶层、央视西面中央电视塔顶层等,对这些不同位置的高点进行“风”的直播。因为风的空气净化功能和雾霾天气刚好契合,于是经营部门联系客户,促成了这次合作。从策划筹备到直播,整个过程总共48小时。我们利用微博、微信、网站进行实时直播,为北京老百姓直播“风来了”的整个过程,反响效果很不错。

小媒:你们现在有多少粉丝呢?有什么特殊的涨粉技巧吗?最成功的一次涨粉经历是什么?

法制晚报:六万以上。最成功的一次涨粉经历是我们参与人民网微信公众号积分榜的时候,涨粉效果比较明显,其他的就是做的一些策划活动和公众号的互推,效果也很不错。

小媒:法制晚报微信公号是由专门的团队运营呢,还是报社记者兼任?大家工作氛围是怎么样的?

法制晚报:我们有单独的新媒体团队,大概有20多个人,平均年龄25岁。报社很重视新媒体部门,将来是重点发展对象。至于工作氛围嘛,新媒体记者的工作和报社采编是一起的,某一个部门不会有专门的屋子,房间都是打通的,是一个开放性的平台,我们会一起就一个重大事件探讨、策划。

小媒:如果满分是10分,你们给自己的微信公号打几分?对于未来,有何期许?

法制晚报:6分。因为我们差不多有6万的粉丝嘛,10分未来我们也会有的,呵呵。对于未来,我们还有许多上升空间。多做一些原创,内容更加丰富,设计有所变化,我们也在慢慢摸索。说实话,微信平台未来发展我们也不好说,它会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也不知道,我们不追求一个很迅速的增长,但求一个稳中有升的增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