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电影的发展超出因特网范畴,拓展到手机、电视和多种移动载体上,出现手机网络电影和电视网络电影栏目。从而导致网络电影呈现新的艺术特征。
网络电影的发展突破因特网的限制,手机网络电影是未来网络发展的重要方面。各媒体艺术之间的界限,出现不同媒介艺术层面上大融合现象。网络技术的发展促使网络电影与手机媒体的融合,用手机连接网络,直接从网络上观看微电影。网络电影与手机联姻,为网络电影的发展注入手机媒体的特点。手机媒体艺术特点主要表现为隐私性、移动性以及高度参与性。手机媒体受众观看时间相对于网络媒介更加碎片化这使得手机网络电影的时长更加缩短。手机微电影的时长变得更短,基本上3-5分钟。2011年举办的首届国际手机微电影将参选作品时长限制为3分钟以内。参赛作品《罪与罚》讲述由一场婚姻买卖引发连环犯罪事件,时长为2分58秒。电影用简介的镜头和环环相扣的叙事结构,描述犯罪者必受惩罚的思想主题。
手机随身携带的特点增强手机网络电影的移动特性,网络电影突破电脑的限制,受众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收看手机网络电影或者发表评论,实现网络电影随时随地的交互性传播。由于受手机小屏幕和音像效果不佳原因的影响手机电影的视听语言更加的微观化。镜头更加趋向于特写和大特写。手机微电影《圈》讲述了社会圈中的蝴蝶效应。作品时长2分22秒,由10个镜头组成。所有的镜头都是特写。
随着网络电影的发展,在传统的电视媒体中出现专门的网络电影电视栏目。例如重庆电视台《微电影》、陕西卫视《华夏微电影》等。这些栏目结合微电影形式,为观众展示故事性强、电影元素丰富、时尚兼具娱乐的网络电影。网络电影与电视的融合促进网络电影艺术的多元化发展。
微电影与电视联姻为微电影的发展注入电视艺术的特点。电视媒体的观众分布广泛,涉及到各个年龄层。微电影与电视的结合使得微电影更加注重大众性。微电影在题材选择和视听语言的运用上总是最大限度满足观众的需要。微电影大多选择贴近生活、贴近百姓的题材,以增强电影的亲切感,扩大网络电影的受众基础。
电视媒体艺术制作手段综合性在电视媒体上各种艺术类型被灵活运用。电视媒体制作手段的综合性使得网络电影的表现形式更加的灵活多样。电视广告中的快切和大特写的艺术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网络电影中。电视媒体拥有多样化的观众参与互动方式。观众可以通过电视固有的互动方式(电话、短信、信件)和新兴的网络互动方式来获得网络电影信息和发表意见,增强网络电影的互动性,同时扩大电影的影响范围,扩展受众年龄层。
表3.8 网络电影电视、手机传播对网络电影艺术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