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5年两会之前,新京报时事新闻部就曾策划了大型系列创业报道《寻找新青年》,取得了不错的反响。然而,创业报道此前一直不在都市报新闻报道的范畴之内,经验和自信心的缺乏是当时新京报经济新闻部面临的主要问题。
何龙盛对传媒研究表示:“我们对于这个领域不太了解,原来对投资公司很少采访,对这些创业公司也关注不多。经济部当时缺乏人脉、缺乏经验,也缺乏信心。”
面对这样的困难,新京报自上而下的推动发挥了作用。“比如前期,在我们敲定十个创客导师的过程中,社长做了很多工作,自己出面去邀请导师。”何龙盛说,“十个导师阵容是超重量级的。可以说,我们一开始就抓了一手好牌。”
除了重量级的导师阵容,经济新闻部在报道的专业化上也下足了功夫。寻找创客,先从“创业大佬”入手,这是经济新闻部在操作创客报道时的方法。
先抓住像熊晓鸽、徐小平、俞敏洪、柳传志这些创客导师,对他们进行深入访谈,重点与他们探讨当下的创业环境、成功必备的素质、如何少走弯路等等。这些人对于年轻的创业者具有很强的号召力。这些报道受到了创业者的关注。
在吸引了足够注意力之后,经济部在报道一些有代表性的创业项目的同时,更加侧重于对当下创业环境的调查。比如,关于O2O创业死亡潮的报道,关于O2O领域的创业刷单现象的调查,都获得了不错的效果。
如果说新京报在创客报道上遇到的问题还算“旧瓶装新酒”的话,那么在落地活动时面临的挑战则是全新的。
2015年4月份时,何龙盛和经济新闻部副主编林其玲特地去看经纬创投与真格基金做的活动,还专程去北京中关村的创业大街取经,为即将举行的落地活动做准备。
尽管何龙盛对于第一次做主持的林其玲并没有更多的期待,但是“寻找中国创客”活动的第一次活动还是非常成功,一方面请到了熊晓鸽、郭为、任志强和毛大庆等大咖,嘉宾分量很重,另一方面则得益于新京报一以贯之的影响力。
在成功举办几次落地活动之后,经济新闻部的两位副主编林其玲和韩笑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产品”意识,韩笑戏称自己从一个“新闻编辑”变成了“产品经理”,林其玲则说:“做新闻,做活动,都要有产品经理的思维,懂运营、知用户,设计一种更加开放的模式,让更多的用户参与进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