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微博客涵化作用的内在认知心理机制

微博客涵化作用的内在认知心理机制

时间:2023-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微博客涵化作用的心理过程按照影响的三层效果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对应着不同的效果实现机制,而三个阶段借由认知心理效果之间的影响关系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系统地构成了支持微博客累计信息传播具有的认识心理涵化影响力的机制体系。

微博客涵化作用的心理过程按照影响的三层效果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对应着不同的效果实现机制,而三个阶段借由认知心理效果之间的影响关系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系统地构成了支持微博客累计信息传播具有的认识心理涵化影响力的机制体系。

一、微博客涵化作用第一层效果的实现机制

微博客涵化作用实际实施过程不是像传统的涵化影响关系模型直观显示的那样,微博客传播信息累计数量直接会成为概率判断的依据。而是说,个人从微博客累计接收到的每一个事实信息都可能会对概率判断产生影响,即,按照被提取进入概率累加估计程序的次序,依次逐级的增加发生概率水平。作为判断依据的样本事例是依次进行回忆搜索提取的,最终的概率判断水平是经过逐一递加这些具有不同效力权重的样本事例信息带来的不同主观概率水平增加额度,得到的最终估计水平。

每一个接收到的行为事例信息都可能会成为增加相关的现实发生概率判断,但是每一个行为事例信息对于相关概率判断水平增加的支持力度,或者说带来具体多少幅度的增加,决定于它对于相关概率判断依据信息处理策略标准的满足情况,越是满足带来的增加幅度就越大,对于概率增加的支持力度就越强。接收到的样本事例信息,作为概率判断依据不断地被提取进入这样的概率判断加工过程之中,不断地增加现实发生概率判断水平,直到没有样本再从存储记忆中被提取,或者说由于判断时间限制等其他原因,概率判断加工过程被主动或被动的截止为止。

以上的累计输入信息内容影响相关现实概率判断的过程就标明了微博客涵化作用第一层效果的具体机制。从中按照来源路径的不同,可以归纳得到影响概率判断水平的两类因素。一类变量影响存储记忆中相关行为事例数量,这一数量会决定能被提取的判断依据数量,主观判断的概率水平可以经过的累加次数,乃至最后能够达到的总体判断水平。这类变量从决定概率判断估计累加次数的角度,影响着先验概率,进而影响着总体概率水平。也就是说这一变量可以影响概率水平判断信息加工过程可以逐步前进的步数。这一类变量在微博客累计接受的信息内容中,表现为个人累计接收的信息量。于是个人累计接收信息量就成为经由该渠道发挥影响的涵化作用影响变量。

另一类变量则会影响样本事例信息[1]对于概率判断信息处理策略的调动、迎合程度。而在启发式策略的影响下,这种调动、迎合程度即为样本事例信息对于易获得性和代表性——这两个信息处理评估标准的满足程度。这种满足程度能够决定该样本事例具有的增加概率判断水平效力,该事例在概率统计推断时的权重,该事例具有的标准似然度水平,也就能够影响样本事例在作为判断依据进入递进累加估计时能够带来的概率判断水平增加幅度。这样,这一类变量影响着逐级累加过程中每次增加的额度,进而影响累加总和——最终的现实发生概率判断水平。。这一类变量按照对应的信息评估标准,表现为以下两种信息属性,即信息易获得性和信息代表性。这两个信息属性可以各自操作化为以下更加具体的维度指标,信息易获得性:信息生动性、信息显著性、信息新近性、信息情感联系性、信息自我联系性、信息信念联系性;信息代表性:信息基本特征一致性。以上各维度指标就是这一类影响变量在微博客累计输入的信息内容中的实际表现,成为这一影响渠道上的涵化作用影响变量。

因此,如上所述,微博客涵化作用的第一级效果——相关现实发生概率判断的形成过程可总结为个人按照特定顺序从微博客持续接收到的信息存储中逐一提取样本事例作为判断依据。将这些依据信息代入相关现实发生概率判断的信息加工之中,之后根据依据信息具有的概率增加效力,增加(或减少)相应幅度的现实概率判断水平,如此这般,不断提取样本事例信息进行判断加工,这样逐步递进的将不同幅度的概率增加水平进行累加,直至得出最后概率判断结果。微博客通过持续输入信息内容建构可被提取的样本事例集合,参与到了这个概率判断的信息加工过程之中,产生了涵化影响。而信息内容的输入数量和相关属性也成为两类变量通过影响如上概率统计评估判断过程的先验概率和标准似然度,一起决定了个人最后的现实概率判断水平,一起作为影响因素影响了涵化作用的实际效果。

那么,上述总体概率判断水平的形成过程也可以用一个信息加工统计公式来简约显示。

P=

其中,

p为个人判断得到的相关现实整体发生概率,即概率判断信息加工过程的最终结果。在本研究中,结合关注的具体行为信息——公益行为信息,操作化定义为公益行为相关现实的普遍性。

pi为某一样本事例作为判断依据带来的现实发生概率判断水平的增加额度。其具体大小受到该样本事例信息对于两大概率判断信息处理评估标准的满足程度,表现为两大类信息属性水平。结合本研究关注的公益行为信息,操作化定义为公益行为相关信息的易获得性和代表性两个涵化影响变量。而这两个抽象的潜变量又表现为以下具体的信息属性指标,即公益行为相关信息生动性、公益行为相关信息显著性、公益行为相关信息新近性、公益行为相关信息情感联系性、公益行为相关信息自我联系性、公益行为相关信息信念联系性和公益行为相关信息基本特征一致性。

i为被依次提取进入概率判断信息加工过程的样本事例编号,范围从1至m。

m为能够从存储记忆中提取进入概率判断加工过程的样本事例总数量。它也决定了得出p值会经过的累加次数,结合本研究所关注的公益行为信息,操作化定义为公益行为相关信息的累计接收量。

这个公式表示的概率统计估计过程就是相关社会现实概率判断得出的具体认知加工过程。公式中的相关参数就是通过这个过程对最后的概率判断结果具有决定性影响的信息因素。

微博客作为社会化媒体的代表,作为主要的社会信息提供者对于其用户相关概率判断水平的影响,就是借由影响这个公式的相关参数水平而实现的。更加具体来说就是持续传播具有特定属性水平的行为信息影响m和pi的数值大小,进而影响最后的现实概率判断水平P的高低。如此实现微博信息传播涵化作用的第一层效果。并借由现实概率判断水平p对于相关自我观念的影响,实现涵化作用的第二层效果,乃至第三层效果,即对于行为趋向的影响。

二、微博客涵化作用第二层效果的实现机制

如前所述,微博客第二层效果的实现主要是依靠社会现实概率判断结果对于相关自我观念的影响作用。而这种影响作用之所以能够实现,主要是借由模拟性启发式策略的运行。在模拟性启发式作为指导相关自我观念推断过程中,如何获取、处理依据信息的认知心理活动规则,决定着社会现实概率判断结果对于推导相关自我观念认知的支持性影响。在模拟启发式策略指导下,个人会模拟进入假设具有该类社会现实发生的条件或者机会的情境当中,之后根据该类社会现实发生概率判断结果,推断自己最可能遇到的社会现实遭遇,以及遭遇的结果,最后由此产生相关的自我感受,乃至自我态度、评价等自我观念认知。

在微博客累计传播信息内容塑造下的社会现实概率判断结果成为相关自我观念的形成依据,对于自我观念产生直接影响,进而以认知信息连锁加工的形式,将来自微博客的信息传播影响间接传递至自我观念的心理层面,实现了对于第二层涵化作用效果的塑成。

三、微博客涵化作用第三层效果的实现机制

同样,微博客对第三层效果——行为动机的涵化作用,也是借由认知心理之间的直接影响而间接实现的,这里依据的认知心理机制就是自我观念对于行为动机的塑成功能。更加具体的内容就是,与行为目标期望和行为目标价值相关的自我观念能够成为个人进行相关自我行为趋向决策的依据,影响个人行为动机的形成过程和实际水平。而相关自我观念是在微博客累计传播信息内容的间接影响下形成的,这样,如第二层效果一样,微博客涵化作用对于行为动机的影响也由此间接形成。在这种连锁性的媒介影响力传递机制运行下,行为动机作为更加深层、与实际联系最为紧密的心理内容,也被纳入微博客的涵化影响关系中来。至此,微博客累计信息传播也递进式地实现了认知心理三个层面的全面影响,微博客也由此具有了巨大的媒介效力,可以包括判断、观念、动机在内的认知心理。

[1] 指微博客累计传播的包含该样本事例的信息,以下的样本事例信息皆采取此定义,为了行文方便,不再赘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