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了媒介新形态的出现与发展,我国20世纪80年代之后电视的日益普及和90年代中后期计算机与互联网的逐步普及,使得少年儿童所处的媒介环境发生了巨变。在这之前,少年儿童所面对的媒介环境主要是由报纸、杂志、书籍以及收音机、电影构成的,其中报纸、杂志和书籍都属于纸媒体。媒介环境中电视与计算机、互联网的加入,使得人们可以更为便捷、舒适、直观地获得信息,增加了人们交流沟通、表达心声的手段,丰富了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是人们认知素材的一个新来源,但是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处于新的媒介环境中的少年儿童的担忧,集中表现在:
第一,电视和互联网传播的一些内容,在以前的媒介环境下对少年儿童是屏蔽的,比如性、暴力、不道德行为等,媒介环境的改变使得这些内容在少儿面前暴露无遗,这会导致少年儿童提早脱离童年的状态,甚至引发犯罪。从不同媒介接触时间与少儿道德得分的相关性研究统计数据中(见表2.1),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儿童接触广播和纸媒体(报纸、杂志、图书)的时间越长,道德得分越高,而接触电视、游戏机等的时间越长,道德得分越低。
表2.1 少儿接触媒介时间与其道德得分的相关性分析
数据来源:卜卫《大众媒介对儿童的影响》,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239页。
第二,电视和互联网的内容传播除了依靠语言、文字之外,大量依靠的是视频、图片和音频元素,使得少儿在获得信息的过程中丧失了创造与想象的空间,长此以往,必然会使少年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遭到削弱。有研究者发现,大量观看电视的学龄前儿童大多都缺乏想象力,在需要想象力的课程上成绩更低。[1]因为电视容易导致人们懈怠,而懈怠肯定与想象力和创造力无缘。电视高度突出的画面也会分散人们用于创造性思维的精力。虽然有研究者认为教育类的电视节目会提高少年儿童的创造力,但并不是所有的电视节目都具有这样的效果,动作片和历险节目这类对少年儿童具有吸引力的电视节目,更是想象力最差的一类电视节目,观看暴力节目会削弱儿童的想象力。
第三,在网络虚拟空间与他人进行交流,长时间看电视,以电视为伴,会减少少年儿童的人际交往时间,从而使少年儿童从社会交往中孤立出来。
第四,少年儿童上网成瘾及其引发的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危害和社会治安问题、犯罪问题,已经成为了家长、学校和社会极为关注的教育问题与社会问题。
第五,看电视上网过多干扰了少年儿童的阅读,使少年儿童无暇阅读,从而可能损坏阅读习惯的养成。
人们对于电视和网络可能对少年儿童产生负面影响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但是这种担心却不能阻止新媒体环境的存在和进一步发展的脚步,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学会在传统的媒介与新媒介共存的环境下生活,而且还要学习使用新的媒介技术。我们要有效地帮助少年儿童,尽可能减少新媒体对其造成的负面的、消极的影响。若想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与资源优势,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强少年儿童、家长、教育工作者、媒体工作者乃至整个社会的媒介素养教育。所说的媒介素养,就是指接触、分析、评价和处理媒介的能力。少年儿童接受媒介素养教育,可以使他们有意识、有选择地使用媒介,并能够批判性地思考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和形象,而不是完全成为被动的遭受轰击的“靶子”,不是发达的媒介环境中被动无措的俘虏甚至受害者。
面对媒介环境的不断变化,研究者就不同媒介对儿童的影响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调查、分析和研究,并形成了一定的研究结果。从这些研究中我们可以认识到,虽然新的媒介对于少年儿童具有更为强大的吸引力,但是在新的媒介环境中少儿读物因为具有便捷性、规范性、系统性、针对性等特点而显示出了独特的优势:阅读起来非常方便,不需要电和专门的设备;少儿读物呈现给读者的是文字和图画,需要读者进行接受与解读,从而给读者留下了想象和思索的空间,而不完全是被动接受;少儿读物具有较为明确的针对性以及规范性、系统性的特点,呈现给少儿的内容具有适宜性,而网络、电视等新媒体不能有效屏敝不适合少儿的内容,不利于少儿身心的健康发展。正是因为少儿出版物具有这些优势,所以在新媒介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少儿出版要努力保持自己的优势,并吸纳新媒体的成功经验,研究新媒体环境下少儿阅读需求和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的新变化,不断转变出版理念,积极进行出版创新,赢得少儿读者的喜爱,从而更好地创造和实现少儿出版的价值。
[1] 〔美〕杰克逊·哈里斯著,相德宝译:《媒介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122-12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