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都市报转型的变迁趋势

都市报转型的变迁趋势

时间:2023-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未来的新闻业中,都市报存在的空间、时间、场景、与用户之间的关系以及自身的定位都会发生变化。目前,都市报在城市报摊的零售量不断下滑,这是由用户的阅读习惯和媒介的特征共同决定的。都市报发行量总体呈现零售量不断萎缩的态势,主要靠订阅数量保证发行。

在未来的新闻业中,都市报存在的空间、时间、场景、与用户之间的关系以及自身的定位都会发生变化。

一、回归家庭:存在空间、时间、场景的变迁趋势

媒介的存在及意义总是与受众使用媒介时所处的空间、时间和场景紧密联系的。媒介通常会在公共场合、私人场合和公私过渡的场合中被消费。“媒介消费最重要的私人空间是家庭。例如,正是在家庭中,孩子们第一次接触媒介。很多人关于报纸的第一次记忆是看到父母阅读报纸。”[1]在新媒体出现之前,传统媒体的使用空间和时间都相对固定,偶有交叉但各得其所。用户接触媒体的空间基本分布在家庭、工作场所、上下班路上这三个地点。每个用户每天通过媒体获取信息的时间分配和空间分布是有规律的。都市报作为以纸质形态存在的媒体,在便携性和移动阅读上劣势突出,更适合在相对静止的空间阅读并伴随读者的思考。

从都市报的发展历程看,都市报最早流行的地点就在家庭,“飞入寻常百姓家”是改革开放之初都市报的定位。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城市,迁入城市的外地人成为“上班族”的主力,上班路上买报并使之伴随旅途成为一种时尚。此时,都市报的存在空间从家庭迁移至上班路上,不少晚报纷纷因此而改变出版时间以适应上班族的购报需求,“晚报早出”成为普遍现象。

目前,都市报在城市报摊的零售量不断下滑,这是由用户的阅读习惯和媒介的特征共同决定的。在零售报摊购买报纸的人群以上班族为主,然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移动阅读成为流行趋势,都市报在零售市场上的衰落成为必然。此外,办公场所这一空间被电脑抢占。目前除了一些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还有办公室看报的习惯,绝大多数公司已没有读报的氛围与条件。都市报发行量总体呈现零售量不断萎缩的态势,主要靠订阅数量保证发行。

都市报未来的存在空间将从零售报摊和上班路上回归到家庭。用户的家庭亦成为媒介终端的集散地,广播、电视、电脑、手机等对用户接触媒体时间的争夺将异常激烈。因此,都市报必须考虑以何种形态进入用户的家中,并找到找准自身的位置。

除了时间、空间等因素外,场景在影响用户选择媒介方面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所谓场景,即空间、时间等变量因素与用户自身行为(包括用户习惯、喜好、心理活动等)的结合,这种结合的背后是移动设备、社交媒体、大数据、传感器和定位系统等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场景和移动终端使用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比如你到外地出差,一下飞机手机便可以自动定位你的位置,周边的餐厅、住宿、超市等信息就开始被推送给你。因此,作为纸质媒体的都市报,要从传统的时间、空间观念中跳出,关注新兴的场景使用,避开弱势场景(如移动中的用户),在相对静止的场景中探索都市报的定位。

二、“圈对圈”:用户关系的重构方向

都市报作为报纸的一种,主要以城市市民为服务对象,其价值存在于与用户的关系中。在新闻产品的品质存在较大提升空间的条件下,依靠单一的新闻产品很难保证用户会拿起报纸认真阅读。新闻定制化和服务定制化并不意味着要精确到个人,这种定制化为都市报与用户关系的重构提供了思路。

首先,都市报要走出对纸上信息产品的迷恋,虽然这是都市报乃至整个报业最为看重的核心力量,但当下用户对新闻的热度远不及对社交的迷恋。以用户群体庞大的微信为例,它并不具备独一无二的新闻产品,却契合了用户社交的本能,以强关系式的社交圈虚拟形态将用户圈住。

其次,都市报要正确理解定制化的方向。定制化不是要为每位读者生产一份“我的报纸”,不是完全按照个人兴趣爱好生产报纸。“如果《我的日报》不关注社会、不热心公民事务,我们有一天也许会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更加封闭孤立、更加分割、更加危险的世界中。”[2]一方面,报纸可以在纸质媒介的层面,通过社区报对同一社区内的人群提供以新闻为主的定制化服务;另一方面,报纸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出App软件,通过本地生活服务信息的整合推送,满足用户的生活服务需求,构建用户的本地生活圈,同时在社区建立社区服务站,提供各种实体化服务。

都市报要与用户重建稳定的关系,必须走纸、网、站相结合的道路,实现报纸与读者关系的“圈对圈”转型。所谓“纸、网、站”,就是都市报要依托报纸、网站和社区服务站建构三位一体的关系。都市报母报与社区报子报构成报纸集群,都市报网站与本地生活App构成网站集群,社区服务站、社区编辑部、社区记者站构成实体站集群。通过报纸集群、网站集群和实体站集群,构成全方位服务于社区居民的传媒生态圈,对接用户日益丰富和个性化的信息需求。

三、公共机构:都市报的重新定位

回顾报纸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报纸的定位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最初,报纸只是小众媒介;随着社会教育水平的提高、技术进步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报纸实现了向大众媒介的转变。沿着历史的轨迹,当下的都市报理应丢弃惯性思维,顺势而为,实现自我的重新定位。

未来,都市报应摆脱一百多年来新闻机构的传统定位,向提供信息服务甚至有形服务的公共机构转型。新闻机构与单纯的公共机构之间最大的不同在于,新闻机构具有社会属性和市场属性,是生产销售新闻产品的专业性机构,公共机构则是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公益性机构。

社会的发展推动了信息流通的扁平化和自由化,政务网站、法人微博等新媒体的兴起使传统新闻机构“信息中介”的功能逐步下降。例如,过去,某政府机关发布新闻一般需要邀请记者采访并进行发布;而现在政府可以直接在自己的官方网站上发布信息。尽管记者采访与媒体刊播会扩大知晓范围,但新闻机构的“中介”功能已不比从前。

作为社会发展主导力量之一的政府机构也正在深化改革,努力畅通与市民百姓的沟通渠道,开通了政府服务热线、政府信箱、政务面对面等多种沟通方式。政府的透明化改革使新闻机构“社会协商”的功能与以往相比显得相对次要了。笔者曾亲身打过济南市政府服务热线12345反映问题,每个电话都有回复,尽管反映的问题不一定都能得到解决,但这些热线电话确实起到了倾听民声、畅通民意、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作用。

新媒体的发展使用户对新闻产品需求的期待有所下降,与此同时,城镇化的推进则使用户对公共服务的期望值上升。以往我国社会采用城乡空间的划分,在城市中又有单位组织的划分。目前城乡户籍制度的融通和单位附属社会职能的市场化改革,使人群逐渐被社区所划分。社区替代单位,成为用户存在的最小公共单位,从而使用户对公共服务的期待需求出现较大增长。[3]

面对这一降一升,都市报应顺应潮流,努力实现新闻机构向公共机构的转型。这一转型不是放弃对新闻产品的高品质追求,而是努力拓展信息产品服务的边界和丰富服务的内涵。此外,都市报与市民之间密切的联系,使其具有向公共机构转型的先天优势。

[1] 〔美〕劳伦斯·格罗斯伯格:《媒介建构:流行文化中的大众媒介》,祁林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89页。

[2] 〔美〕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明安香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208页。

[3] 这一公共服务主要是指用户在城市生存和生活所需要的基本供给和保障,比如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娱乐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