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社区化思维

社区化思维

时间:2023-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互联网思维”作为媒介融合的指导思想,其内涵是专注于细致,依托互联网强大的技术优势,实现对用户需求的个性化、精细化满足。因而社区更容易成为报纸特别是都市报未来生存和发展的最大空间。都市报转型重在以社区化为方向构造报纸生态圈。

“互联网思维”作为媒介融合的指导思想,其内涵是专注于细致,依托互联网强大的技术优势,实现对用户需求的个性化、精细化满足。都市报价值消解的根源在于互联网时代用户有了更多元、更自由的选择。要想重构都市报价值,就要为用户的自由选择建立一个新的“边界”,从而在边界内实现都市报价值的重聚。这个边界就是社区的边界。

一、社区与都市报价值

最早提出“社区”这一社会学概念的是德国社会学家F.滕尼斯(Ferdinand Tnnies)。1881年,他将德文Gemeinschaft一词用于社会学中,并在1887年的著作《社区和社会》中对“社区”和“社会”两个概念进行了比较。后来,美国学者查尔斯·罗密斯(C.P.Loomis)将F.滕尼斯的Gemeinschaft and Gesellschaft翻译为Community and Society。1933年,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将“Community”译为“社区”。

对“社区”的诸多定义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功利主义的类型,即具有共同目标和共同利益的社会团体;一类是地域性质的类型,即一定地域内共同生活的有组织的人群。绝大多数定义都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即社会交往、地域、纽带,这是社区的三个核心要素。

丁元竹、江汛清在《社会学和人类学对“社区”的界定》一文中认为:“社区应当是指可以满足居民基本需求的居民点,包括村庄、集镇、都市和大都市内部的各种生产和生活区。”[1]社区是介于邻里和区域之间的一个社会学和人类学范畴。

“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2]社区是社会存在的最小单位——家庭之上的最基础的公共空间,在这个公共空间内可以满足居民的多种生活需求。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城市社区化特征愈发明显,社区成为广大市民在城市里居住和生活的最基础单元,承载了诸多社会功能。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的十多年来,诸多改革让城市居民从“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传统的单位大院的格局被打破,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外地人口的大量涌入,商品房的大量销售,为社区的形成打下了空间基础。城市人群开始按照自己所居住小区的位置、价格、档次进行再一次的分流和归类。

由于我国城市土地的相对紧缺,人口居住呈现高密度性,通常以房地产开发的楼盘小区为基础形成一个社区。决定是否居住在某个社区的主要因素是房屋的购买力。同一个社区的居住人口并非都是相同阶层的人士,但该社区的居民在受教育程度、经济收入水平、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方面相比其他人群有着更多的共同语言,容易形成相对稳定的用户群体。因而社区更容易成为报纸特别是都市报未来生存和发展的最大空间。一个用户可以不关心自己所在城市的新闻,但不可能不关注自己所在社区的新闻;即便不关心自己所在社区的新闻,也必然会关注自己所在社区提供的服务。

互联网的出现让大众分化,社区的存在使分众聚合。社区是都市报实现分众化传播、精准化服务的基本组成单元,也是最重要的覆盖区域。都市报作为纸质媒体,不可能做到像互联网等新媒体那样精准到个人地按需定制,这是由传播介质特征所决定的。然而,都市报一旦能做到对某个社区居民按需定制,报纸与用户的关系就能保持稳定,报纸的价值便会因此而重聚。

二、沿社区化方向打造“纸、网、站”生态圈

都市报转型以社区化为转型方向,但不等于只办社区报。社区化意味着小众传播,服务小众群体。而社区报只是社区化大方向下报纸内容转型的一个支撑点,并不代表这个方向的全部。目前,都市报转型的措施,如办网站、App,办社区报等,相对封闭,没有真正实现报纸资源的整合流通。都市报转型重在以社区化为方向构造报纸生态圈。

社区化首先要贴近。最近的贴近就是与市民生活在一个社区内,了解市民的所思所想。这就要求都市报下沉至社区这个层级。影响用户信息关注度的重要因素是利益相关性,而社区新闻无疑是该社区居民最关注、与其切身利益最相关的信息。都市报如果能抢占社区这一阵地,就会在信息发布上抢占制高点。在社区新闻的传播上,比拼的不是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内容深度,而是信息的贴近性。

社区化其次要服务。最好的服务一定是面对面的服务、人对人的服务。目前互联网媒体已经认识到单纯依靠线上服务的弊端,开始发展线下服务。而都市报具备向社区居民提供各种服务的能力。通过举办各种社区公益活动、娱乐活动等,都市报可以服务的形式影响并融入居民生活。都市报的服务能力有助于增强居民与报纸之间的黏性。

社区化最后还要开放。对都市报而言,社区化意味着要将封闭的信息生产系统变为开放的信息生产系统,使用户从单纯的信息接受者变成信息接受者和生产者的双重身份,使报纸成为社区内部交流信息、流通意见的公共平台。

沿着社区化这个方向,都市报需要打造“纸、网、站”三位一体的生态圈。纸,就是都市报作为母体,社区报或地方版作为子体;网,指都市报网站、社区网站以及各类App应用;站,指社区编辑部(记者站)和社区服务站。在这个生态圈中,都市报的内容资源、读者资源等得以改变“孤岛”现象,实现自由流通。通过满足用户的需求,强化与用户之间的关系,都市报可以实现资源的保值和升值,从而保持价值的稳固和增值。

三、社区服务站的核心作用

都市报转型的核心是报纸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关系是皮,报纸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单纯依靠内容已无法建立起都市报与用户之间的强关系。报纸内容具有可替代性,经过互联网的转载与信息整合,报纸内容可以呈现出比在纸质媒介上更为丰富的内涵。

既然单纯依靠内容不可行,那么谁能挽救都市报与用户的关系?当下用户地位的改变,自由选择权的赋予以及过去被压抑的需求的释放,导致实用性和娱乐性成为当前用户需求的最大特点。在娱乐性方面,都市报不是电视媒体、网络媒体的对手,因此留给报纸的转型途径就是充分利用自己的实用性。

都市报要主打实用性,就必须在服务上下功夫,而容量有限、缺乏互动的纸上服务很难与互联网丰富多彩、充分互动的网络服务相比。都市报需要以纸下实体服务为突破口,通过实体服务稳固自己与用户的关系。该实体服务可实现上门服务、面对面服务、零距离服务。

在“纸、网、站”三位一体的生态圈中,社区服务站对于都市报的重要性如同电脑之于互联网、手机之于移动互联网。社区服务站集渠道、终端、平台为一体,既能让都市报直接到达用户手中,也能作为都市报在社区的终端提供信息服务,同时还能整合各种资源直接供给用户。社区服务站解决了都市报转型的短板问题,也是都市报转型能否成功的关键。

社区服务站使都市报的内容与服务有机融合:通过都市报母报、地方版、社区报对用户群体进行分区域覆盖;通过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和政府资源,将实体服务直接送到用户家门口;以网站和App手机客户端为依托,构建内容服务的线上版本。都市报可以借此实现内容与服务、虚拟与实体、线上与线下三个层面的结合,最终搭建起都市报的生态圈。

[1] 丁元竹、江汛清:《社会学和人类学对“社区”的界定》,《社会学研究》1991年第3期,第4页。

[2] 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2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