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精准发力拔“穷根”

精准发力拔“穷根”

时间:2023-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份调研报告带来的思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这是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玉林是广西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截至2015年年底,有49.05万贫困人口,排广西第4位;有3个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442个贫困村。玉林有2万贫困村民居住在自然灾害多发区、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北流市举行公益捐赠暨扶贫助困款物发放仪式

2015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人代会期间参加广西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坚持精准扶贫,倒排工期,算好明细账,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

作为广西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的玉林,正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采取非常力度、非常手段、非常举措,啃“硬骨头”,蹚“深水区”,打“攻坚战”,向贫困发起“总攻”。

一份调研报告带来的思考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这是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玉林是广西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截至2015年年底,有49.05万贫困人口,排广西第4位 ;有3个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442个贫困村。

玉林农村贫困的现状如何?致贫原因是什么?群众有什么想法?脱贫办法在哪里?带着这些问题,玉林市委副书记李常官到有关部门筛选提供的20个最贫困的村(屯)(13个村,7个自然屯),走访150多户群众,召开9个座谈会,了解贫困群众的生活状况,与贫困群众共商精准脱贫对策。

“贫”的现状。

玉林是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农村发展水平、农民富裕程度一直走在广西前列。全市农村贫困人口由2010年的87.2万减少到2014年的49.05万,贫困发生率由15.2%下降到8.6%。但受多因素制约,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情况依然存在。这次调研的20个村(屯)既是全市贫困村的典型代表,也是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这些村(屯)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贫困发生率高。43701人中,贫困人口9495人,贫困发生率高达21.7%,分别比全市的8.6%、全区的12.6%和全国的7.2%高出13.1、9.1和14.5个百分点。

二是贫困程度深。20个村(屯)中,革命老区村6个,库区移民村8个,水源林保护区9个,住房难、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突出。

三是人均收入少。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207元,是全市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5400元的40.86%,分别是全市、全区、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3.69%、29.17%和22.31%。

四是地域分布广。分布在4个县(市)、10个乡(镇)。

五是产业基础薄。人均耕地只有0.3亩,农业产业化程度只有1.2%,远低于全市50%的水平。

六是文化水平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人数占比高达87.76%。

七是信息闭塞。20个村(屯)共有自然屯278个,其中31个未通固定电话,65个未通宽带网络,46个未通广播电视。

八是新生代劳力流失严重。1/4以上的人口,一半以上的劳动力外出务工。

“贫”的根源。

20个村(屯)致贫原因呈现多样性,很多是多重原因累加造成的。

一是交通不便,群众出行难。山高路远、交通不便,1/3的自然屯未通硬化路,总长129.7公里。

二是靠山不能吃山,靠水不能吃水。9个村(屯)因位于水源林保护区,村民生产致富的门道很少。有的常年在外打工,有的仅靠稀少的田地为生。如白坭村,人均耕地仅有0.3亩。

三是有资源没产业,守着土地空受穷。20个村(屯)虽人均耕地少,但在其他资源方面却各有特色。因没能合理开发利用,村民依然过着“养牛耕田,养猪过年,养鸡下蛋攒油盐”的生活。

四是因病致贫。因病致贫占比达35%,比全市高出5个百分点,比全国14.2%高出20.8个百分点。

五是因孩致贫。1/5以上的家庭有孩子3个以上,陷入“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

六是因懒致贫。听天由命、消极懒惰致贫的约占5%。一些新生代的年轻农民不会种地、不想种地、不愿种地。

义工为贫困农户代销土特产,助力脱贫

七是儿不养老。20个村(屯)中,有儿子已分户独立生活的老人户数有1771户。很多老人仍居住在破旧的房子里独立生活,过得非常艰辛。他们致富的子女却没有尽到赡养义务。

治“贫”之招。

为如期脱贫,必须把“精准”作为灵魂和准则,以超常规的思路和措施强力推进。

(一)首要任务:完善基础设施。“路、房、水、电”等的落后,群众反映最强烈。目前,全市还有8022个自然屯未通硬化路。村屯道路主要通过一事一议来解决,但财政奖补指标和群众集资并不能满足修路的需要。因此,必须通过提高财政奖补额度、增加奖补指标、整合扶贫资金、发动群众集资投劳等办法,多管齐下。

(二)主攻方向:发展产业。玉林是农业大市,有良好的农业基础和条件。产业扶贫必须坚持“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游则游、宜商则商”的原则,要优化布局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和加快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把贫困村纳入核心区、扩展区、辐射区。要组织全市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采取一扶一、二扶一、多扶一等帮扶形式,与贫困村结对子,带动发展产业。要加快实施“电子商务进万村工程”,支持电商发展农村网点,培育一批“互联网+特色农业”品牌和一批“淘宝村”。

(三)富民之本:就业创业。要抓紧实施农民工技能提升计划,免费开展订单、订岗、定向、菜单式培训。充分发挥职业农民学院优势,培养一批现代农业“CEO”。要优化公共就业服务,实行就业援助“一对一”、创业帮扶“一帮一”、职业指导“一带一”的精细化服务。要推进金融扶贫,为贫困户提供免抵押、免担保的小额信贷。推动小额信用贷款向贫困户倾斜。

(四)治本之策:扶智强志。让贫困村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要加快道路硬化,让孩子方便上学;支持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寄宿学校,让孩子安心上学;发展农村校车,让孩子安全上学。玉林每年有初中毕业生9万人,约3万人进入社会,必须加强职业教育,让他们能进入职业学校就读,增强技术本领,提高收入水平。必须把扶贫与扶志相结合,让贫困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树立信心,增强勇气,看到希望。

(五)关键之举:移民搬迁。一是水库移民。玉林有水库移民及影响人口90多万,排广西第2位,其中贫困人口11万,迫切需要移民搬迁的还有3万人。二是生态搬迁移民。玉林有2万贫困村民居住在自然灾害多发区、水源林保护区、边远山区,无法就地脱贫。要抓紧制定移民搬迁计划,科学选择安置点,完善配套设施,落实社会保障政策,加强后续产业发展、就业帮扶工作,让群众搬出去、稳得住,能致富、可持续。

(六)长期任务:政策兜底。玉林人口基数大,列入政策兜底人数约占贫困人口的20%,兜底任务重。必须编密织牢社会保障社会救助托底安全网,逐步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实现低保线和扶贫线两线合一,建立农村临时救助基金,逐年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完善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在20个村(屯)中,新农合参保率仅为83%,养老保险参保率仅为53%。要强化宣传引导,扩大覆盖面,提高参保率。

兴业县荒山上长出500亩“扶贫葵花”

(七)动力源泉:改革红利。农民的财产,主要是土地和房屋。要激活这些“沉睡”的资产,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必须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一是确权。市场认“证”不认人。确了权、颁了证,才能更好地进入市场。二是市场。要充分用好、建好广西首家地级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为农村产权流动提供平台。三是流转。促进资源流转,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四是融资。着力解决产权定价难、抵押难、融资难等问题,探索研究出台指导意见,推动“把产权推向市场、把红利留给农民”。

(八)力量保证:乡村治理。在充分发挥村党支部和村委作用的同时,还必须重视3个新组织和3支新队伍。3个新组织:经济合作社、村务商议团、屯级村民理事会。3支新队伍:屯长、乡贤、经济能人。要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带领村民致富。

“精”字着眼“准”字着力

2015年以来,玉林市全面推进扶贫责任、权力、资金、任务“四到县”,继续加大产业、教育、科技扶贫力度,安排落实扶贫开发资金1.2亿元,组织实施以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小型水利、种养业基地建设、劳务输转培训、科技扶贫等项目为重点的扶贫项目,落实到户、精准到人,所有项目于年前已基本完成,并发挥效益。2015年扶持贫困人口15万人,脱贫6.5万人,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由2014年的5400元增加到6500元,增幅20%。

高位推动,以政策倾斜保障扶贫工作。

先后组织出台了《中共玉林市委办公室 玉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市领导联系县(市、区)、玉东新区的通知》(玉办发[2015]9号)、《中共玉林市委办公室 玉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玉林市精准扶贫攻坚领导小组的通知》(办发[2015]45号)、《中共玉林市委办公室 玉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调整充实玉林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的通知》(办发[2015]46号)、《关于印发<玉林市精准扶贫攻坚领导小组专责小组工作职责及人员安排>的通知》(玉扶领发[2015]6号)。从政策角度对扶贫工作进行了人员、资金等方面的倾斜,确保扶贫工作顺利开展。

有的放矢,以稳抓落实提升精准识别准确率。

把精准识别工作作为我办一项中心工作来抓,严格按照自治区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要求,我办亲自抓宣传、亲自抓培训、亲自抓部署,主动深入7个县(市、区)指导召开宣传动员会、入户调查、“两评议一公示”、数据录入和财产检索比对等工作。同时,在工作中注意树立典型,在博白召开现场会,组织市各专责小组、县(市、区)到博白学习精准识别的经验做法,推动精准识别工作圆满完成,实现玉林市精准识别准确率不低于98%。在多个场合得到了自治区督导组、市委领导的表扬,博白“现场演练”的经验还被自治区在二次入户调查时加以推广。截至目前,应入户调查评估户数656982户,已入户调查评分和两评议一公示656982户,入户调查评分、两评议一公示工作、评议后的信息数据录入、二次入户调查工作已全部完成。

创新机制,以制度高效推动扶贫力量整合。

玉林市召开精准脱贫攻坚工作新闻发布会

从制度创新入手,建立责任、权力、资金、任务“四到县”的扶贫开发责任体制,建立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的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建立集中管理、专款专用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管理机制等,通过常态化的机制体制建设进一步推动扶贫工作科学高效。同时,采取“强抽人、抽强人”的方式,积极推动市、县两级全部成立了以一把手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成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从县、市直部门或乡镇抽调干部到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综合协调、资金政策、基础设施、产业开发、移民搬迁、公共服务、组织保障、金融服务、督查指导考核9个专责小组,统筹各部门扶贫资源和力量。另外,还注重增加市、县两级扶贫办公室的人员编制,确保有专门人员,有经费保障。目前,市扶贫办已经成立信息中心,增加事业编制人员6名。7个县(市、区)全部成立信息中心,配备了事业编制共41个。

协调推进,以多元扶持推动精准脱贫。

把整村推进精准扶贫工程抓在手上,放在心上,扛在肩上,积极协调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271.1万元,推进贫困村(屯)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协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032万元对86个贫困村进行绿化树种植;组织实施“雨露计划”扶贫培训项目,帮助4205名大学贫困新生申请补助,帮助3045名中、高职贫困学生申请补助;争取产业发展资金1901.4万元,扶持农户养殖良种猪、鹅、鸡;种植优质谷、沙田柚、八角、茶叶、麻竹、黄金桔等,推动产业脱贫一批群众;研究制定《玉林市2015年扶贫日活动方案》,组织开展“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活动,发动干部职工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和扶贫捐赠活动,募集扶贫款物,解决困难群众急待解决的生产生活问题。同时,积极开展“领导挂点,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定点扶贫工作,推动70个民营企业与70个贫困村开展了结对帮扶,推动玉林市442个贫困村落实单位帮扶。2015年以来,玉林市帮扶资金总投入(含无偿、有偿和物资折款)5898.84万元,其中:帮扶单位出资(含物资折款)1084.84万元,帮扶单位从社会引进资金53万元物资,有效地解决了帮扶对象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环境的关键性问题。

注重规划,以“六大脱贫工程”推动“十三五”精准脱贫。

注重加强顶层设计和精准脱贫的计划性、前瞻性,配合市委制定《中共玉林市委员会关于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大决策部署坚决打赢“十三五”脱贫攻坚战的决定》,部署玉林市十三五时期玉林市深入实施“六大脱贫攻坚工程”的战略部署和扶贫工作的目标任务,为玉林市下一步如何做好精准脱贫把好脉,开好方。2015年12月11日玉林市7个县(市、区)的党委主要领导向市委签署了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去年,市委副书记李常官在深入调查了20个最偏远村屯之后,组织扶贫办、移民局、环保局等有关部门召开座谈会,探讨生态脆弱区的脱贫致富之方,经过收集村民意见和科学论证、调查摸底,玉林市“十三五”期间生态移民搬迁数为5427户,25728人,涉及玉林市52个镇,469个村屯。

博白县是人口大县,贫困人口总量大、涉及面广、调查难度大, 2015年开展精准识别以来,庞光亮身先士卒,创新推出进村前的业务培训和模拟演练,并互相点评确定操作尺度。在入户调查时均要求农户逐一签订《精准扶贫精准识别工作承诺书》,同时创造性地推行“四拍”工作法,即拍工作组与贫困户交谈的场景;拍房屋、家具、电器、农田山岭等财产和实物;拍户主在门前屋后的情景;拍户主签订承诺书的情景。全面准确掌握贫困户各方面情况,确保调查结果细、准、全、实。通过多次现场演练、层层培训工作队、制度化召开汇报分析会等,有效提高了入户评分准确率,给玉林市乃至广西精准识别工作开展提供了经验和借鉴,其中入户评估和入户采集信选择试点演练的方法还被广西壮族自治区总结提炼并在广西进行推广。

陆川县扶贫领域信访举报公开大接访

陆川县塘寨村地处玉林市陆川县南边陲偏僻的山区,距清湖镇11公里,陆川县城65公里。5年前,这里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房屋破旧,道路泥泞难行,没有公共群众活动场所。5年来,塘寨村结合陆川优势产业陆川猪养殖,引导经济能人回村投资,兴办龙潭林下生态养殖园基地、引进葡萄、老油茶、橘红等种植产业,并建成专业合作社,农户通过与基地签订销售协议,规避了种养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又解决了就业问题。产业的快速发展也推动该村基础配套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县交通部门投入资金100多万元,对塘寨村的进村水泥路进行了扩建;县水利部门对塘寨村1.7公里的河堤进行了防洪加固,建成观光大道。同时,塘寨村通过争取本地老板的捐资,修建了革命历史展馆、农耕展馆,打造了状元岭、农家乐等旅游景点,吸引了广东化州、湛江、茂名、廉江等周边县市的游客前来塘寨采摘农产品、休闲娱乐消费,初步形成了集休闲观光、生态农业、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红色旅游一条龙的产业链,每年到塘寨村的旅游人数可达7000多人次。全村人均纯收入从2011年的1337元增加到现在的5350元。

陆川县马坡镇新山村是南宁铁路局定点贫困村,该局通过整合资源和创新帮扶机制“两驾马车”助力脱贫致富。2014年5月以来,整合、筹集资金修建好约5公里的村级水泥硬化道路, 建成280万元的新山大桥,建成210万元新山小学教学楼和幼儿园主体教学大楼;整合资金为村屯绿化投入30多万元,组织村干、党员清理垃圾70多吨,建成3个美丽乡村示范点,全面改善村容村貌。同时,南宁铁路局派驻的第一书记还通过积极引导经济能人回村投资,逐家逐户做群众工作,帮助提高土地流转费到550元,建成1800多亩的中药材(橘红)示范基地,吸收100多名贫困户农民到合作社务工,对社员分配一定的干股作为长远收益,成立绿丰农业专业合作社橘红基地,合作社全额资助种植管理待5年有收成后交予村委会管理,5年期间所有的费用均由合作社承担。该村共种植200亩7200株,以当前市场价30元加上期间套种,年纯利润可达500~600万元。

博白县浪平镇把土地流转与产业发展结合脱贫。2000年,博白县浪平镇根据丘陵地区、山泉水质清新、山岭面积大、土壤疏松肥沃等资源优势,做好自身定位,科学规划麻竹种植特色产业之路,选择浪平、六江、和睦等村试点种植麻竹,迅速铺开,申请获得自治区“十百千”农业产业化扶贫工程麻竹种植项目,逐步成为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同时,该镇把土地流转工作与主导产业培育紧密结合起来,围绕麻竹产业,大力推行土地经营权租赁、转让、转包、互换、入股等多种流转形式,大力推行“合作组织+小业主”等,从壳、叶、芯、汁等进行全方位引进新技术,开发新品种。通过“阳光工程”、农村经纪人培训、职业农民培训、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从专业和实践的角度解析麻竹生产过程中的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传授种植和管理技术,提高树苗种植成活率。目前,全镇有3000多户农户种植麻竹,30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有16 户,年产值达150万吨,2015年较2014年减贫463户,脱贫率达50%,贫困户年人均增收450元。全镇财税每年都以100万元以上的幅度增长,成为博白县财税增幅较大的镇之一。

脱贫致富 科技先行

“早日帮助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是广大科技特派员最大的心愿和工作出发点。

在新一轮的扶贫工作中,玉林市科技特派员着重围绕“科技培训智力扶贫、示范带动产业扶贫、以强带弱贴心扶贫、成果转化强劲扶贫”精准发力,不断探索新模式和新机制,不断加快扶贫步伐,举科技之力向贫困发起“总攻”。

2016年玉林市科技特派员产业扶贫现场会在容县召开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科技特派员在开展扶贫活动中,结合当地实际给贫困户开处方、找良药,找出贫困的症结所在,不仅仅送生产物资送技术更送脱贫致富金点子、好思路,切实加强智力扶贫,变“输血”为“造血”。

沙田柚科技特派员小分队加强与广西特色作物研究院合作,构建“科研院所+特派员小分队+合作社+农民”的科技培训体系。合作社根据农民的技术需求,向特派员提出,与广西特色作物研究院联系,派出专家到合作社指导。该研究院多次派出专家到千秋沙田柚种植合作社现场指导、培训。

兴业县城隍镇白沙村山多地少,是有名的贫困村。该村邓永超、覃海洋、梁振维等人以前对养羊技术一窍不通,在特派员莫斌对他们进行技术指导培训后,觉得在当地发展养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决定发展养羊事业,现在存栏规模超过200只。

和莫斌一样,以徐焕东为代表的“山羊生态养殖及疫病预防技术研究与示范”特派员小分队,在兴业县宽畅村积极开展科技试验示范、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技术服务。通过科技培训,所有养殖户掌握饲养管理技术,提高其成活率及上市率。辐射带动周边30户以上农户发展生态养殖山羊,解决50人的就业问题。通过智力扶贫,实现养殖增产,养殖户增收,户均增收8000元。

“科技特派员+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培训模式,是玉林市科技特派员李德新首创,根据农时季节对社员进行集中培训或到田间地头提供及时的科技服务,引导农户科技种植,打造绿色产业链。沙田柚种植面积逐步扩大,由初成立时的2800亩发展到了约3530亩,社员的经济效益逐年提高。

特派员李英平的“生猪饲养技术创新服务中心”成为传播科学技术的课堂,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对广大技术人员和农民群众开展技术培训,累计培训农民达1000多人次,成为农民致富路上的良师益友。

结合“进千村入万户我用科技富农家”活动为载体,127多名科技特派员骨干以及广西大学、广西畜牧兽医研究所、广西农科院等科研院校10多名教授进行智力扶贫授课培训,教育引导农民改变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通俗的话里包含着最朴素的道理,通过科技特派员的示范引领带动产业发展,借此树立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发展特色产业是精准扶贫的“铁抓手”,科技特派员通过抓好项目示范,因地制宜,选择贫困村特色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实现“实施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发展一片经济、脱贫一方百姓”。

特派员唐伟天根据凤山镇峨嵋村山多田少的、适合发展中药材——橘红的特点,通过与农民算经济账,效益分析对比,加强技术培训等措施,充分调动广大农民、业主、老板积极性,该村的橘红种植面积得到了迅速发展。从而使峨嵋村橘红种植初具规模,通过峨嵋村的示范作用,带动全县橘红发展,成为博白县多种中药材中的后起之秀。

科技特派员林尚秋在容县县底镇复联村建立了150多亩连片开发的紫玉淮山示范基地,实行无公害标准化种植,带动周边农户种植400多亩紫玉淮山;经示范带动许多农户正筹划发展紫玉淮山产业。

特派员宁丰南在东平镇石角村站地屯建立120亩“桂红龙1号”火龙果示范基地和15亩良种繁育基地,通过示范点的带动,累计带动该村及本县种植火龙果面积2500多亩,帮助40多户农民脱贫致富,其中石角村、塘龙村有3户种植户纯利超100万元,产业扶贫示范带动作用非常明显。

玉林巾帼科技示范基地揭牌仪式

当前,科技特派员通过示范引领,大力发展食用菌、百香果、紫玉淮山、火龙果、牛大力、橘红等特色产业推进扶贫工作正如火如荼。

科技特派员长年累月奋战农村基层一线,与群众打成一片。他们经常与贫困群众沟通交流,深入调研后共同研究制定帮带计划,提出具体帮带举措,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帮助贫困村理清思路、找准定位、确定项目,并协调解决好活动中的实际困难,积极推动结对帮带工作,实行以强带弱、以一带百,先富帮后富,做到贴心扶贫。

特派员卢玉文充分利用所在单位的人才、技术优势,按“科研院所+专家+基地+农户”帮助贫困村容县石城村制定了发展食用菌种植计划,免费将6000棒菌种送给村民试种,并落实专人一对一进行帮扶。

百香果在北流市发展较快,种植面积已达2.5万亩,产量3万吨,是农民增收的一个新热点,农民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果品销售问题,直接影响果农收入。特派员刘向东围绕“特派员+基地+农户+电商”经营方式,完善百香果生产、加工、挖果肉、电商销售等产业链环节,成立果品电子商务公司,并在天猫、淘宝、阿里巴巴开设有水果旗舰店,通过电商平台,线上线下相结合,共销量百香果455吨,销售额352万元,实现利润110万元。

特派员陈绍平本人就是当地一名企业家,他致富不忘记带领群众一起致富,按“养殖场+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运作,推广养鳖新技术、新品种,带动了周围250多户养殖黄沙鳖,新增产值200万元,受益养殖农户100户。

玉林市科技局深入扶贫村开展百香果高产栽培技术培训

一个新品种试验推广获得成功,一种实用新技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往往可以给农民带来增收的喜悦,就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特派员刘汉坤在容县松山镇沙田村大力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工程。

为做好百香果深加工,提高经济效益,打造品牌效应,派驻容县六王镇古泉村的特派员高深,共申请多项百香果“益年红”商标和发明专利。同时科技特派员非常注重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推广良种良法,探索和运用“科研+基地+农户”“科研+企业(协会)+农户”等多种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切实抓好水稻、百香果、沙田柚等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的同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品牌农业,为群众增添了更广阔的脱贫致富门路。

誓让穷山换新颜

2016年11月25日下午,斜风细雨,天寒地冻,玉林市陆川县大桥镇唐候村村委大院却热闹非凡,来自唐候村的20户贫困户代表暖意盈怀——他们马上就可以抱着10公斤大米回家了。当天,市县两级对应帮扶单位到该村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为唐候村169户贫困户每户捐赠了10公斤大米,一同参与活动的玉林市女企业家还现场为唐候村捐款3万元,用于支持唐候村购买3辆运垃圾用车。

你帮我也帮,凝聚扶贫合力。

“我们也是从贫困走过来的,现在有能力帮助他们了,当然也要不忘初心,回馈社会,积极参与、支持政府的扶贫工作,为脱贫攻坚献上我们企业家的一份力。”当天,代表玉林市女企业家商会到唐候村捐款的爱心企业家覃诗诗如是说。

涓涓细流,可以汇成大海;点滴善行,可以铸成大爱。今年以来,玉林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脱贫攻坚决策部署,把脱贫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并确定了脱贫攻坚的主要任务。为此,玉林市以打造脱贫攻坚“六个一”活动为载体,推进活动多样化:一封信促进社会力量的共鸣;一份脱贫攻坚责任书落实各级的责任担当;一份结对帮扶“双向承诺书”规范帮扶行为的双向性;一份小额人身保险体现党委、政府的温暖;一批农村电商服务平台带动贫困户生产发展;一个激励机制承诺传导正能量。

在帮扶方式上,玉林市还大力打造玉林“爱心扶贫”公益品牌,开展玉林市2016年全国“扶贫日”暨“扶贫济困·一起前行”活动,活动含联展、代销、义诊、义卖、义演等系列活动内容,各单位和爱心企业以及广大市民积极响应参与爱心扶贫行动。同时,在市、县两级全面举行“扶贫日”活动,组织开展“结对帮扶行动月”、扶贫捐赠、医疗扶贫、教育扶贫、旅游扶贫、“小包裹·大爱心”精准脱贫暖心行动等活动,燃起他人走出贫困的希望。

“只有广泛汇集各方资源,发挥各方优势,才能合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玉林市扶贫办负责人如是说。据悉,通过精准识别确定,玉林市“十三五”期间贫困村442个,贫困户100090户,贫困人口42.9万人。只有广泛发动和组织社会各界开展形式多样的扶贫济困活动,营造全民参与、奉献爱心的社会氛围,才能构建起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扶贫开发的大扶贫格局。

“扶贫济困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社会活动,我们企业家也应肩负起责任,做一家有责任、有担当的企业,积极参与扶贫活动,参与到玉林的扶贫济困事业中,让玉林更和谐、更美好。”玉林市女企业家商会理事杨菊说道。

容县旅游企业与贫困村进行帮扶签约仪式

因地因户制宜,打赢脱贫攻坚战。

初冬时节,走进北流市新荣镇扶中村,可以看到富硒大米种植基地红红火火,农民合作组织如雨后春笋,村里焕发出生机勃勃的精气神。

扶中村是广西“十三五”贫困村之一,全村共25个生产小组, 2096户760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5户462人。该村是北流有名的优质米生产地,是粮食生产大村,且富含硒元素。由于生产水稻的成本较高,销售市场打不开,这些含硒优质米并未给当地种植户带来经济效益。抱着“金山”喊穷的尴尬现状,引起了该村第一书记冯坚的重视。

“输血不如造血,产业发展是脱贫致富最有效的途径,我就想着如何根据村里的实际,走出一条产业扶贫的好路子来。”冯坚告诉记者。

想法有了,困难也来了,首先是贫困户有田地,但是劳动力不足,没法种,种也种不多。其次是有劳动力能种,但是产量不够,种出的粮食只够自己吃。带着这两个难题,冯坚找到了广西北流伟民米业有限责任公司经理顾家惠。经过奔走游说,扶中村引入广西北流伟民米业有限责任公司,在扶中村牵头成立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设富硒、有机水稻种植基地,组织引导农户种植有机、富硒水稻。

“目前,扶中村已有35户贫困户参加合作社,没有参加合作社的贫困户也参与了玉林市、北流市特色产业扶贫万亩富硒水稻种植示范区项目,由公司免费提供种子、富硒肥料并承诺收购稻谷。每个贫困户每年可以增加收入1500~2000元。”冯坚说。

广西玉林打造最大富硒农业产业基地

“有产业的带动,就能增强感召力、凝聚力,能让贫困村民切实得到收益。”谢玉圣说。目前,全市共投入产业发展资金5614.5万元,大力扶持贫困村特色产业发展,初步形成博白麻竹、奶水牛,兴业黄金桔、食用菌,容县铁皮石斛、沙田柚,陆川橘红、红提,北流荔枝、百香果等特色优势产业,全面覆盖2016年预脱贫的106个贫困村,每个贫困村均培育了1个以上的主导产业,全市参与扶贫的新型经营主体达到562家,带动15800多户贫困户。

贫困不息,扶贫不止。在2016年预脱贫的106个贫困村通过“双认定”实现脱贫之后,玉林市还将再接再厉,继续充分发挥优势,一如既往地大力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教育培训、金融服务、公共服务、社会帮扶“六大脱贫攻坚工程”,为打赢“十三五”脱贫攻坚打下坚实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