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一个国家要实现奋斗目标,既要不断地丰富物质财富,也要不断地丰富精神财富。一个民族要实现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
玉林市云天民俗文化城
回顾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一切艰难困苦、自强不息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有文化的繁荣兴盛,才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近年来,作为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玉林市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为路径,因地制宜,针对城市化程度低、历史传统重视文化、民营经济相对发达等特点,开展制度设计研究,出台政策措施,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如今,玉林已经初步建成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活动和服务网络,市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城市乡村整洁有序、安定和谐、充满欢乐,人人参与文化、建设文化、享受文化,文化正在这座千年古城芬芳四溢。
创建:文化成果城乡共享
2016年3月6日晚,玉林市兴业县蒲塘镇陈关村新落成的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广场歌声飞扬、舞姿翩翩,演员和村民们频繁互动、其乐融融。由玉林市委宣传部、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主办的“中国梦”2016年文化惠民巡演走进陈关村,给远离市区的村民们献上了一份精彩的文化大餐。
“来陈关村演出已不是第一次,这几年村里的变化让我眼前一亮。”演员庞捷贤说,陈关村是一个革命老区村,又是贫困村,以前很少有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新落成的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给村民休闲娱乐提供了好去处,唱歌跳舞、读书看报等文体活动占据了村民主要的休闲时间。
2016年春节期间,新开张的玉林市博物馆成为市民汇聚的场所。3000多件原先深藏库房的精美文物终于面世,让参观者流连忘返,开馆至今单日接待参观者数量最高达到8000多人。玉林市博物馆是玉林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创建期间,玉林市斥资10.5亿元兴建了15处市、县级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市博物馆和文化艺术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已成为玉林的新地标。
两年多的时间,示范区创建犹如一只魔术手,迅速提升了玉林城乡公共文化网络的水平。不仅构建起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同时以“歌舞玉林”“书画玉林”“书香玉林”“诗词玉林”“戏曲玉林”和“文博玉林”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
据统计,近两年,玉林全市每年举办文艺演出、音乐会等广场文化活动超过400场次,图书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文化站等举办各类展览150多场次,举办诗词、山歌创作培训活动60多场次,各类文物宣传、文博展览20多场次,市民的不同文化需求得到满足。
如今,只要走出家门,玉林市民即可享受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或在村口的舞台唱歌跳舞,或到邻近的公共场馆看展览、演出,或与三五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组团队、搞研究,又或者积极参与到各类文化活动当中……文化融入群众生活的点点滴滴,文化的阳光普照在玉林城乡大地。
2015年11月中旬,广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现场会在玉林召开,来自广西各地的代表实地走访了玉林市的玉州区南江街道玉铁社区、江滨社区以及市文化艺术中心、北流陶瓷文化馆等文化场所,玉林市公共文化的建设成果以及社会化实践经验引起代表们的广泛兴趣并获得高度评价。
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正在玉林蓬勃发展。两年来,玉林市各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金额近千万元,用筹集到
玉州籍画家作品在南宁展出,展示玉林艺术风采的社会各方资金、设备和物资建成的文化设施共有950多处,非公企业、改制院团、文化组织、文艺团队等社会力量承办或赞助的文化活动1200多场次。在博白县水鸣镇江正村,为建设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50户村民无偿捐出土地,全村群众和亲戚朋友踊跃捐资30多万元;兴业县城隍镇城隍村村民自建理事会,参与村务和文化建设管理服务工作;广西黑五类集团投资2000万元建成南方黑芝麻博物馆并向社会免费开放……玉林市公共文化的社会化成果在西部地区领先。
“玉林的经济和城镇化水平都较低,但非公经济较为发达,因此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尤为重要的途径和方式。”玉林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负责人介绍,在创建示范区的过程中,玉林市公共文化建设取得6个“转变”:公共文化资金投入由“财政为主”向“财政民资共进”转变;公共文化服务主体由“单一”向“多元”转变;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由“被动”向“主动”转变;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由“局部”向“全局”转变;社会资源整合由“硬件共享”向“软硬件共享”转变;文化类社会组织发展从“无序”向“有序”转变。
针对当地实际,玉林市开展了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的课题研究,并先后出台了《关于引导鼓励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方案》等文件,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社会各界纷纷捐资投劳,兴建公共文化设施,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社会力量办文化蔚然成风。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巫志南认为,玉林的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经验兼顾了城市和乡村、企业和群众、设施和活动、建设和管理等几个关系,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创新性,在基层公共文化建设中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迄今为止,玉林市已有各类协会、学会等文化组织200多家,群众文艺团队3149支,文化志愿者服务队伍260多支,业余文艺爱好者4万多人,年均开展各类群众文艺活动达4500多场,并形成了“南流欢歌”“激情广场•大家唱”“百姓大舞台”“每月客家一戏”“宣传大舞台”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社会力量成为文化建设的生力军。
赖芳荣是玉林市玉东新区鹿塘村社区的“红人”,每天晚上,她都招呼社区业余文艺队的队员聚集到大操场上排练。操场不仅宽大敞亮,还有政府配备的高级音响,一点不比城里的差。赖芳荣说,经过这两年的配备,社区里的文化设施基本齐全,图书室、排练室、棋牌室、公共电子阅览室一个不差,居民们生活越来越精彩。
同样的标准在玉林的其他农村和社区实行,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规范化建设和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让广大的农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和城里人同样的文化服务。
随着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体系的不断完善,710多万名玉林市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在农村,丰富的文化娱乐改变了群众的生活观念,邻里更加和谐,民风更加淳朴,追求更加现代;在城区,一个个文化地标拔地而起,一台台高水平演出来到市民身边,读书开始融入生活,看戏已经成为时尚,文化正在改变这座城市的品格,提升这座城市的形象。
2016年10月26日,在国家文化部于安徽省铜陵市召开的有关工作会议上,玉林市获文化部、财政部授予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牌匾。
据悉,玉林市于2013年11月开始积极创建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三年以来,该市按照“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品牌化”的“四化路径”,构建起一个覆盖城乡、全民共享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基层文化蓬勃发展,玉林百姓乐在其中
在基础设施方面,该市筹资13.8亿元建成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千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由创建前的29平方米提高到65.7平方米。基层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成为建设重点,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农家书屋覆盖率达到“三个100%”,村级公共服务中心覆盖率超过70%。
同时,该市还积极构建文化软件体系,包括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群众业余文艺团队培育等。该市为1328个行政村和160个社区配备了文化管理员,全市文化志愿服务队伍人数近3700人。此外,全市共有各类文化社团近200家、群众性业余文艺团队1600多支。
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建设成为玉林文化建设的显著特点。据统计,仅在2014、2015两年,玉林社会各界投入文化建设资金就达2.7亿多元,建成文化设施280多处,承办或赞助200多场次文化活动。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历经3年创建,玉林市初步形成了人人关注公共文化、人人参与公共文化、人人享受公共文化的生动局面。“市民就是主角。”覃展西说,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的过程,也是唤醒公民意识、市民意识的过程,这不仅提升了市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文化审美的素质和精神生活的幸福指数,也滋润了现代城市的发展。
2016年1月,国家住建部正式授予玉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这是玉林继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之后,得到的又一张国家级亮丽名片。与此同时,玉林市已经全面启动文明城市创建,特色岭南文化示范市、城乡清洁工程等城市建设工程也有条不紊地推进。
未来,玉林市将继续巩固、扩大和提升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成果,加快社区规范化建设,推广1小时文化圈,加大文化公园建设,为市民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
变化:文化浸润提升幸福指数
2016年11月6日晚,玉林市文化艺术中心广场已聚集了大量休闲娱乐的市民。2015年建成的玉林市文化艺术中心投资2.9亿元,包含有歌剧院、博物馆等设施,每个月都有一场面向公众的免费精品文艺演出。
就在同一个夜晚,距离玉林约100公里的博白县那林镇多福村岭颈铺村,在村里新建的文体小广场上,数百村民正兴致勃勃地观看一场本地文艺晚会,舞蹈、小品、山歌对唱样样俱全。尽管规格不高,但村民的快乐一点也不少。
从市中心到边远山区,仅两三年时间,玉林就快速地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从“基础版1.0”升级到“现代版2.0”,社区实现了“10分钟文化服务圈”,村里则实现了“村村有文艺队、村村有百姓舞台”。
惊人速度的背后是超常规投入。近几年,该市财政安排文化建设支出13.35亿元,相当于“十一五”时期全市文化建设支出的277.5%。筹资4.65亿元新建的市文化艺术中心、市博物馆等5个市级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均位于城区黄金地段,成为玉林文化的新地标。同时,还筹资8900万元新建和改建了10个县级公共文化设施,包括各县(市、区)的图书馆、文化馆等。
文化书屋成为“精神乐园”,博白县农民闲暇之余喜欢来到这里读书、下棋
在抓好文化硬件建设的同时,玉林市还强化文化人才建设,打造好文化专业技术人员、基层文化骨干、文化志愿者“三支队伍”。全市共签约两批30人(次)文艺家,评选了一批玉林文化名家和学科带头人;落实了107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每站3名的编制,为1328个行政村和160个社区配备了文化管理员;全市文化志愿服务队伍人数近3700人。
玉林文化底蕴深厚。舞狮、杂技、采茶戏、粤剧等传统民间文艺十分活跃。
从玉州区城西街道玉豸村83岁老人李恩阶的身上,就看出玉林人对于文艺和文化的态度。60年前,还是纸厂老板的李恩阶出资建起村里的陂头艺术团。多年来,他率艺术团踏遍两广舞台,主打桂南采茶戏,声名鹊起。现在,艺术团还经常到玉林农村开展演出。
在玉林,无论是商界还是普通百姓,对于文化建设一直都保持着很高的热度。因此,当玉林各级政府发出全社会“共建共享”公共文化服务的倡议后,许多民众一呼百应,有钱出钱有力使力。据统计,在2014、2015两年,玉林社会各界投入文化建设资金2.7亿多元,建成文化设施280多处,承办或赞助的文化活动200多场次。
在兴业县上泉村,女老板庞声球在两三年里陆续捐资达160多万元,发动村民筹资投力,建起了村文体中心、灯光篮球场、气排球场,在草地上装上了健身器材,还重建了村文艺队。
在陆川县马坡镇,黄金水老人用儿子在非洲做生意赚的钱在村里建起了一座公用的休闲文化娱乐山庄。山庄环境优美,竹林环绕,村民们可以免费来这里看戏唱戏、休闲娱乐。
南方黑芝麻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投资2000万元建成南方黑五类食品博物馆,三环集团股份公司投入1200万元建成北流陶瓷文化馆,皆面向公众开放。
此外,玉林市以“歌舞玉林”“书画玉林”“戏曲玉林”等为品牌,采取“政府采购、企业赞助、社团运作、全民共享”的方式,探索出一条“官民”合办文化的路子。
为充分激发民众活力,玉林市积极培育发展各类文化非营利组织和群众业余文艺团队,深化文化志愿服务,发挥好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目前,全市共有遍布城乡的各类文化社团近200家、群众性业余文艺团队1600多支。
近日,玉州区三合村长宁自然村,小广场响起了音乐,85岁老人罗善芳刚吃过晚饭就蹒跚着出了门。
广场上,一支由村民组成的队伍正在起舞。去年10月建好的舞台和小广场,彻底改变了村民们单调枯燥的夜生活。“以前晚上无所事事,现在夜深了都还舍不得走。”村民卢良谋说。
广场建起来后,舞蹈队也组建起来了。为建设小广场和舞台,并不富裕的村民们积极捐资,罗善芳老人也捐了150元。
三合村党支书梁大勇告诉记者,过几天这里将举行首届文化节,连演3晚,玉林本地和外地请来的文艺团将提供精彩节目。
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因农村公共文化设施落后,不少农民的生活还停留在“早晨听鸡叫、夜晚听虫鸣”的苍白状态。如今,逐渐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丰富了广大农民的生活。
兴业县城隍镇城隍村理事会会长覃振伟说,农村公共文化的发展,不仅给村民带来了娱乐,还对化解基层矛盾、改善村风民风起到了重要作用。
越来越多“高大上”的文艺演出,让玉林市民在家门口也能够享用到文化大餐
几年前,城隍村通过建立理事会筹资36万元,在村里新建起文化广场和舞台。此后,这里就歌舞不断,演出不停。各自然村的村民汇集于此,唱歌跳舞,一起看表演,从生疏到相熟。去年,附近自然村的两拨年轻人因矛盾发生斗殴,事后双方当事人母亲在广场上跳舞时把矛盾轻易化解。
公共文化服务进了社区,城市居民的生活也被点亮。走进玉州区江滨社区服务大厅,可以看到门边立着一个大触摸屏电子借阅机。拿出手机扫扫二维码,就可以下载各类电子书。据悉,这种借阅机已配发到玉林74个社区。
通过“规范化、网格化、便民化”的“三化”标准建设,目前玉林城区公共文化服务半径大大缩小,各社区居民已基本实现10分钟步行范围内可以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实现了“10分钟文化服务圈”。
一个覆盖城乡、全民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仅更好地传承与弘扬了传统文化,还加速城乡文化交流,丰富城乡文化活动及产品,让城乡居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乡贤:凝聚向上向善力量
每天早上8:00,容西镇祖立村立垌屯,灿烂的阳光洒在金灿灿的柚林上。村里的喇叭准时响起:“今天下午3时,两岸领导人时隔66年的首次会面,大家一定不要错过收看啊!”播音员杨万宗,63岁,一位普通的农民。从1984年起,他就在家里义务办起了广播室,准时用当地的方言播报新闻、宣传政策、传达通知,或者根据村民需求播放农业种养知识。
碧绿的柚林、秀丽的村庄、乡村的好声音,构成一幅充满浓郁乡情的美丽画卷,也成为玉林新乡贤文化的生动缩影!玉林市近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成千上万如杨万宗一样的当代新乡贤,这个群体用嘉言懿行垂范乡里,用善行义举温暖桑梓,用学识经验教化乡民,用道德力量涵育乡风,对乡村和谐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乡村治理,“法治”与“德治”并重。“乡贤文化”这种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榜样文化、先进文化,对乡村治理、凝聚人心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德治”的重要内容。玉林自古人才辈出,文有语言大师王力,武有革命先辈李明瑞俞作豫等,当代更是不乏政界学界商界成功人士和道德标杆式的“最美人物”、热心助人的好人。
如何把这些乡贤资源挖掘好、应用好,真正培育成滋养一方的先进文化?玉林市打造“文化传承、公益慈善、创业发展、和谐建设”四大平台,培育新乡贤,为乡贤发挥影响和作用,参与乡村建设治理,提供载体和机会,大大激活了乡贤文化这一珍贵的人文资源,树立了向上向善、积极进取的文化导向。
在博白县松旺镇吉水村,一座拥有数百年历史的祠堂正被改造成文化展馆,馆内大量的图文资料展示着吉水村美丽的山水人文风景,还介绍了该村改革开放以来涌现的各路英才的事迹。这些资料都是村中的“土秀才”历时两年整理出来的,目前这个精彩而庞大的文化工程仍在继续。
乡贤文化的根,在于文化的传承。玉林市、北流市近年来成立了乡贤文化研究会,组织人员深入农村研究家乡文化,发掘整理、宣传推广乡贤文化资源。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玉林市近年加快推进名人故居的保护建设,大力修缮书院、宗祠等古建筑,抢救濒危的文化遗产。各地在学校、宗祠祠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村级文化中心、社区等举办国学知识讲座和道德讲堂等活动,全面推广乡贤先进事迹,把现代的文明理念融入传统的祠堂文化、宗族文化和乡规民约中。
王力是中国的语言大师,玉林市积极筹建王力博物馆,同时将其故居设立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学术研究交流基地和人文旅游景点。博白县把“王力精神”延伸到学校、课堂,借力办学育人,教育教学水平名列广西县级前茅。
兴业开展春节“送戏下乡”巡演
玉林爱国乡贤辈出,依托这些爱国乡贤的故居、陵墓、旧址,玉林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在维护好原有的桂东南抗日武装纪念塔、李明瑞俞作豫烈士纪念馆、朱锡昂烈士陵墓的基础上,容县利用抗日爱国将领夏威夏国璋别墅建设了抗日烈士纪念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文化传承平台建设,激发了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对家乡深沉的热爱,乡贤文化代代传承有了良好的根基。
这两年公布的“胡润慈善榜”,广西有顾家荣、李运荣、陈泽坚3名企业家上榜,而他们全部来自玉林!玉林籍企业家大手笔捐资助学现象在广西教育界赫赫有名。据不完全统计,玉林市自2007年到现在来自民间捐资办学助学的资金有8亿元左右。北流市以参与捐资助学人数多、募资金额大、资助面广、规范有序、发放及时五大亮点,成为“广西捐资助学第一县(市)”。仅在北流市六靖镇,就有村民龙金海、李运荣分别捐赠500万元、2380万元新建成了云罗小学、西山小学。
这批令人惊艳的“乡贤大树”背后,离不开玉林市委、市政府大力挖掘乡贤文化,为乡贤发挥作用建设平台、主动服务的积极努力。在玉林市大力培育、扶持下,玉林市好人好报基金会、见义勇为慈善基金会以及各级各类奖学助学协会、义工协会、志愿服务社团、感恩敬老慈爱会、村级公益事业协会等公益慈善组织蓬勃发展,积极开展敬老孝亲、扶危助困、拥军敬属、乡村建设等公益慈善活动,带动和引导乡贤关注乡里,释放桑梓情怀,到慈善公益事业中来献爱心出力量。
做慈善不分“土豪”与“草根”,成乡贤不论“显贵”和“平民”。有了公益慈善的平台,玉林乡贤们的桑梓情怀和拳拳爱心在见义勇为、生态乡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等各领域全面发力。多年运作,玉林民间公益慈善平台实力、服务专业性与日俱增。最近,玉林市的公益机构——“蒲公英之家”推行的关注帮扶山区困境女童的“蒲公英成长计划”在全国众多项目中,以较强的示范性、项目服务内容和方法不断创新和突破、项目运作规范脱颖而出,入选了全国第三届“十大女性公益品牌项目”。
“现在玉林公益慈善组织相比起数年前,数量呈现几何级数般的增长,目前总数不下1000个。”玉林幸福义工协会负责人冯涛介绍说,“这些组织都吸纳了大量乡贤资金和人力,成为温暖社会的一盏盏明灯。”
“玉商”是广西的实力商群,他们以“敢为先、善创业、重实务、尚包容”的玉林精神打造出全国闻名的“玉商品牌”。“玉商文化”是岭南文化中特有一种文化现象,它的独特性之一在于,玉林不仅商贾辈出,而且外出经商务工人员皆以厚泽乡里、反哺乡民为荣,众人争相立此功德传颂后人。
玉林市委、市政府为此做足联络功夫,把玉商的乡土情结全面释放,鼓励玉商回乡创业,与家乡的发展一同脉动一同振兴。各级建立乡贤数据库,完善乡贤名录等乡贤资料,定期召开恳谈会、座谈会和春节团拜会,邀请乡贤出席会议,听取他们建设家乡的建议,共商发展大计。玉林还成立乡贤论坛,让市内外玉林人为玉林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同时引导宗亲理事会,把宗族事务和地方发展一同研究,凝聚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
2013年玉商总会于玉林成立,目前该组织发展会员达到6000多名。“在外面打拼多年,创业成功了,然而我们总想回报家乡,尽快到家乡投资建项目。”这是在玉林北流投资10.4亿元打造广西最大的罐头饮料生产企业的宏邦食品公司董事长黎庆宏的心里话,更是数以万计的外地玉商的共同心声。宏邦食品公司的回乡落户,完善了当地百香果深加工链条,使得百香果生产加工成为当地带富万千农户的一项产业。
玉林市博物馆新馆拔地而起
这些年来,玉林一批批身边的好人叫人铭记:用身体充当保护垫,火场英勇救人的消防英雄杨科璋荣获献身国防金质纪念章;勇救落水儿童的北流“最美农民群体”获“全国见义勇为模范群体”称号,孤身与歹徒搏斗而牺牲的陆川青年伍思东获“全国见义勇为英雄模范”称号。
让人耳熟能详的玉林“好人”还有许许多多,如上榜中国好人榜的玉林最美养母——李运瑞、回乡支援家乡建设的硕士村官——梁丽娜、献身山村教育的“全国模范教师”黄业珍、“全国最美基层公安民警”黄墁、“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陈家广、“全国优秀法官”陈斌……犹如一个乡贤“百花园”,花开玉林,香飘全国!
玉林建立完善新乡贤培育、激励和管理机制,搭建和谐建设平台,为乡贤“百花争艳”培植了深厚的沃土。
近年,玉林市以道德模范评选、身边好人推荐和“善行义举榜”为平台,明确评选标准和对象范围,每年评选一批新乡贤。明确新乡贤是“有威望、接地气、能带头、起作用”的草根群体、民间力量,把“遵纪守法、品德良好、为人正派、处事公正、群众公认”作为遴选新乡贤的标准。这样一来,带富乡亲的经济能人可以成为乡贤,一心为民的党员干部,热心助人的好心人也是乡贤。知乡贤、颂乡贤、学乡贤系列活动的展开,引领了社会道德风尚,在全社会营造了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
乡贤们擎起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大旗。玉林各级党委政府因势利导,引导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发挥他们在乡民邻里间威望高、口碑好的优势,大力开展扶危济困、志愿服务、调解纠纷等活动,有力地推进了和谐乡村建设。
迈步未来,玉林将继续大力推进文化建设,增强发展软实力。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市人民的精神力量。创建文明城市,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六进”活动和“好家风、好乡风、好社风、好校风”活动,推动学习先进典型、道德模范、岗位标兵活动常态化,全面提高市民素质。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发挥乡贤文化引领作用,丰富好人社会内涵,培育向上向善社会风气。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强化意识形态阵地和队伍管理,提升舆情管控能力。繁荣玉林特色文化。巩固提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挖掘和开发岭南文化、玉商文化、侨乡文化、客家文化、乡贤文化等本土文化资源,扶持诗社、剧团等文艺团体发展,推动民俗、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与创新,打造特色文化精品,打响玉林文化品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推进全民阅读,打造书香玉林。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加强文化产业项目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文化产品。大力发展新闻出版、文化创意等文化产业,培育提升文化消费新业态,提高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探索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新模式。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完善政府购买重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长效机制,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强文化知识产权保护。
文化劲风吹玉城,千年古州发新枝。文化是一种软力量,却影响深远。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逐步完善、升级,700多万玉林城乡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将更充盈,幸福指数将节节提高。
“文化是发展软实力,是彰显实力的‘鸟之两翼’之关键一翼。”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玉林市委书记王凯表示,玉林市将继续巩固、扩大和提升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成果,加快社区规范化建设,推广1小时文化圈,加大文化公园建设,为市民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