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洲
推开窗,就可以呼吸到清新的空气;仰望天空,满眼全是蓝蓝的天白白的云;从世纪大桥上远眺,成片的绿色呈现在面前,长长的海岸线,海浪轻轻地拍打着岸边……这就是海口,一片属于海口市民的纯洁的净土。优美的生态,如今已成为海口人的骄傲。
海口火山口国家地质公园被称为天然氧吧
生态环境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综合竞争力的基础和关键因素。对于新兴城市海口来说,生态环境的保护更显得尤为重要。海口市优良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当前城市发展难能可贵的重要资源。
从第一个万绿园到“第二个万绿园”,海口“生态立市,环保优先”的绿色发展理念没有变。“双创”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提升了海口的环境质量。海口水环境质量良好,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交通干线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连续5年均符合国家标准。
坚守生态底线 打造宜居美丽城
抓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是海口“双创”工作的关键环节“六大治理”中的重要一项,包括开展大气污染综合防治,严格治理餐饮业、露天烧烤等油烟污染,以及切实改善城市水环境,严厉打击南渡江非法采砂、占用河道,倾倒垃圾等违法行为。
一方面,继续开展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禁止在城区及近郊新建高污染、高耗能项目,逐步淘汰建城区10吨/时以下锅炉。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整治,加速淘汰黄标车,禁止农用车辆驶入主城区。加强城市扬尘污染整治,严厉查处渣土车在运输过程中的抛洒滴漏。加强社会大气污染排放整治,严禁违规露天焚烧生活、园林、建筑等垃圾和农作物秸秆,严格治理餐饮业、露天烧烤等油烟污染。
另一方面,切实改善城市水环境。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把水源地保护区土地全部征收为国有,禁止在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新建与供水无关的项目。开展水体净化试点工作,实现红城湖、东西湖、金牛岭湖、美舍河、龙昆沟等城市水系的互联互通。继续实施截污导流和雨污分流工程,至2017年努力减少中心城区黑臭河渠的数量和区域。开展水域环境卫生整治,及时清理垃圾、淤泥及杂物。严厉打击南渡江非法采砂、占用河道,倾倒垃圾等违法行为,确保河道安全和流域生态环境良好。
为了让海南的天空更蓝、空气更清新,确保大气污染治理又有实效,海南省政府专门出台了《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2015年度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考核的通报》,对2015年度海南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行考核并通报。通报内容显示,2015年海口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较考核基准年(2013年)下降14.9%,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较考核基准年(2013年)下降18.5%,完成年度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大气污染防治综合考核得分为98.9分,总体考核结果评定为优秀。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优秀的成绩,其关键在于海口市政府紧紧抓住“双创”契机,开展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通过改善能源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以行政手段禁止在城区及近郊新建高污染、高耗能项目,逐步淘汰建城区10吨/时以下锅炉;不断加大扬尘污染的治理,规范建筑工地施工行为,实施道路清扫低尘保洁的机械化作业方式;持续开展有害气体治理,加强监管,严控企业不达标排放,加速淘汰黄标车和老旧机动车,严厉查处露天焚烧垃圾行为;对渣土车采取一体化管控,对违规渣土车要做到惩治屡犯,重罚退市。
露天烧烤摊曾经是海口空气治理的一大难题
2015年,海口市借助“双创”工作,大力开展大气污染综合整治,采取控车、降尘、禁烧(燃)、限烤、治企、增绿等六大措施,全面开展大气环境综合治理,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全市环境空气质量。2015年,海口市环境空气质量有效监测天数为354天,其中优良天数为348天,优良天数比例为98.3%。各项污染物浓度均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6-2012)二级标准。自2013年环保部对全国74个重点城市的环境空气质量进行排名以来,海口市2013年度、2014年度和2015年度的空气质量连续三年排名第一,环境空气质量持续保持优良。
2015年12月13日,环境保护部发布了2015年11月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及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等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按照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评价,海口市空气质量全国排名第一。自海口市开展“双创”工作以来,采取了五大手段大力开展大气污染综合整治工作,助力海口空气质量再夺冠。
发布数据显示2015年11月份,海口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有效天数为30天,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100%。其中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一级标准(优)为25天,二级标准(良)为5天。
借助“双创”工作的开展,海口市大力开展大气污染综合整治,取得良好成效,具体来讲,主要的工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大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大力淘汰黄标车与老旧汽车,仅在“双创”开始的前三个月,海口就淘汰黄标车16994辆,完成率为127.9%。二是强化扬尘污染整治。推行绿色文明施工,共检查建筑工地649个,下发整改通知单210份,停工整顿1个,上报违法违纪不良行为记录9例,通报批评35个。三是加强排污企业监管。完成15家煤矸石砖厂脱硫设施安装,全部安装烟气在线监控系统;拆除3家砖厂生产线;检查锅炉使用单位34家,淘汰燃煤锅炉11台,共17蒸吨。四是加强社会源大气污染整治。11月份,查处焚烧垃圾222宗,教育违规当事人26人次;整治露天烧烤摊205家,教育违规当事人368人次;查处餐饮油烟污染25家。五是加强裸露地面绿化整治。11月份,整治面积约7000平方米,对1.5公里沿路绿化带进行景观提升。
为了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并巩固前期大气治理的效果,海口市出台了《海口市网格化环境监管执法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在全市范围内划分市、区、镇(街道办)、村(居)委会四级网格化环境监管执法体系。实现环境问题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制止、第一时间查处,有效提升环境监管效能,确保全市一流的生态环境质量。
生态立市 优化城市空间开发格局
对于海口来说,“生态立市”的发展原则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1996年万绿园出现在海口市美丽的景观大道滨海大道旁。这块千亩黄金绿地,成为市民心中的一处精神家园。18年后的2014年,海口市又决定将东寨港红树林湿地规划建设国家级湿地公园,建设“第二个万绿园”。如今的红树林保护区鸟语花香,令游人流连忘返。
这是一场环保接力。从第一个万绿园到第二个万绿园,海口“生态立市,环保优先”的绿色发展理念没有变。“十二五”期间,海口环境质量持续保持优良水平。自2013年环保部对全国74个重点城市的环境空气质量进行排名以来,海口市2013年度、2014年度和2015年前三季度的空气质量均排名第一。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规划和思路。“十二五”期间,海口坚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完善环保规划体系,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先后制定了《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水系规划》《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等多项规划,进一步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环保部门还编制环保专项规划,报市政府批准出台了《海口市环境保护三年行动计划》《海口市南渡江流域土地整治重大工程项目环境保护不开发区域规划》。
积极推进“多规合一”工作,海口市环保局作为“多规合一”生态环保组牵头单位,已经完成了《海口市“多规合一”生态环保专题报告》初稿,确定了海口市资源利用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
海口还通过调整工业布局,将全市工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西部转移的发展布局,为保持一流空气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道路两旁充满生机的绿色令人心旷神怡
一方面是将老城区的工业加快搬迁,推动传统工业产业升级;另一方面严格新项目环评审批关。海口严格限制高物耗、高能耗和高污染项目上马,将环评作为新建项目备案、开工建设的前置条件,明确建设项目环保审批红线,“十二五”期间共审批建设项目5304个,否决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173个。海口强力推进规划环评。“十二五”期间海口环保部门开展了美安科技工业园、东寨港旅游区等15个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推动区域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
强化环境监管执法,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每年开展的“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持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开通环保微博、微信,实时方便群众环保咨询和投诉,快速查处损害群众环境权益的违法行为。
此外,海口市还出台《海口市网格化环境监管执法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在全市范围内划分市、区、镇(街道办)、村(居)委会四级网格化环境监管执法体系,将发现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近年来,海口不断强化对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水源保护区、森林等禁止开发区域的生态保护,出台了《城镇内河(湖)水污染治理三年行动工作方案》及26个子方案,启动18条河流治理,海口纳入省财政生态转移支付范畴。
2015年10月中旬,海口市在桂林洋大道、秀英区石山镇昌道村组织800余名市直机关干部、驻市部队官兵和青年志愿者,举行2015年海口“双创”暨秋季群众性义务植树活动,当天植树1060株,完成绿化面积24600平方米。通过深入开展“绿化宝岛大行动”,大力组织植树造林,海口建成了长达85公里的绿色休闲慢行系统,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7%,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海口还加大海岸线整治力度,实施南渡江河道采砂综合治理,国家重点监控断面水质、近岸海域海水水质和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为100%。海口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切实改善农村环境质量,推进演丰镇农村连片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建设,组织石山镇官良村、红旗镇龙前村、大致坡镇谭冲村等9个村庄申报“海南省小康环保示范村”。
打击生态破坏行为 造福一方百姓
2015年,海口市环保局完成了《海口市生态环境红线划分方案研究报告》,初步划定海口市生态环境红线。
双创”开展以来海口积极实施水环境治理工作
这一报告参照了《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结合海口市生态环境现状,通过环境敏感性、重要性相关分析,初步提出海口市生态、水、大气、近岸海域四要素保护红线方案。其中生态保护红线区主要是河流水面以及两岸绿地控制线、重要水库水面及陆域控制线、天然林、沿海防护林等生态功能区极重要、生态环境极敏感的区域,总面积为338.01平方公里;水环境红线区主要包括海口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一级、二级保护区,面积为51.53平方公里;大气环境空间红线区为4个主要功能为居住、办公、教育的人口受体敏感区和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的生态环境受体敏感区,面积共155.42平方公里;海口市近岸海域生态红线区主要包括已经确定的自然保护区,即东寨港红树林海洋自然保护区和美兰海底村庄海洋特别保护区,面积为38.37平方公里。
这一报告完成之后,海口市环保局积极征求专家意见并对其进行完善,结合《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和《海口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从环境角度明确了禁止开发区域,守住海口开发的底线,为优化城市建设用地布局、公共设施建设与重大工程的选址提供了依据和支撑。
生态环境红线划定之后的关键在于执行,不然就只能是一纸空文。作为“双创”重要内容的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因为有了这条红线的指导和界定,施展起来底气变得更足了。对于加快推进海口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巩固和提升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城市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长期以来,红树林景区周边群众在保护区内利用“三无”船只非法营运,这些机动船存在“噪音大、污染大、马力大”的问题,且还存在漏油和行驶过快的现象,泄漏的柴油对保护区海底生物造成致命打击,游船快速行驶产生的冲击波对红树林生长极为不利,不仅破坏了保护区生态资源和环境,还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干扰和破坏了景区正常的旅游经营秩序,破坏了国际旅游岛的形象,对正在开展的“双创”工作造成负面影响,海口市政府以坚决的态度对其进行取缔。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海口市政府不遗余力地推进工作的实施。由美兰区政府牵头,海洋渔业、公安、交通、海事、安监等多个部门参与,各部门主动积极参与,认真调查研究,逐步摸清了“三无”船只相关情况并制定整治工作方案。在对景区进行整治,规范旅游秩序,打击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同时,海南红树林旅游公司也积极借鉴兄弟省、市景区建设的成功经验,研究制定了村民转产就业方案,配合美兰区政府做好村民转产就业工作。
在加大整治力度,坚决取缔“三无”船只的同时,海口市相关部门利用“双创”浩大声势和动力,积极搞好东寨港红树林区域的环境整治,保护好东寨港红树林这个“海口之肾”,真正打造成为体现海口生态、民生、旅游特色的综合性的亮丽名片,维护海口良好的旅游形象。游客们也文明地旅游,自觉拒绝乘坐“三无”船只,保障了自身安全,也为“双创”工作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蓝天、大海,美丽的海口
在“双创”开始还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之内,海口市政府就成立了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市政府办公厅、各区政府、海口高新区、海口综保区、桂林洋开发区、市委宣传部、市效能办、市各有关部门负责人为市环委会成员。
市环委会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国家和省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方针、政策,统筹、协调、推动全市的环境保护工作,研究解决区域性、全局性的环境问题,形成各职能部门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将环保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综合组织、协调、监督、检查海口市环境保护工作和环境保护综合整治专项行动,指导各级政府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研究、审议海口市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政策、规定和措施,并组织实施和监督;监督检查各部门、各级政府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履行环境保护职责。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治理水体环境
海口是一座江、湖、河、海、溪“五水”并存的城市,这也是海口的骄傲。近年来,海口以水为脉,大力沟通城市水网,深入治理河流水系,让河水更加清澈灵动,打造亲水生态城市。
但是,海口靠海而居,又地处热带,土壤渗透性差,年降雨量大,降雨强度大是海口地区气候的主要特征,近些年,极端气候增加,短历时暴雨强度较过去有增强的趋势,城市发展带来了硬化面积过大的发展趋势,水域面积被侵占,地下水位不断高,每当暴雨来临,海口很多地段就会一片汪洋,导致近年来海口水环境质量不断下降,给生态保护带来了巨大压力。
2015年8月,海口市委全会审议通过《海口市“多规合一”改革实施方案》,明确通过海绵城市的创建、城市综合管廊的建设和地下空间的充分使用,最终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市域一体化空间布局。
根据《海口市环境保护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水环境治理与保护领域共实施4项重点任务,共16个工程类项目,投资30.82亿元。4项重点任务为,全面加强饮用水安全保障、完善雨污水处理系统建设、深化河道环境综合整治、推进近岸海域保护。16个工程类项目包括长流污水处理厂及配套污水管网收集工程(二期)、中心城区及府城区污水截流工程、秀英沟整治工程等。
海口市区清新的空气
为满足城市水环境修复、防洪安全和水景观舒适的要求,逐步达到“水清、岸绿、景美、游畅”的目标,海口结合防洪和景观要求,重点实施秀英沟整治工程,河道治理长度4.55公里。开展河口溪、龙珠湾和金牛湖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完成金牛湖金垦路一侧排污截流工程,降低污水直排对湖库水质的负面影响。制定东西湖、红城湖等市区湖泊的清淤方案,完成清淤工程。根据各水体具体情况,海口还不断总结经验,优化运行方案,逐步提高水质。目前正进行水环境治理工程二期前期工作,形成初步方案后征求市民意见,经充分论证后组织实施。
海口不仅在市区营造更多的亲水空间,还在小城镇建设中注重水环境建设。根据海南省的小城镇建设规划,海口属滨海圈层。海口的小城镇(村)要求根据“水、林”自然环境与风貌特征的基本特质,最大限度地营造亲水和亲绿空间,保持“蓝绿相融、水林相映、水镇(村)林浑然一体”的风貌特色。
海口市委、市政府着力推进的海口棚户区改造和城市“双创”工作给海口旧城改造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海口的两个棚改项目玉沙村和海甸溪北岸棚户区改造后城市面貌明显改观,居民生活环境品质得到提升。
以“双创”为契机,海口棚改工作结合城市水系及沿岸周边地区岸线的利用,打造了“滨水绿地+人行道(亲水)+非机动车”的慢行系统,给居民提供休闲的空间;在营造特色上依据海口水系现状和棚户区的分布,在南渡江、美舍河、大同沟等地段注入旅游休闲功能,创建“夜游海口”的新型旅游线路,促进整个海口旧城改造过程当中的产业链的增加;在实施推进上为居民提供“安全、方便、舒适”的人居环境,局部改善海口非机动车“通道较少”的现状。在城市文化传承上,海口市逐步形成有特色的文化街区,在旧城改造中,将恢复重建历史古迹、历史遗迹与现有的城市改造结合,激活唤醒城市活力。
2015年以来,海口市水环境整治工作就已经逐步推开,部分具备条件的项目也已经动工。治理城市污水是一个久远而永不结束的能耗大效率低度的浩大工程。城市污水排放的管网、将污水提升的泵站、污水处理厂的设备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来运营、维护和维修。
为此,海口选定了5条污染较严重的水系作为截污导流的重点项目:一是实施新外滩路及新港路污水并网工程。分别铺设新外滩路、新港路污水管道,将沿线各个污水出口改接入新建污水管道内,对现状合流管出口进行截流并网等。二是实施东西湖及大同沟污水管道分流工程。大同沟北管径直径1000毫米污水管道及东西湖北侧广场路雨污合流管(2800毫米×800毫米)常年处于满流状态,排污压力大,部分污水溢出大同沟,污染地表水体。为解决这一问题,计划在广场路、大同路、龙华路新建管径1000毫米污水管道1598米,分流污水。三是实施美舍河沿线现状排污口截流工程。主要对美舍河沿线的现状污水排放口进行截污,避免污水直排美舍河而造成水体污染。四是实施板桥溪污水应急截流工程。设置污水截流井并敷设污水管道,对板桥溪板桥横路上游段污水、白沙坊六里片区污水进行截流,收集板桥路海鲜市场及板桥路北段东侧区域污水,以解决板桥溪水体污染。五是实施电力村30米明沟截污工程(一期)。主要对丘海一横路、秀华路、滨涯新村花园、水头村进行截污,敷设污水管道1703米,截流井17座,改建雨水方沟992米等。
在主城区水体净化方面,海口市主推了两条河流进行重点治理。这项工作主要包括美舍河清淤示范和白沙河水体净化试点两项工程。美舍河清淤示范工程拟对海府一横路至东风桥下游300米处河段(长约2.0千米)进行清淤试点,清理淤泥量约为4.7万立方米。
白沙河水体净化试点计划先在白沙河利用不同技术开展水体净化试点工作,以消除白沙河水体黑臭现象;试点工作完成后再次组织评估,确定该技术可行将逐步推广。目前已完成有关招标工作,准备进场实施。
在净水方法试点方面,推出了两项技术,而水体净化的关键在于技术选择。近些年,随着人们对景观效果要求的提高,封闭水体污染的问题得到了更多的重视,也出现了多种治理工艺。
本次试点工作,拟选择在水草净化技术和直接净化技术(生物接触氧化)的推广应用方面具有良好业绩和专利技术的上海水生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和北京佳业佳境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参与试验。上海水生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的技术路线是在实验段构建生物基网、种植耐盐挺水植物拦截带和耐盐沉水植物群,利用水生植物吸附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净化水质。北京佳业佳境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路线是把河道、湖泊当作天然的接触氧化处理池,将生物填料等直接置于河湖中,采用其专利设备——超大流量曝气造流机,驱动庞大的河湖水体进一步流动、循环并高效曝气,在水体中培养庞大的微生物种群,利用微生物净化水中的污染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