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一座爱的金桥

一座爱的金桥

时间:2023-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贾春文 郝 岩一个大学副教授,在长达半年的工作之余,骑车数百里,为一个素不相识的孩子和家庭倾注了一份无私的爱,他用自己的行动构筑了人与人之间的爱的金桥。最终一个灾难性的事实发生了:儿子患了精神分裂症!(本文载于《东北师大校报》686期,获得1989年度长春市教育好新闻通讯类三等奖。

贾春文 郝 岩

一个大学副教授,在长达半年的工作之余,骑车数百里,为一个素不相识的孩子和家庭倾注了一份无私的爱,他用自己的行动构筑了人与人之间的爱的金桥。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为了他人无私地,默默无闻地奉献着,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构筑了人与人之间的爱的金桥,使人感受到我们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本文将要给大家讲述的就是我校教育系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张嘉伟老师义务为一个患精神分裂症的中学生治病的感人事迹。

刘海宗,这位曾经在科研上敢于攀登不怕吃苦的省气象仪器研究所副研究员,在向我们讲述张老师为其孩子治病过程中所表现的崇高精神境界时,激动不已,多次哽咽难语,表示无论如何也表达不尽张嘉伟老师对他家的无私援助。

50多岁的刘海宗有一个心爱的儿子,今年20岁,中学时聪明好学,各科成绩都非常好,父母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然而,由于父母的工作都非常忙,没有时间过多的照料他,加之孩子性格孤僻,经常自己闷在家里看一些不很健康的书籍,渐渐地,这样一个纯真的孩子,消沉颓废了,思维也有些紊乱。最终一个灾难性的事实发生了:儿子患了精神分裂症!

天下哪个父母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孩子得了病,留给父母的是万分痛苦,何况儿子得的是这种病!

心灵受到重创的父母开始多方求医,不论是医院,还是气功,甚至巫医都拜访了;不论多少医药费,不论多少谢礼钱,只要能把儿子的病治好,他们都认了。

然而,一次次的尝试都失败了,儿子的病依旧没有好转。但父母没有绝望,他们听说师大有个心理咨询中心,于是抱着试一试的念头找到了咨询中心的张嘉伟老师。

张嘉伟老师为人朴实热情,乐于助人。当他听到刘海宗讲述的情况后,心情十分着急,但张老师知道单凭心理疗法有时又不能完全治好这种病。只有将医院治疗同心理治疗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医治好。于是张老师就通过找熟人、写信等方式,帮助联系医院,并亲自去医院看望孩子,深入到病人家庭了解情况,了解孩子得病的原因,准备充分的资料,等孩子情绪稳定后,进行行之有效的心理治疗。

去年暑假孩子出院后,张嘉伟老师每隔两三天就利用下班休息时间骑自行车去为孩子进行心理治疗。每去一次来回骑车的时间就得一个多小时,再加上治疗,每次都需要两三个小时的时间。有时下班他连饭都顾不得吃,就风尘仆仆直奔病人家,治疗后再回家吃饭。就这样,从去年暑假到今年春节前,张嘉伟老师把自己大部分业余时间几乎全都倾注在这个孩子身上。

他通过各种心理疗法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翻阅病例,查找资料。经过一段时间,孩子的病例有了明显的缓解。孩子的家长非常感激,想给张老师一点报酬,可多次给钱,买礼物送给张老师,都被他婉言谢绝了。

张老师对病人家长说:“咱们都是知识分子,生活都不富裕,你们为孩子治病又花了一大笔钱,家里已经很困难了,我是决不会收你的钱和物的,你们的心意我领了。再说给孩子治病也是我应尽的责任,作为一名心理教育工作者,我怎能不尽一份力呢?”

孩子的家长刘海宗激动地对我们说:“暑去寒来,这么长时间张老师辛勤奔波于自由大路和前进大街之间真是不容易啊!而且每次他总是遵守时间,有一次,时间过了十几分钟,张老师还没来,我们以为他有什么事可能不来。可不一会儿,张老师推门进来,望着他鬓发斑白的头上冒着的热气和身上摔倒后留下的痕迹,我们什么都明白了。”刘海宗有些哽咽地说:“我们非亲非故,素不相识,他又不肯拿一点报酬,让我们怎能过意得去呢?张老师细心地为我的孩子治病,孩子的心被他炽热的心融化了,对他很崇拜。我们要给张老师一点报酬,孩子说:‘你们别老想给张老师买东西,张老师是好人,他不会收的。’这是多么感人啊!有时看到张老师大老远来了,洗几个苹果给他,他都不吃,喝几口白开水就给孩子治疗。张老师越是这样我越觉得心理不平衡,他对我们的帮助,我们真不知道怎样感谢才是。”

当我们采访张嘉伟老师的时候,他说:“这是我应该做的。”张老师诚恳地希望我们不要宣传他,他说:“在师大类似这样的事是很多很多的,我只是尽了我应尽的义务。”

一个大学副教授,在工作之余,为着一个素不相识的孩子和家庭无私地倾注着自己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在长达半年多的治疗过程中,不收一分医疗费,不拿一件谢礼,他把自己的所作所为看作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应尽的义务。据我们了解,张老师近几年为很多青年学生进行心理治疗,和他们交朋友,解除了各种心理疾病,使他们重新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这样的所做所为怎能不为人称道,为人敬佩!在他的身上,体现了凝结在人民教师群体中的那份闪光的师魂。

(本文载于《东北师大校报》686期,获得1989年度长春市教育好新闻通讯类三等奖。学生作者郝岩为环境科学系1987级本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