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雷雨 商芳芳
每个星期六早晨7点40分,总会有几个同学准时从夏华楼大厅愉快地出发。他们的目的地只有一个——二道区玉潭镇勤俭小学。在那里,他们给小学生们辅导英语、作文,和他们一起聊天、做游戏。用自己的爱心给孩子们带去知识和欢乐,与他们一起度过一个愉快的周末。他们就是我校的一支由学生自发组成的志愿者组织——“扶蕾”小组的成员。当得知“扶蕾”小组自成立以来,几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地每个周末都到勤俭小学帮学助教时,强烈的好奇心驱使我们想把“扶蕾”小组的一切探个究竟。于是,11月1日,在这个阳光灿烂的周末,我们与“扶蕾”小组的志愿者们一起经历和感受了这次爱心之旅。
带着责任起程
在前往勤俭小学的路上,我们几次想找机会向“扶蕾”小组的志愿者了解一些具体情况,然而始终没有找到。尽管出发前,志愿者们已经做了大量认真细致的准备,到勤俭小学之后的活动早已胸有成竹。但一路上,他们却还在为如何上好课而认真探讨。“扶蕾”小组负责人尹巍巍强调大家一定要用多点儿的时间让孩子们复习。她说:“可不能让那些孩子学到了新的知识又把以前的忘了。”车上一片热烈的讨论声,大家仔细地研究着这次授课的具体细节。“上次给大班的学生讲了一些动物和水果的单词,这次咱们还可以讲有关星期的单词和句子。”“给小班的讲有关数字的单词吧,教给他们的内容难度可不能太高,要不然不容易接受,大家认为怎么样?”……尽管授课内容都是一些简单的基础知识,然而参加讨论的同学却是那样的专注、认真,似乎面对的是一个重要的学术命题,不容有半点的差错和马虎。不忍心打扰他们,我们把视线转向了窗外,透过车窗向外望去:都市随处可见的高大建筑群和宽阔繁华的马路早已不见了踪影,映入眼帘的是大片广阔的农田和远远近近散落的农舍。车在崎岖不平的路上颠簸起来……这里,已经是典型的农村了。
“到了,快看!”一位志愿者指着前方兴奋地说。顺着他指的方向,我们看到了这所坐落在公路旁的小学校。套着红色砖墙的校园里除了两排瓦房外就再没有别的建筑物了。车刚到校门口,早已等在那里的孩子们就围了上来。
尹巍巍几乎每个周末都过来,孩子们早已和她熟悉了,围着她唧唧喳喳地问个不停:“老师,怎么才过来啊?”“老师这次给我们讲什么啊?”“老师,……”尹巍巍拉着孩子的手一边笑着回答,一边招呼大家向校园里走去。这时,勤俭小学的李文豪校长迎了出来,笑着说:“尹巍巍啊,这么早就过来了!”他热情地和大家打着招呼,就像是老朋友。当李校长领着大家走进办公室的时候,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李校长让围在“老师”周围的孩子们先去玩,等会儿再上课,可是孩子们说什么都不肯松开“老师”的手,还不停地问这问那。李校长笑着说:“看看,你们这些大学生都把他们惯坏了。”说罢,大家一起笑了起来。
因为志愿所以快乐
短暂的休息之后,开始上课了。上午“老师”给孩子们讲英语。由于参加周末英语学习班的孩子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有,所以就分成了大小两个班。一至三年级的孩子上小班,四至六年级的孩子上大班。之所以这样分,尹巍巍告诉我们,不同年级的孩子接受能力不同,这样划分算是“因材施教”吧。给小班的学生讲的是一些最简单的单词,大班的难度要增加一点儿,有时也给他们讲句子。这样,就能保证每个人都能学到有用的知识。
小班的教室里,“老师”把两三张课桌拼在一起,孩子们就围在课桌周围听课,这不禁让我们想到了“人性化”这个词。小班的孩子们跟着老师整齐地读着“one,two,three……”一遍又一遍。讲课的女同学很认真地教,孩子们很认真地学。那清澈的眼神、专注的表情和乖巧的坐姿,深深地感染了我们,一时间竟有一种想参与进去的冲动。反复教了几遍之后,“老师”说:“哪个小朋友愿意上来领大家一块读呢?”教室里顿时静了下来,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举起了手。虽然没有人说话,但那急切的眼神分明在告诉“老师”:“老师,叫我吧!”最后,一个小女孩被叫到了。当她走到黑板前时,我们才发现,这个小女孩几乎还没有黑板的下沿儿高!可她一点儿也不害羞,俨然一位小老师,拿着一根比自己还高的木尺比划着领读!
在大班,又是另一番景象。“老师,上次教的‘猫’怎么读来着?”“老师,‘橘子’中间的那个是e还是a啊?”一个同学叫道:“老师,那‘耗子’咋说啊?”“哈哈哈……”“老师”和孩子们笑成了一片。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到了吃午饭的时间。让我们惊讶的是,“扶蕾”小组的志愿者吃的竟是自己在勤俭小学简陋的灶台上煮的方便面!尹巍巍告诉我们,为了不麻烦学校的老师,他们每次过来,都是自己做饭吃。“有时,这里的老师中午不回家,也和我们一起吃。大家围坐在一块吃饭时,特别有感觉——这是在大学的食堂里感受不到的。”尹巍巍笑着说。
下午1点整,第二节课开始了。这时,我们找到了正在办公室忙碌的李校长。问起关于“扶蕾”小组的情况。李校长感慨地说:“真是一群好孩子啊,不愧是师大的学生!”李校长告诉我们:勤俭小学是一所与共和国同龄的学校。但是由于地处偏僻农村,一直没有得到更好的发展。学校想给孩子们开设第二课堂,教他们学点英语。可是由于没有专业老师,这个愿望始终没能实现。就在学校为此事发愁的时候,“扶蕾”小组的志愿者主动要求承担这项工作。从一开始到现在,志愿者一批又一批,来了又走,但帮学助教活动却从未间断过,这使得学生的学习系统化,条理化,对小学生的英语启蒙是很有好处的。“‘扶蕾’小组的志愿者们把这项工作做得十分出色!我衷心地感谢这些学生,也更希望帮学助教活动能够开展得越来越好!”李校长的话很真诚。
下午2点半,该下课了,可迟迟不见孩子们从教室里出来。走进教室,我们看到这里十分热闹。“老师”被孩子们团团围住,不知在干什么。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是这帮孩子在向“老师”索要“签名”!一个刚拿到“老师”名字和电话号码的孩子兴奋地喊起来:“我知道老师叫什么了,我知道了……”签完名,孩子们又拉着“老师”到操场上做游戏。虽然只是一些我们小时候常玩的游戏,现在看起来比较幼稚,但所有的人都非常投入。孩子们和“老师”的欢笑让小小的校园一下子热闹起来。我们终于忍不住,加入到了游戏之中……
3点半,“老师”该走了,可是孩子们却丝毫没有“放行”的意思。仍然围在他们周围问这问那:“老师,你下次还来不来啊?”“老师,下次给我们讲什么啊?”……虽然认识才一天,孩子们却已经和“老师”熟悉了。李校长说,每次来的新同学,在讲完课以后都和孩子们打成一片了。这或许是因为彼此年龄相差不大,或许是因为是孩子对大学生的喜爱和向往。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来这里的志愿者都有一颗爱心。虽然孩子们不能理性地辨别,可是他们能感觉得出来。返回的车走出了老远,那些孩子仍然站在校门口向我们挥手。分别的时刻,多少让人有些伤感。不过,下一周的周六,又将有几位“老师”来这里,继续着这项工作……
这样诠释志愿者
回来的路上,一位参加助教的同学很感慨:“现在虽然感到很累,但我觉得这个周末过得最有意义。与这些小孩子在一起,看着他们纯洁的眼神,我感到很放松。和他们聊天,做游戏,不知不觉中卸下了所有的负担,就像回到了从前。”另一位同学寻思良久,说道:“我收获了很多,但不是物质上的。”此时,我们能领会他的意思。他的话也让我们想到了尹巍巍讲过的一件事:一次小组联系了一位英语不错的同学,问他周六有没有时间去讲课。当这位同学得知参加活动得不到证书或证明时,就婉言拒绝了。尹巍巍告诉我们,其实即使这位同学答应去,小组也不会请他了。“扶蕾”小组对志愿者的专业要求并不是很高,关键是要有一颗真正奉献于社会的爱心。
一天的助教活动在车轮的飞驰中结束了,一天的经历和感受让我们明白了为什么“扶蕾”小组的帮学助教活动从来没有间断过。
在这个现实的时代,不求任何回报地为社会做点事,对某些人来说很难。生活中,很多组织和个人为了达到某项要求或“政绩”而开展活动,大张旗鼓地宣传,搞得风风火火,却无视参与者的意愿与感受和活动的实际意义,使得参与者的辛苦流于形式。也许你不会想到,“扶蕾”小组从成立至今,从没有刻意地向外宣传,为自己打上漂亮的包装。他们所做的和正在做的只是实实在在地为小学生们讲好每一节课,为这个社会认认真真地贡献一份光和热。尹巍巍的话说出了所有“扶蕾”小组志愿者的心声:“作为大学生,我们有义务去做这些事。毕竟我们有能力,而且那些孩子们也需要我们这么去做。虽然我们不能教给他们更多的知识,我们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一些问题,但是只要我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了,这段经历就将成为我们最大的财富!”
从他们的身上,我们更深刻地领悟了“志愿者”的内涵,这是一个纯净无瑕的称号。我们看到,“扶蕾”小组的志愿者正在用自己的行动小心地维护着这方净土。尽管以后的路还很远很长,但孩子们充满渴望的眼神,会使小组的成员在志愿者的路上无悔地走下去。
如何开展真正有意义的活动,如何使参加活动的双方都受益,如何在活动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是“扶蕾”带给我们的思考和感动。
相关链接:
“扶蕾”小组正式成立于2001年。是一支由我校学生自发成立的志愿者组织。成立初期,主要是利用周末的时间与长春市周边的几个小学开展帮学助教活动。“扶蕾”小组长期固定的帮扶对象主要是长春市二道区玉潭镇勤俭小学。在勤俭小学,共开设英语大班、小班和作文班三个辅导班,约有六十名学生参加辅导班的学习。
2002年4月24日,“扶蕾”小组与长春市慈善总会、净月开发区社会发展局和我校政法学院共同在爱心助学联谊书上签字。从此,小组的活动走上了正轨。目前共有成员300余人,主要分布在政法学院、广播电视学院和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等院系。
随着“扶蕾”小组规模的不断扩大,其服务范围也在不断扩展。在校团委和校红烛志愿者协会的支持下,“扶蕾”小组把到敬老院献爱心也纳入了小组的常规活动。今年10月初,“扶蕾”小组同校红烛志愿者协会共同发起并主办了“捐衣送暖”爱心活动。共筹得衣物1200余件,分批发放给学校周围的敬老院和特困农户,在社会上和校园里赢得了广泛好评。同时,“扶蕾”小组同我市各大高校志愿者组织共同参加了长春市慈善总会的“双日捐”活动,小组的志愿者走上街头,分发传单,为社会福利献出自己的力量。另外,小组还与净月开发区逯瓦房社区等多个社区开展长期固定的普法联谊活动,受到了社区居民的赞扬和肯定。
长期以来,“扶蕾”小组在开展各种志愿活动的同时,也注重对成员各项技能的培养:法律专业知识的学习,教师技能的锻炼,演讲口才的提高……使成员作为一名志愿者在实现其自身价值的同时,综合能力也不断得到提高。
(本文载于《东北师大校报》998期,获得2003年度吉林省高校记协好新闻通讯类二等奖。作者赵雷雨、商芳芳分别为政法学院2002级本科生、软件学院2002级本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