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立云 李 旸 王 萱
在每个周日,学校综合教学楼都会传来一阵阵朗朗的读书声,让人意外的是讲台上站着的不是大学教授、讲师,而是普通的大学生,下面听讲的则是一群初中生模样的孩子。这不是大学生的模拟课堂教学,也不是社会上有偿的补习班,而是我校免费师范生创办的“厚普公益补习学校”正在上课。
“东北师大的哥哥姐姐们为我们免费补习”
厚普公益学校是由我校化学学院的免费师范生发起创办的。学校的宗旨在于号召、动员和组织在校免费师范生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及教师技能,为长春市贫困家庭的学生提供义务课外辅导。厚普公益学校致力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倡导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搭建起免费师范生和中小学生互动的实践平台。
“创办公益学校的最初想法产生于2007年。当时,校团委号召各学院团委要构建起具有专业特点和学科特色的‘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做好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和延伸,培养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我们开始只想针对化学学院学生成立课外实践小组,为初高中学生进行化学学科的辅导。”化学学院团委李鹏老师介绍说。后来,李老师的想法发生了改变,因为他从学院许多免费师范生的经历和体会中得到了新的启发。厚普公益学校发起人、化学学院2007级本科生解宏伟的家庭状况并不是很好,他的经历很有代表性,“我以前做家教接触到许多希望通过补习提高功课,但家庭经济十分困难的中学生。我就想能不能组织一个机构,发挥我们所长为那些贫困家庭的孩子献上自己的一份爱心。”师生想法对撞的结果就是成立一个学校,而且是服务于贫困家庭学生的公益学校。提到“厚普”这个名字,厚普公益学校副校长、化学学院2007级本科生陈莹说:“这是英文单词‘HOPE’(希望)的音译,寓意用自己的爱心和希望认真地将学校办下去,让更多的孩子受益。这也正是学校校训寓意所在——厚德载物,普泽爱心。”
“我们班上有很多同学参加了课外的补习班或家教班,我也想参加,可爸爸妈妈都是下岗工人,家里条件不是很好,所以我不敢跟爸爸妈妈提这个要求。直到有一天老师告诉我东北师大的哥哥姐姐可以免费为我补习功课,我高兴极了。”在长春市第三十中学读初二的高毓鸽说。她是厚普公益学校的首批学生。
在厚普,像高毓鸽这样学习努力但家庭不太富裕的学生还有很多,厚普公益学校圆了他们希望在课后学习的愿望。目前,学校已有百余名学生,他们按年级分成了不同的班级,每个周末来我校综合教学楼参加补习。
“用慈善的光和热,温暖和改变更多的人”
创办厚普公益学校的是9名化学学院的免费师范生。学校校长、化学学院2007级本科生刘盛楠是发起人之一。她与8名同学为筹办厚普,牺牲了自己的大部分课余时间。由于事务繁琐,他们经常开会讨论到晚上11点。化学学院学生的学业在全校是出名的多且重,因此刘盛楠他们常常要在开会之后再学习到深夜。“别人学习的时候我们在工作,别人休息的时候我们在学习。”但为了能为那些渴求知识、需要帮助的孩子们尽些“绵薄之力”,他们义无反顾地坚持下来了。
学校创办之初,场所、资金和师资是同学们面前的“三座大山”。场所在我校教务处的积极帮助下解决了。可是学校能提供的资源毕竟有限,同学们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找到了长春慈善会。慈善会的张洪珠秘书长热情地接待了他们,但提出了相关材料准备不充分的意见。经过认真讨论和准备后,9名同学捧着厚厚的一沓材料第二次来到慈善会,他们真诚的愿望和细致的规划最终打动了慈善会的领导。“慈善会很赞许和支持我们的活动,在活动组织策划、法律合同起草及资金上给予了我们一定的支持,并且鼓励我们将这种爱心传播下去,希望在厚普成长起来的学生用慈善的光和热,温暖和改变更多的人。”在长春市慈善会、我校团委和化学学院学生工作组的集体努力下,厚普公益学校终于顺利开学了。
师资是办学的质量保证。如今厚普师资十分雄厚。陈莹介绍说:“厚普的师资全部来自校内,2009年招聘教师时盛况空前,我们从500名报名者中通过笔试和面试选拔出80名各科教师。他们都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和一定的教学经历。许多同学经过模拟课堂、集体备课、班主任工作和助教工作的历练,各方面能力显著提高,逐渐成为厚普的中坚力量。”此外,学校还邀请大学教授和重点中学的老师做顾问,帮助学校教师提高授课水平。吉大附中的姚悦老师是数学组的顾问,她为了配合同学们的时间,不辞辛苦地每天晚上9点钟到学校指导同学们备课……在顾问老师们无私奉献精神的感染下,每名同学在教学工作中都更加努力。
“这是爱心的奉献,也是能力的培养”
“人类最温暖的力量是‘关爱’,最崇高的行为是‘奉献’,最宝贵的财富是‘知识’。而关注社会、开展慈善、传授知识、共创和谐,正是东北师大厚普公益学校办学的宗旨。”长春慈善会的负责人赵英兰女士在厚普公益学校的开幕式上对学校的公益行为给予充分肯定。
厚普公益学校数学组教师、数学与统计学院2007级免费师范生范玉梅这学期辞去了所有的家教工作,专心投入到学校的教学中。她说:“以前做家教虽然也能提高能力,但更多是为了物质上的利益。在厚普,虽然没有报酬,但却让我在教学中领悟到了奉献的真谛。细心认真地对每名学生负责,在教学中获得一种道德与职业上的磨炼,这比物质上的报酬更长久。这既是爱心的奉献,也是能力的培养。”在厚普,像范玉梅一样的教师还有很多,他们放弃娱乐时间或其他个性发展的机会,投身公益事业,为贫困的学生点燃一盏知识的心灯。
厚普公益学校目前共设有8个科目,每个科目都单独成立小组,小组中的老师常常要一起备课,互相试讲,有时大家太投入甚至忘记了吃饭,忘记了睡觉。“因为怕讲不好,刚开始时,我们都会在给学生们授课之前自己试讲3遍,再与其他同学一起讨论,进一步提高。”解宏伟说。除此之外,在学校的管理方面,为了使学校运行得更加井然有序,他们集体决策,设立了教务处、总务处和学生处等部门。这样,学校真正成为了实习训练的基地和社会实践的平台,为有志于投身教育事业的师范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自身优势打造出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实践平台,为培养优秀教师和未来教育家提供更多的机会,让我们的学生在享受最好的教育同时,参与到最崇高的‘生产实际’的过程中去,将人才培养方式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化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厚普公益学校名誉校长温尚斌谈到“厚普项目”对免费师范生成长的重要作用时这样说道。
谈到厚普公益学校的未来发展,厚普人信心满怀。陈莹说:“我们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师生,虽然我们终将要面对考研和就业的压力,也终究会有一天离开师大,我们的学生也要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但是这并不能阻挡我们前行。作为一个教师团队,我们会薪火相传,不断地吸收新鲜血液;作为一项公益事业,我们会传承厚普精神,并不断将其发扬光大。”
(本文载于《东北师大校报》1164期,获得2010年度中国高校校报好新闻通讯类三等奖、2010年度吉林省教育好新闻通讯类一等奖。作者李旸、王萱均为文学院2009级本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