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揭密校园生态密码

揭密校园生态密码

时间:2023-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闫 冬 甄 旭 郭 悦 赵加琪“一湖一岛一图画,一亭一桥一逍遥。”生命科学学院2012级本科生潘婉婷看着这张亲手设计的明信片,不禁回想起此前学院开展的“生态·东师”校园生物生态调查的点点滴滴。

闫 冬 甄 旭 郭 悦 赵加琪

“一湖一岛一图画,一亭一桥一逍遥。”这是一张印有水天相映、楼影相接的我校静湖风景的明信片。生命科学学院2012级本科生潘婉婷看着这张亲手设计的明信片,不禁回想起此前学院开展的“生态·东师”校园生物生态调查的点点滴滴。

用热情关注校园生态环境

我校素有“花园学校”的美誉,校园绿地面积广阔、动植物种类多样,但究竟有多少种木本植物、多少类动物?在今年5月之前,学校并没有全面系统的数据和资料。通过这次校园生物生态调查,这些问题有了答案。

潘婉婷入校不久,一次在肖洪兴老师带领同学们考察校园植物物种时,她就产生一个想法,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对学校多样性的生物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调查。2014年初,依托校团委组织的“校园生物生态环境立项调查”项目,潘婉婷与几名“志同道合”的同学组成了调查小组,开启了她们探寻东师生态的梦想之旅。

虽然潘婉婷和队友都参加过长白山等地野外考察,但独立对本部校区的生态环境进行全面调查,对她们来说仍充满挑战。未等动手,许多现实问题就摆在眼前,生物多样性的调查内容应从哪几个方面进行?科研设备如何解决?需要征集多少调研人员来完成项目?这些问题在课堂和书本上是没有现成答案的。

“敢想更要敢做。有了梦想,再难也要努力实现。”查阅资料、请教老师、实地考察,讨论、修改、再讨论、再修改……资料组成员、2012级本科生赵起超回忆到,仅仅是查阅资料,他们就翻阅了十几本相关书籍,下载几十篇参考文献,“别人下课了可以去运动,我们关在工作室里讨论方案;别人周末出去游玩,我们只能在校园里观察校园生态和环境。”依靠一点一滴积累,一步一步前进,调查小组终于在2014年5月完成了调查方案的准备工作。

方案确定后,潘婉婷等立即着手设计海报,招募志愿者。让她们没想到的是,几天之内,调查小组竟然收到了120余份的申请书。最终,调查小组确定参加调研的学生志愿者88人,指导老师10余人。

用激情揭密校园生态密码

根据方案,此次调查按动物、植物、水质、土壤四个大组来进行。

对动物组中的昆虫小组来说,此次调查成果最为丰富,共收集了530只昆虫标本。为了取样科学,昆虫小组成员根据本部校区不同类型的环境,选取了植被种类单一、生态结构简单的学林,植被种类和生态环境较复杂、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花坛等8处具有代表性的样地。

一天中昆虫的活跃时间集中在上午10时至下午3时,而夏季是昆虫活动最频繁的季节,所以昆虫小组成员将采集时间确定在7月和8月,这样既不耽误平时的学业,还可以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调查。长春的七八月,烈日炎炎,酷暑难耐。但对昆虫组的成员来说,蹲点取样暴晒一两个小时是“家常便饭”。“可以打遮阳伞”,面对大家的好心提议,昆虫小组的成员却很无奈,因为不能用,“有伞等遮蔽物,昆虫就不敢靠近了,很影响采集效果”。调查一个假期后,小组成员个个肤色黝黑,但看到自己捕获的昆虫,大家心里是满满的幸福。

与昆虫小组不同,鸟类组的调查不能抓捕,所以同学们采用的是样线法和鸟鸣声识别法,通过在既定的线路上看鸟的形态和听鸟鸣声来辨识鸟的种类。在天气晴好的6月至9月清晨,生命科学学院2012级本科生姚文博等人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按照既定的路线探明校园内分布鸟类的种类和数量。“对学生而言,鸟类鉴别有难度,所以指导老师王海涛几乎每天早晨都现场指导我们,有时见不到鸟的实体,只是听到几声鸟鸣,王老师就能指出这种鸟的种类、生活习性等特点,给我们非常大的帮助。”姚文博说。

对植物组而言,在植物类型很丰富的本部校区,物种鉴定是植物调查中的难点。很多木本植物的形态几乎差不多,“这就得从树干、叶脉、树叶形状等特征上来判断,有的叶片区别只在于叶片背面的毛。”植物组组长、2012级本科生刘晓枫介绍说。在调查时,《多种植物鉴定书籍及图册》等工具书,植物组成员几乎每天书不离手。

植物标本是形象展示植物形态特征的有力手段,在此次调查活动中,植物组采集了70个植物标本,但这不是最难的,标本制作过程才特别考验学生的耐力与毅力。“将植株放在吸水牛皮纸上,一层一层地垒起,每天更换牛皮纸。越到后期,随着植株水分的流失,植株变得越加薄脆,更换牛皮纸也越需谨慎。”细心的刘晓枫不止一次示范给小组其他人。

此外,水质组和土壤组经过三个月的时间,通过采样法对静湖水体质量进行了监测,分析了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并提出了林地土壤肥力的改进意见。

用真情扮靓东师校园

为期一年多的“生态·东师”校园生物生态调研活动,随着《“生态东师”东北师范大学本部校区校园生物生态综合调查》报告的“出炉”而完满结束。随后推出的《“东师百韵”》动植物图册、《爱在东师行》纪念版明信片则以图文样式展示了东师的百韵魅力。

“此次‘生态·东师’校园生物生态调查活动,是我校学子对本部校区生态环境的一次系统全面的调查,也是生科学生结合专业特色、发挥创造才能、履行学生职责、投身校园建设的最好诠释。”生命科学学院指导教师孙明洲如是说。

“活动让学生放下书本、离开了实验室,走向自然。”2012级本科生王璐璐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每个人不仅在实践中夯实了专业知识,还培养了团队协作意识。”

家住长春市的2013级本科生董旭为了参加此次活动,2014年暑假没有回家。整个调查实践活动让她进一步认识到,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责任意识。因为很多事情只有认真去做,才能有收获。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脚踏实地地认真走好每一步。

在调查中,每个小组都获得了详细的调查数据,这些数据见证了东师学子对校园的热爱。2012级的马文浩甚至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校园里存在个别踩踏草坪等不文明现象。“其实只要我们改变一下生活习惯,就能建设更加美丽的校园。”一次实践活动让学生收获的不仅是学业上的成长,还有个人素养的提升。

每当潘婉婷走过校园里的绿地小径,看着身边各种的花花草草,聆听鸟虫幸福地欢唱,耳畔好似又响起当初参加“生态·东师”活动的志愿誓词“用爱心去关注环境的变化,用热情去传播环保的理念,把绿色奉为梦想,把梦想视为行动。”

(本文载于《东北师大校报》1284期,获得2014年度中国高校校报好新闻通讯类三等奖。学生记者甄旭、郭悦为文学院2014级本科生,赵加琪为文学院2013级本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