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的新闻生涯从学生记者开始

我的新闻生涯从学生记者开始

时间:2023-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王百会王百会,生物系1994届毕业生。现任大连《新商报》周刊部主任。在《大连晚报》《京华时报》《新商报》从事记者工作多年。我是1990年进入东北师大生物系学习的。人生从我大一时,就将我扳到了新闻生涯的路口,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向当时的记者团团长、环科系大才子郝岩学习,向雪莲等一批老记者们学习。我也大学毕业21年了。

王百会

【工作简介】

王百会,生物系1994届毕业生。现任大连《新商报》周刊部主任。在《大连晚报》《京华时报》《新商报》从事记者工作多年。工作至今,先后发表各类新闻作品千余篇,荣获2012年度大连市“媒体文化宣传奖”优秀报道奖,第二十届辽宁新闻奖等殊荣。

【难忘记者团】

学生联系到我,说校报成立30周年了,要出书纪念,邀请我们这些老校报学生记者写点纪念文字。我电话里问她读大几,多大了?她说大一,读新闻专业,97年出生。天哪!一瞬间,光阴的流逝在一问一答间形神兼备。我真的老了。应该和她的父母一般大。这让我对校报30周年,有了更加形象的体会。

我是1990年进入东北师大生物系学习的。大一时,一次校报学生记者的考试通知让我动了心,于是乎误打误撞,成为学生记者。那时,什么也不懂,只是天天希望自己的名字能印到校报上。现在回想起来,这是一次多么美好而正确的选择啊。人生从我大一时,就将我扳到了新闻生涯的路口,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向当时的记者团团长、环科系大才子郝岩学习,向雪莲等一批老记者们学习。一有空闲,我就愿意往设在地理系对面老办公楼里的校报编辑室跑,后来这里改成了学生宿舍,校报编辑室迁到了新办公楼。在校报的时光,总是很短暂。那时,石晓峰等几位老师和学生记者们亲如一家。大家坐在一起,无所不谈。来自各个年级、系别的天南海北的年轻人,天天把这里当成了沙龙。于是,一股对新闻采编的热爱,就这样深深地扎进了我的心里。

四年时间里,我不知道听过多少场校报老师们的新闻培训讲座,后来也不知道为新记者们上过多少次这样的培训课。我手拿一本人大出版的《新闻采访学》一边自学,一边去敲校内名教授的家门,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让我这名菜鸟也渐渐成长为一名骨干记者,大三时还十分荣幸地成为学生记者团团长。

现在回顾当年四年的学生记者时光,依然感觉十分甜蜜。虽然少看了不少电影,一有时间就在爬格子写新闻稿、编校报,但一群志同道合的兄弟姐妹们在一起,四年就感觉太短暂了。大学阶段,专业知识无疑是最重要的,但是,专业以外你所用心学到的一切知识和能力,都是宝贵的财富。我毕业时,并没有完全依靠我的生物学专业,而恰恰是四年校报记者期间发表的近十万字剪报打动了辽宁税专招聘老师的心。

在辽宁税专工作一年后,一次大连晚报的公开招聘,又让我顺利走进了职业新闻生涯,如今20年矣。我清楚地知道,这一切都是从学生记者时代,就命中注定了的。校报,是我的起跑线。从《大连晚报》到《京华时报》,再到现在的《新商报》,我始终在报社工作,我见证了晚报、都市报的繁荣,也见证着现在传统媒体的低谷。但我始终相信,无论形式如何改变,新闻永远不会消亡。所以,我想对现在校报的学生记者弟弟妹妹说,练好真本领,不愁没饭吃。

校报30年了。我也大学毕业21年了。我十分怀念学生记者时代的理想与激情还有快乐并存的岁月,这个平台,盛满友谊,更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新闻训练营。只可惜,很多老师和战友们,多年不见了,也不知道大家过得好不好。真想再回到从前,坐在破旧的编辑室里,听诸位天南海北地神聊。这是个神奇的窗口,我看到了一片新天地,于是投身其中,一直到今天。

感恩!校报!

【寄语】

校报是个大舞台,点点滴滴通未来。学生记者多努力,勤学苦练好成才。值校报三十华诞,祝校报越办越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