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家山堰塞湖位于湔江上游,距北川老县城约3.2公里处,是汶川地震四川灾区面积最大、危险最大的堰塞湖。唐家山堰塞湖最大可蓄水量3.2亿立方米。坝体顺河长约803米,横河最大宽约611米,高82.65米至124.4米,上下游水头落差近60米,大坝方量约2037万立方米,顶部面积约30万平方米,由石头和山坡风化土组成。
据测,截至2008年5月22日,堰塞坝前水位为717.48米,比21日上涨2.6米,时有水量为7000万立方米,蓄水量为1亿立方米。5月26日,堰塞坝前水位达725.2米,蓄水量超过1.36亿立方米,水位每天以一米多的速度上涨。截至6月5日8时,禹里水位站水位738.85米,较4日8时水位上涨0.94米,相应蓄水量为2.159亿立方米。唐家山堰塞湖是汶川特大地震中产生的所有堰塞湖中最大、最复杂、最危险的一个,库容高达3.2亿立方米,时刻威胁着下游百万群众的安全。
一、排险
(一)中央领导的指示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多次强调,要调动一切力量解决好唐家山堰塞湖水库问题,保证下游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胡锦涛专门作出批示,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认真组织,精心安排,加强巡视,做好应急预案,确保紧急情况下不出大问题。
5月22日晚,国务院总理、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总指挥温家宝乘直升机实地查看了唐家山堰塞湖险情。当晚,温家宝总理在前往绵阳的火车上召集水利部门、当地政府、军队有关部门负责人召开紧急会议,提出处置唐家山堰塞湖问题的原则。6月5日、6月6日,温家宝总理连续两次亲临唐家山堰塞湖一线查看险情并部署排险工作,明确提出唐家山堰塞湖应急处置工作要采取主动处理、及早处理、除险与避险相结合的指导方针和“安全、科学、快速”的处置原则。
5月27日,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副总指挥回良玉飞抵唐家山堰塞湖坝顶现场,专门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唐家山堰塞湖应急处置工作。
(二)制定排险方案
5月21日,水利部组织专家乘直升飞机飞临唐家山堰塞湖坝顶。由于坝顶环境险恶,直升机无法降落,只能离地2米多悬停。专家们从2米多高处跳下去,对整个坝体的结构、尺寸、表象进行尽可能详细的勘察。当晚,水利部、长江设计院、成都勘测设计院的专家们在绵阳紧急汇集,连夜商讨、研究和判断。专家组经过两天会商,最终确定泄流槽开挖方案,实施科学的工程除险措施,把险情、灾情降到最低。
5月22日,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水利组组长、水利部抗震救灾指挥部总指挥陈雷飞抵绵阳,坐镇指挥。5月27日至6月10日,陈雷一次又一次飞抵唐家山堰塞湖排险现场,指挥应急排险工作,多次强调一定要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坚决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安全、科学、快速”的指示精神,强化和落实排险避险工作各项责任制,全力以赴做好排险、人员避险转移和预警预报工作,确保下游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水利部副部长、水利部抗震救灾指挥部前方领导小组组长矫勇,水利部抗震救灾指挥部前方领导小组副组长、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蔡其华多次实地踏勘,研究制定排险避险方案,多次飞抵排险现场,与现场抢险指挥部研究、商讨对策。水利部抗震救灾指挥部前方领导小组副组长、水利部总工程师刘宁两次共12天10夜奋战在唐家山堰塞湖坝顶。水利部副部长鄂竟平坐镇后方指挥,中纪委驻水利部纪检组组长张印忠,水利部副部长周英、胡四一多次召开紧急会议,并奔赴一线查看灾情,指导工作。5月25日凌晨,唐家山堰塞湖应急排险工作设计施工方案完成,并得到国务院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的批准。水利部专家根据唐家山堰塞湖可能的溃坝方式和溃坝后的影响,按照三分之一溃坝、二分之一溃坝和全部溃坝产生的洪水过程,演算出洪水影响范围,并协助绵阳市政府制定出高、中、低三个级别的下游群众转移方案。
唐家山堰塞湖坝体结构复杂,气象、渗流等情势难以确定,为确保决策安全、高效,在施工过程中,专家们反复勘察,查找新问题,分析新形势,并据此认真研究,精确演算,不断修订、完善既定方案。要排除险情,必须在唐家山堰塞体上开挖一条泄洪槽。首先是渠线的选择。水利专家尽量让渠线向相对松软的右部弯曲,利用水流自身的力量,实现“保左刷右、溯源冲刷”。其次是要不要保留出口岩石段。经过认真推演,专家组坚持保留出口岩石段,实现既不突溃,又能尽快下泄湖水的目标,减少突溃风险。第三,在达到高方案(唐家山堰塞湖泄洪槽共设计高、中、低三种方案)后,要不要再继续深挖。在充分论证后,专家组决定在高方案基础上进口再降2米,出口再降1米,尽可能加快过流进程。
(三)陆空运输排险设备
唐家山堰塞湖险情出现后,一支支军地抢险队伍陆续到达。5月22日,4名武警水电部队专家组成先遣组搭乘直升机抵达唐家山堰塞湖坝顶,首次对唐家山堰塞湖的水文情况进行监测。随后又有21名官兵进入坝顶。5月23日,总参陆航局在绵阳开设指挥所,迅速从4个陆航团抽调46架直升机开通“空中运输通道”。从绵阳至唐家山空中距离只有60多公里,但因空域陌生、气象复杂,山上高压电网密布,直升机要贴着山谷超低空飞行,转弯半径小,极其危险。5月24日上午,7位武警水电部队师以上指挥人员组成施工指挥组乘直升机抵达堰塞湖坝顶。5月25日,指挥部紧急请求俄罗斯调一架米—26直升机支援。同时,水利部调集工程、爆破、机械等方面专家20余人,组成排险工作组赶赴堰塞湖。武警水电部队紧急调集1000多名官兵,从全国各地昼夜兼程开赴唐家山。中午,唐家山堰塞湖前方指挥部召开紧急会议,决定采取“空运和徒步并进,以徒步为主;机械与爆破同用,以爆破为主”的备用方案。下午,由武警水电部队11名官兵组成的突击队,冒死探险,经过7个多小时的艰难跋涉,打通一条从县城通往唐家山的道路。成都某集团军1000余名官兵和几百名武警水电官兵翻山越岭,连夜背运7吨炸药和数百支雷管到达唐家山堰塞湖坝顶。
5月26日,米—26直升机吊运10余台大型设备进入施工现场,其他施工设备和移动通讯设备也陆续吊运现场。
(四)排险
随着大型设备运至工地,武警水电部队官兵开足马力,在唐家山堰塞湖不到1平方公里的坝体上,开始紧急挖泄洪槽。坝顶第二、三、四控制段相继开工,数百名官兵清理废墟,砍伐倒下的树木,清除巨石,为重型机械扫清障碍,为开挖泄洪槽提供作业面。操作手驾挖掘机负责开挖泄洪槽。部分战士负责石料储备。5月27日创造日开挖土石方2万立方米的纪录。
5月28日,武警水电部队进一步完善施工方案,加快施工进度,赶抢工期。近1000名官兵按照专家会议确定的“疏通引流,顺沟挖槽,深挖控高,护坡镇脚”方针紧急施工。当晚,唐家山下起大雨,崩塌的山体上不时出现大面积滑坡。
6月1日凌晨,一条长700米、宽50米、深8米的泄流槽纵卧在唐家山堰塞湖堰坝上。经过1000余名武警官兵、空军气象分队、水利专家等6昼夜奋战,应急疏通工程第一阶段任务完成。比原计划的时间缩短一半。期间,黑鹰、米—17直升机飞行120余架次,米—26直升机飞行57架次。第二阶段,200余人两班倒连续工作,挖掘土石方3万立方米。两阶段共开挖土石方6万立方米左右。为确保安全,6月1日18时,武警水电部队、水利部专家全部撤离坝顶。
6月6日,按照温家宝总理“安全、科学、快速”的要求,水利部组织专家制定并实施消阻、扩容两套工程排险方案,水利部副部长矫勇、水利部总工程师刘宁等及100余名武警官兵冒着生命危险再度进驻唐家山。
6月7日,唐家山堰塞湖泄流槽开始泄洪;6月9日,过水流量逐渐增大。6月10日,槽底不断下切;7时20分,导流槽流量377立方米/秒,坝前水位742.8米,堰塞湖入库量约110立方米/秒,堰塞湖水位呈现稳定下降趋势。11时许,泄流槽溃口受流水冲刷,宽100米,口深11米,成为一条宽阔的泄水道,水流量一度高达峰值6500立方米/秒,坝前水位下降到735.81米。17时左右,泄流槽高程介于720米至721米之间,水利部部长陈雷介绍,泄流槽的底槽高程稳定在720米,库容从2.5亿立方米降至1.2亿立方米,对下游威胁大为减小,溃坝危险涉及人口从130万人减少至不到5万人。济南军区某陆航团4架直升机将坝顶的抢险官兵运至擂鼓镇。最后撤离坝顶的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施工现场总指挥、解放军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葛振锋上将说,堰塞湖大坝已基本稳定。抢险指挥部专家称,泄流槽底达720米后,底槽为岩石结构,比较坚固,在这个水位水流比较缓慢,不易发生溃坝现象,标志着唐家山堰塞湖抢险取得阶段性胜利,堰塞湖险情基本解除。
唐家山堰塞湖抢险行动中,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实现零伤亡。
二、避险
唐家山堰塞湖水位不断上升,逐渐淹没上游北川县的漩坪乡和禹里乡。一旦溃坝,则对下游曲山镇、陈家坝乡、通口镇、香泉乡沿河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5月21日,北川县抗震救灾指挥部根据绵阳市指挥部的安排部署,按照应对唐家山堰塞湖全溃坝、二分之一溃坝、三分之一溃坝产生的洪水影响范围,配合水利专家反复研究、计算,分析各种风险带来的危害,制定出高、中、低三个级别的下游群众转移应急预案。
5月22日,县委县政府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军队领导为组长、县级主要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曲山、陈家坝、通口、香泉等下游乡镇7000余人的安全转移。
5月28日,领导小组部署出动解放军、武警、消防官兵、公安干警、民兵1500余人,在曲山镇、通口镇、香泉乡开展群众避险疏散演练。
6月2日,根据绵阳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关于鼓励唐家山堰塞湖三分之一溃坝避险疏散群众投亲靠友的暂行办法》文件精神,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印发相应通知,制定出具体的适用事件、对象及相关政策。
6月9日,为确保唐家山堰塞湖全溃坝疏散撤离避险预警、报警及命令及时准确传达到每一位需撤离的群众,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印发《关于唐家山堰塞湖全溃坝疏散撤离避险值班制度》的通知,做到制度明确,安排具体到位。
从6月7日泄洪至10日唐家山堰塞湖险情排除,全县无伤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