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岳双才 殷林泉 特约记者 常 静
曾经以高速度、高水平开发而闻名的二连油田,近几年显得有些沉寂,熟悉或不熟悉二连油田的人们都很关心:“二连油田近来怎么样了?”8月上旬,记者时隔几年再次来到这里采访,看到进入中后期开发的二连油田,经营理念和生产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显现出一派新的活力。
科学开发上水平
有这样一串闪光的数字:二连油田自1989年投入开发以来,已累计生产原油1270多万吨,其中1991年以后连续9年产油达百万吨以上,并荣获石油工业“七五”期间唯一的新区开发配套奖和国优工程奖。作为一个塞外油田,二连油田的开发建设为石油工业和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然而,由于地处内蒙古草原深处的二连油田地质构造十分复杂,油藏类型多,低压低渗透,其开发的复杂性和困难程度很大。进入“九五”以来,油田自然递减、综合递减与“八五”相比呈现明显的加大趋势,上升幅度分别达到了7.28%和6.98%,而近两年则分别达到20%和14%,油田稳产形势严峻。从储采比情况看,“八五”期间由于产量上升过快,储采比逐年下降,到1995年更是降到了历史的最低值8.1∶1,“九五”期间投入开发的20个区块,储量替换率仅为0.91,特别是“九五”后3年,累计投入新开发的可采储量175万吨,而累计产油却达到300多万吨,储量替换率仅为0.57。显而易见,在后备储量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为确保华北油田的稳产,二连油田是出了大力的。
经过连续10年的稳产高产之后,近年二连油田开发进入了一个非常时期,突出表现在储采严重失衡,含水上升过快,大部分油藏处于临界或下降状态。面对严峻挑战,二连石油人不仅仅是“甩开膀子干”,而是迈开科学开发的步伐迎战困难,在调整开发方式、优化生产流程、改进开发工艺等方面全面推进,从而为二连油田科学开发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二连分公司把提高老区单井产量和扩大滚动开发潜力作为科学开发油田的根本,调整工作思路,对每一个油藏、每一个区块、每一口油水井都搞好科学论证和精细研究,对症下药,努力改善和提高开发效果。分公司以精细油井、油藏管理为重点,在蒙古林油田、阿北油田、吉45断块的滚动扩边成效显著,使未动用区块得到有效利用,并为老区产能建设准备了后备战场。同时,深入分析主力油藏现状、主力断块注采平面,优化措施结构,细化措施部署,大大改善了开发效果。去年与上年相比,油田自然递减和含水上升幅度分别下降了2.4%和15%,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在油井管理上,分公司实行“一块一策、一井一法”,针对不同区块、不同井位,采取不同生产方式,深挖低效区块、单井的拿油潜力。针对油田低效小区块、低效井分布广的实际,采取不同的采捞方式,各有特色,各显高招,使低效区块、单井的开发效益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今年年初以来,二连分公司在油田开发上进一步深化精细研究、精细描述工作,在蒙古林油田采取调剖、调液、调水、稳油的“三调一稳”开发方针,在淖尔油田采取地面调改和注水提液,通过地面系统改造,科学提高注水量,促进了地下注采调整。此外,还运用硼中子测井技术寻找剩余油,应用弱凝胶驱替等新技术提高采收率,在科学开发上见到明显效果。
力求效益最大化
由于二连油田资源接替紧张,主力油藏进入高含水递减阶段,致使油田产量下滑,成本居高不下的矛盾突出。尤其是多年来为维持100万吨的年原油生产能力,油田一直处于上规模的扩张阶段,加之二连地区产能建设成本明显高于其他油田,导致现在的固定成本偏高,如今一个年产量不足100万吨的油田,其资产原值和净值分别达到48亿元和25亿元,相当于一个二三百万吨油田所拥有的资产规模,仅每年支付的折旧费用就是一笔庞大的开支。同时,二连油田是一个复杂的低渗透油田,自然条件差,全年冰冻期长达7个月之久,维持正常生产的吨油操作成本费用中的动力费、作业费、油气处理费所占比例大,使油田的生产经营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面临油田在经营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二连分公司上下树立一切围着效益转、力求效益最大化的经营理念,在油田的一切经济活动中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实施低成本战略,从上到下制定了以效益为核心的考核指标体系和配套考核办法,把效益作为衡量所属单位经营业绩的主要指标,并将考核结果与经营者和员工的自身利益挂钩。
同时,在精细管理上下功夫,亮家底,算细账,以效益论英雄,划小核算单位,真正变成本粗放管理为精细管理。分公司共划分了280个管理单元,成本精细管理跃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围绕实现效益最大化,二连分公司不断探索具有二连特色的管理模式。输油三工区创造了“成本树管理法”,将全年9项、141万元预算成本按照成本发生的不同范围、不同去向,将其细分为“树干”“树枝”“树叶”等90多项成本发生点,分解到每一位员工身上,使每名员工都有明确的降成本增效益的目标、责任和方向,做到了每日一考核。哈南作业区以计配站为单元,将成本控制的5项内容逐一细化分解,进行严格考核后挂星评比。在此基础上,二连分公司全面推行“树状”成本管理模式和“星级挂牌”管理模式,进一步细化各项成本指标,并培植起“三棵树”,即“产量树”“成本树”和“投资树”,进而将产量和成本指标落实到每一名员工身上,各个生产环节都纳入了效益管理的轨道。
为控制成本,提高效益,二连分公司员工处处精打细算,做到了人人都有一本账,个个都打“小九九”,注意从一点一滴做起,对成本“斤斤计较”。如蒙古林联合站经过论证,由开放流程改为密闭流程后,5台加热炉减少到2台,仅此一项,一个月就节省自用油540吨,价值达40多万元,同时,每月节约电费达16万元。锡林工区稠油开采过去主要靠注气采油,成本很高。如今,测算经济账后,通过技术改造改为利用地热进行开采,效益大增。他们还对全分公司的14座联合站及接转站、91座计配站的所有岗位和设备情况彻底摸清底数,按效益原则该保留的保留,对效益较差的进行“关、停、并、转”,先后关停赛汉联合站和2座接转站,仅哈3站用工就由原来的40多人减为现在的12人,人工成本大大降低。今年前7个月,二连分公司操作成本比去年同期降低878万元。
奉献仍是主旋律
位于锡林郭勒大草原深处的二连油田,地处高寒地区,全年无霜期只有70天,一年中最好的时候只有夏季短短的两个多月。“五月雪,八月霜,九月一片白茫茫”,这是草原气候的真实写照。尽管二连油田开发建设已十几年,尽管自然环境恶劣,尽管人们的收入不高,但为了油田稳产,员工们多年如一日,以苦为乐,以井为家,奉献仍是主旋律,这里融会了二连石油人志在边陲献身石油的赤诚之心,生命在这里闪射出最灿烂的火花。
超常的艰苦与超常的奉献,是二连石油人的一大特色。今年这里先后遭受罕见的特大雪尘暴、沙尘暴,是对他们奉献精神的又一次生动的验证。今年年初,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雪尘暴袭击了二连油田,最大风速达到10级以上,能见度最低时为零,最低温度达到零下40多摄氏度,地面积雪最厚达2米,漫天飞雪搅得周天寒彻,一批油井被迫停产,有83名员工被大雪围困达50多小时。面对突如其来的灾情,二连分公司员工奋勇拼搏,为及时恢复生产,许多同志在车辆陷入大雪中无法行驶的情况下,冒着严寒,顶着狂风,徒步巡回在茫茫的雪野中。有的员工整整一天顾不上吃一口饭、喝一口水,许多人被冻得失去了知觉,手脚僵硬得不听使唤,但没有一人退缩,直到生产全部恢复正常。1月4日至11日,大阿北高压供电线路两次在夜间被刮断,停电后油水井随时都有被冻坏报废的危险,值班工人张建利每一次都是冒着生命危险,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深夜,踏着没膝的积雪,打着手电独自一人逐井去放空注水泵和水井管线,保住了每一口油水井。
就在二连分公司战胜特大雪尘暴刚刚恢复生产不久,4月初,一场特大沙尘暴又咆哮而来,油田正常生产再次遭受重创。持续多天的强沙尘暴,使整个油田捞油、钻井等室外工作全部被迫停工,电路短路,断电故障频发,原油外销被迫中断,造成100多口油井停产,给油田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500万元。在持续一个多月并先后发生大小沙尘暴23次的时间里,环境艰苦得难以想象,二连分公司员工迎难而上,顽强拼搏,全面开展夺油上产会战,把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了最低。
夜以继日工作在二连油田的员工,大多远离父母,与妻儿天各一方,家中最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要在千里之外的油田为油忙碌,难以尽到做儿子、做丈夫的责任,因为他们知道,在国家和个人利益的天平上,哪头的砝码最重。在二连油田,还有不少人因工作地处偏僻,条件艰苦,早已跨入大龄青年的行列却难觅意中人,尽管一谈起个人婚姻大事就掩饰不住内心的苦楚,然而,他们依然痴心不改,对工作倾注着火一样的热情。
科学、求实、苦干、奉献,仍是二连油田主旋律中的最强音。岁月的磨砺,市场的洗礼,二连石油人为油大干的奉献精神又增添了新的内容,发出了新的光彩。
(载于2001年9月26日《中国石油报》)
后 记
这是我陪同《中国石油报》副总编辑殷林泉到二连油田采访写的长达3600字的一篇报道,殷林泉业务能力强,性格豪放,处事果断,也是我的一位好友。他连续几年到位于北部边塞的二连油田采访,都是我陪同前往。
每次采访完后,殷副总编都是和我一起当场定下报道基调,然后由我执笔完成新闻初稿,再由他斟酌后,其中有一篇发在《中国石油报》的一版头条,这篇报道也是如此。
他在任《中国石油报》副总编期间,对来自二连油田的报道很是关照。那几年,每年都有报道二连油田的新闻发在《中国石油报》一版头条。就连当时二连油田的主要领导,都称殷林泉是他们的老朋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