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榜样”有个曹树祥,华北油田公司以个人名字命名的班组有个“曹树祥班”。
11月11日,华北油田公司在采油一厂任南作业区举行隆重仪式,为“曹树祥班”挂牌,由集团公司颁发的“曹树祥班”几个大字在冬阳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曹树祥班”是华北油田公司首次以个人名义命名的基层班组,是集团公司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十大班组之一,也是该班组获得集团公司“标杆班组”后的又一殊荣,在新形势下焕发出新的风采。
11月19日,记者时隔一年再次走进“曹树祥班”。每一次来到“曹树祥班”,都是一次心灵上的洗礼,都是一次情感上的熏陶。
有一种精神感人至深 有一种精神贵在坚守
这个班有7名员工,平均年龄47岁。担负着40多平方公里内80多台采油设备、8座油水处理站和管网及183口油水井的维修抢险工作。华北油田发现井——任4井就在其中,随着油田进入中后期生产,设备老化、管线腐蚀严重,维修任务十分繁重。
“工人要有主人翁精神,那就是为油田负责,为井站负责。”这是“曹树祥班”员工始终信奉的信条。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干工作要实实在在,不能掺一点“水分”。
在这个班,员工那种闻“油”而动、“救”井如救火的实干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班长曹树祥常说的一句口头禅就是“饭可以不吃,觉可以不睡,工作干不好不行”。
这个班负责抢修区域内的油井,大都具有低温、低产、高黏度的物性,输油管线腐蚀穿孔是常有的事儿。为确保井站正常生产,他们一年四季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一天24小时随叫随到,做到了闻油而动,闻雨而动,闻险而动。
不管寒冬酷暑,还是白天深夜,只要井站和管线上有情况,他们就会像战士听到冲锋号那样,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到现场,及时排除生产故障,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维修特种部队”。
4月27日下午4时,在井上忙活了一天的张石峰、赵九州、孙凯斌等人刚刚回来,还没顾得上喝一口水,就接到248井管线穿孔的电话。他们即刻赶到抢险现场,只见原油从穿孔处嘟嘟地往外冒着,立即投入到紧急的抢险中去。
谁知天不凑巧,突然间风雨大作,不一会儿,刚挖出来的坑里就积满了雨水。为尽快恢复油井生产,雨稍停一点,“曹树祥班”员工边挖坑,边往外排水,由于和穿孔管线一起的有几根油井管线,抢险难度更大了。
经过反复观察,他们决定用开“天窗”的办法解决。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努力,248井管线上的两个穿孔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堵漏。虽然大家的衣服都被雨水、汗水湿了个透,但看到油井恢复了生产,管线又恢复正常输油,人人脸上笑得甜甜的。
去年正月十六,正当人们还沉浸在浓浓年味中的时候,“曹树祥班”接到任七计量站外输线穿孔的报告。一大早,他们就来到管线穿孔现场,立即开始了紧张的抢修。干到中午,仅用几分钟吃了一顿简单的快餐,紧接着又投入到紧张的管线焊接工作中。从早晨到夜晚,直到电焊工孙凯斌的电焊弧光最后一次划破天空,时间已是第二天凌晨。
那是2007年农历大年初四晚11点半,华北油田任丘地区22万伏高压变电站因受持续多日大雾天气的影响,发生“污闪”停电,造成任南作业区全部油井停产,部分管线冻堵,情况十分紧急。
当时,这个班员工从初一到初三一直在井站忙碌,正准备利用轮休走亲访友。班长曹树祥因病正在住院治疗,然而当他听说油井因“污闪”出现险情后,立即偷偷跑出病房,打车到了抢险现场,在场的同志们都劝他回去休养,他说:“让我回医院我也躺不住,不如和大家一起干,心里踏实。”就这样,他和大家一起挖坑、下料、打压、解堵……经过一天一夜的奋战,终于疏通了全部管线,直到看到一台台抽油机正常运转时,才悄悄地返回了医院。
这样的事儿,在“曹树祥班”真是举不胜举。主人翁的高度责任感,时刻驱使着他们在工作上没有一点懈怠,几乎人人达到了一种忘我的境界。
有一种力量日臻完美 有一种力量演绎精彩
这个班把精细管理融入日常维修抢险工作中,践行“油井靠我管理,拼的就是精细”的工作理念,不仅尽职尽责,而且事事较真,在他们身上,精细正成为一种力量,日臻完美,演绎精彩。
这个班管理区域多为上世纪70年代开发的老井,针对生产设备设施老化、维护保养难度很大的情况,他们时时处处突出精细,特别是在安全施工中细之有细,向精细要工效,向精细要效益。
这个班的工程抢险车上常备有电焊机、氧气瓶、乙炔瓶,每次抢险施工,即使是三分钟的活,他们也要花费十几分钟把氧气瓶、乙炔瓶卸到地面,干完活再装车固定。这样虽然很麻烦、琐碎,但规范的操作、标准的作业,确保了施工安全。
一次,任437井抽油机调完平衡后,细心的曹树祥发现有一个锁块螺母没有拧紧,当场沉下脸来:“这活是谁干的?像我们班干的活吗?”徒弟听后嘟囔着说:“不就是一个螺母没拧紧吗,至于发这么大的火吗?”
“一个小小的疏忽就会引起大事故,这样的事绝不能在咱们班发生!”他们立即召开现场班会,举一反三,现场进行安全教育,使大家认识到工作中不能忽视任何细微的环节,必须一丝不苟。
在“曹树祥班”,精细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在别人看不到的问题时,能够及时发现并很好地解决。任2计加热炉岗更换某公司生产的离心泵后,三天两头轴承出现问题,不仅浪费成本,而且给生产带来很大影响。虽然厂家更换了进口轴承,但最好的一次也只连续运转了41天,最差的一次刚运行24小时就烧坏了。
这个班在维修时,经过反复细心观察,发现注水泵两个轴承之间没有间隙,润滑油根本加不到轴承里面,而是全部浮在表面,导致随着泵轴转动被甩走造成轴承干磨。他们向厂家反映泵体设计上的问题,厂家却反驳说是由于水温过高造成的。
在这种情况下,这个班设计、加工了一个直径和轴承内圆一样大的钢垫,加在两个轴承之间试验,同时,每次加油把泵停下来,边盘泵边加油,彻底解决了润滑问题,使这台泵连续运行29个月。终于使厂家认识到是设计问题所致,并进行了改进。
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11月19日,在任3注施工现场,当问及他们如何结合实际实施精细管理时,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我们这些搞维修抢险的,每天干的都是不起眼的小事,但能够脚踏实地、不厌其烦地把每件小事做好、做到位,就是大事,就是精细管理!”
这个班每天的工作都是和油、水、气、铁块打交道,登高爬低成了“家常便饭”。针对管线调冲程、降套管、换光杆等18项施工项目操作流程,他们在精细施工、安全施工上精益求精,不放过每一个细节,不忽视每一个细节。
他们对每一个施工项目确定有几个工作步骤,每个步骤存在哪些风险,然后进行风险评估,再根据风险等级分别确定监督人员。将风险最大的1~3个工序列为关键工序重点监督,把事前销项变成了施工全过程监督。由他们和安全部门一起制定的《施工作业关键环节监督卡》,还被厂里纳入HSE体系补充文件中。
有一种境界至诚至真 有一种境界润物无声
说来令人难以置信,蜚声油田内外的“曹树祥班”7名成员中,没有一人具有高学历和技师以上的职称。
而更令人感慨的是,这个班在日常维修抢险工作量与10年前相比成倍增加,且10多年没有增加过一名年轻人的情况下,每一项工作都干得很漂亮。
不仅如此,任南作业区的干部员工告诉记者:“‘曹树祥班’成员干活,领导安排不安排一个样,看到眼里就实打实地干,即使是分外活儿,也是有求必应。”
“只有甘于奉献,肯于付出,才是创造人生价值的最佳境界。”任南作业区党总支书记孙迎忠在介绍“曹树祥班”时这样概括。
有了这种境界,“曹树祥班”员工在维修工作中学中干,干中学,每个人都掌握了3种以上的技能和绝活,大都拿到了两种以上的操作证,有手到“病”除的本领,年年都有革新成果,成为名副其实的能工巧匠数字最有说服力。这个班先后解决生产难题210多件次,五小发明20多项,完成技术创新项目130多项,为企业创造效益1200多万元。有17项技术创新成果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尽管全班员工学历低,平均年龄47岁,但年龄大、底子薄挡不住他们勤学苦练的脚步。面对繁杂的工作内容和设备维修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员工形成了自觉向老师傅学习、向说明书学习、向专业教材学习、向实践学习的良好习惯。
年轻的电焊工孙凯斌经过几年的摔打磨炼,如今无论多么艰巨的任务、多么难度大的电焊活都不在话下。年过50的管工赵九州通过个人自学努力,不仅成为出色的气焊工,还成为“五小”创新的“发烧友”。他的“改进型加长焊割枪”“割套管平行规”两项成果,还获得采油一厂“五小”科技成果奖。
油田采油生产中99%以上是抽油机生产,而多年来抽油机更换皮带时,需拆装电机导轨固定螺栓和顶丝来移动电机,不但费时费力,而且操作极不方便,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风险。“曹树祥班”经过反复研究试验,成功发明了“抽油机更换皮带电机伸拉装置”。过去加装皮带需要两个人半小时左右,现在一个人只需要10分钟,不但安全可靠,而且工作效率提高十倍以上,还能随时方便地调整皮带的松紧度,目前已在整个作业区推广应用。
几年来,他们创新成功了“打补丁、揳木楔、穿套袖”等输油管线带压运行状态下的补漏工艺,还对80多口油井创造性实施了高温井串联低温井的“穿连裆裤”输油法,先后解决了双驴头抽油机毛辫子打扭、油水井套管上窜、井口严重不对中、抽油机基础严重松动等大量生产“疑难杂症”。
有了这种境界,“曹树祥班”员工爱岗如家,勤俭持家,精打细算。走进“曹树祥班”,可以看到整齐摆放的废旧管线、闸门、毛辫子等。这些都是在维修抢险后从现场收回来的。大到一个阀门、一截管线,小到一颗螺丝,一个垫片,对他们来说都成了宝贝,经过重新修复,在施工中大都派上了用场。
油田进入后期开发后,由于加深泵挂负荷增大和套管上窜等的原因,使抽油机的毛辫子要经常更换,现有的毛辫子型号不能满足油井生产急需。“能不能自制毛辫子?不光花钱少,还能随时满足生产不同需要”,曹班长的这个想法得到大家一致赞同。
工余时间,几个工友用气焊烤化废毛辫子两头的灌铅,认真琢磨制作工艺,然后进行仿制。经过摸索,终于制作出3条毛辫子,到井上一试,效果很好,每条毛辫子比采购同类产品节省了近600元。从此,他们把目光投向废旧毛辫子的再利用上,几年来,仅自己动手累计制作各种型号毛辫子2200条一项,创效130多万元。
这就是“曹树祥班”,一个既平常又不凡的基层班组,一个既普通又特别的基层班组,他们发扬主人翁精神,特别能实干,特别能精细,特别能奉献,在油田公司“二次创业、再铸辉煌”的征程中不断亮出新的风采。
(载于2010年11月24日《华北石油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