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军
随着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各新闻单位都在发挥各自优势,不断推出新的举措,争取读者、争取观众,增强感染力,扩大影响力。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立足现实,在新闻稿件的数量和质量上有所突破,努力写出更多的优秀新闻作品来,正在成为每一个新闻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和主攻方向。
在20多年的新闻生涯中,岳双才为文为人的品格,对新闻事业的执着追求精神,确实是值得称道的。在新闻的百花园中,他不懈追求,辛勤耕耘,春种秋收,硕果满枝,今天的作品研讨会就是对他取得丰厚收获的一次展示和成果交流。翻阅岳双才的新闻作品选,有这样几个特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政治敏感。政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敏感,是记者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新闻敏感取决于政治敏感,是政治敏感在新闻实践中的直接反映。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这种素质,才能具有迅速、准确地判断事实的思想意义以及预见可能产生的影响和作用的能力,才能迅速准确地判断在同类事实中哪个重要,哪个次要,哪个无关紧要的能力,从而写出新闻性强、指导性强、有一定思想深度和较大影响力的新闻。
华北油田无论从产量,还是规模等,在中国石油石化企业中,并不是新闻富矿,但岳双才的新闻作品大多能够刊登在《华北石油报》《中国石油报》的重要位置,曾经有几年他采写的新闻在《中国石油报》发表数量位居所有记者站记者之首,不少作品还被配发评论,如作品选中的《少投一亿 赚回一亿》《华北油田“三个决不让”倍暖人心》《华北油田为京津廊绿色环保添彩》等报道。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岳双才的新闻作品有50多篇获得省部级新闻奖,其中15篇获得省部级优秀新闻一等奖,这是他具有强烈的政治敏感的直接体现。
新闻报道带有极强的政治性,新闻报道的广度、力度和深度,主要体现在记者的政治眼光敏锐不敏锐。而提高政治敏感进而提高新闻敏感的途径很多,关键是要准确把握政治导向,提高自己的政策水平和理论修养,从而做到一芽而知春,一叶而知秋。2008年,集团公司在延安市召开下半年工作会议前夕,他在最短时间内采写出《华北油田过紧日子从源头抓起》的消息,很快发表在《中国石油报》《华北石油报》》一版头条;今年在全国上下深入开展的学习实践活动中,他采写的《华北油田“四个一”助推“三个新形象”》,同样很快刊登在《中国石油报》《华北石油报》一版头条,可以设想,如果没有一种政治敏感,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新闻工作者的眼光,最要紧的是政治眼光,有无政治眼光是能否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关键,是区分新闻报道深浅的所在,也是衡量记者业绩优劣的重要标尺之一。因此,作为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在新闻实践中一定要注意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超前思维、富于理性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站得高、看得远,写出的报道才能有高度、有力度、有深度。岳双才认为,在新闻工作中,要增强政治敏感,就是要在采写实践中有意识地对新闻事实多用“四把尺子”量一量,即一看主题重要不重要,二看针对性强不强,三看思想高度够不够,四看指导意义大不大。
岳双才新闻作品告诉我们,只有千方百计提高自己的政治敏感,才能在新闻报道中抢占先机,先声夺人,提高见报命中率,进而提高报道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二、思想性强。可作为新闻的事实,一般包括新闻价值和思想价值,而思想价值寓于新闻价值之中,高于新闻价值之上,具有思想性的新闻,更有生命力和影响力。要使新闻有较高的“含金量”,就是要注重内涵,以思想取胜,这就要在新闻采写实践中注重新闻的思想价值,让新闻闪现思想的“火花”。纵观岳双才新闻作品,在这一方面有突出的表现。如他采写的《高产低耗两相宜》《自己的梦自己圆》《这才是真正的“星”》《装饰“门面”不如充实“后院”》等新闻,都体现了较强的思想价值。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新闻无处不在,无所不有,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该怎样抓新闻?是每天忙忙碌碌,抓一些无关紧要、无足轻重的新闻,还是善于站在高处,注重采写思想性强的新闻,是衡量每一个新闻工作者新闻敏感和自身价值的重要标志。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其中最大的差别是什么,绝不是文字的如何华丽和技巧(当然这很需要),而更关键的是要在思想性上见高低,要跳出新闻写新闻,必须丰富新闻本身的思想内涵及深层的表现力。换句话说,新闻报道要有品位、有分量、有生命力,能够对现实生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就必须要有思想性,因此,新闻要以思想取胜,必须在新闻实践中得到足够的重视。从岳双才的不少新闻作品里,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其中闪耀的思想“火花”。
新闻报道能否具有较强的思想性,有人认为只有重大事件、重大新闻才能出思想,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注重新闻的思想性,宏观重大事件固然能写出闪光的思想性,但微观的、局部的东西同样也能跳出一时一地的局限,见微知著,以小见大,看到它的宏观的价值,看到它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在采访中要解决一个“深入”与“心入”的问题,才能以事实为基础,以广阔的视野,审视现实后做出超前的判断。1997年,管理局解体“小而全”,各综合服务处应运而生。重组后各矿区由原来的一个单位分解成若干个单位,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情况。岳双才到井下作业公司采访时,了解到井下矿区成立了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了重大事项定期协商机制,探索建立良好协作关系及和谐生活环境的新路子,解决了一些重组后难以解决的问题。记者敏锐地感到这种做法具有超前性和思想性,值得大力提倡,便据此及时采写发表了题为《树立全局观念实现共同发展(眉题)井下矿区共建精神文明(主题)》。尽管这些报道篇幅很短,却突出了思想性。可以说,这些报道虽然都是反映的某一个单位的“小”事情,由于具有较强的思想性,抓住了问题的根本,因而很快发表在《华北石油报》的一版头条。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报道中所体现的思想性更具生命力。
三、视角宽广。对于一个新闻工作者来说,和政治眼光联系在一起的是视角。如果说眼光解决的是深度问题,那么,视角解决的就是广度问题。视角是记者认识被报道对象的思想方法及对被报道对象各个“侧面”把握水平的综合反映的结果,和政治眼光一样,同样决定着记者对事件的选择能力、把握能力。
翻阅岳双才的新闻作品,报道的内容十分丰富,涉猎的范围非常广泛,宏观与微观相得益彰。在他的笔下,不管是在冀中油田,还是在塞外的二连探区;不管是在浩瀚的塔里木沙漠,还是在渤海之滨的冀东油田,都成了他报道的对象。报道单位既有来自领导机关的,也有来自基层一线的;既有反映钻井工人、采油队工人工作生活的,也有反映作业工人、油建工人工作生活的;既有记述离退休人员先进事迹的,也有记述职工家属生活情操的。报道内容涵盖了油田勘探开发、市场开发、科技创新、党建政工、社会责任以及凡人小事等等,林林总总,方方面面,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站的角度较高、指导性较强,因而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显示了作者宽广的新闻视角。
新闻事实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能不能在人们司空见惯的“于无声处”抓出新闻,提炼新闻,关键是看记者的视角是否宽广,有了宽广的视角,就能多方面、多角度对新闻事实进行透视、审视选取最佳表现角度,要对每一篇新闻事实反复掂量,选出最能反映事物本质、最能体现新闻价值、最能表现新闻事实的角度,多渠道、多层次对新闻事实进行提炼、剖析,往深处开掘,直到寻找到一个“最佳”来。
在这方面,岳双才新闻作品进行了成功的尝试。如他采写的《小车何以“风光”不再》《廊坊成为全国首座公交车“气化”城市》《这笔账该怎样算》《“油大嫂”回乡了》等报道,就是记者宽广视角的生动体现。
四、文字讲究。在新闻实践中,同样的事实、同样的主题、同样的情节,做个好标题,写个好导语,行文造句,讲究讲究,效果就会马上不一样。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除了具备其他素质外,还要学会“打扮”自己的文章,才能使写的新闻立起来、活起来,从而增强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岳双才新闻作品中,比较注重报道的文字艺术,注意站在读者的角度写报道,注意站在编者的角度写报道,在新闻报道的表达上十分讲究,该长的则长,该短的则短,既不哗众取宠,也不“火候”不到,特别是语言注重客观、准确、朴实、平和、自然、得体,同时善于捕捉一切事物的微细而具有诗情画意的动态之美,并以清新简练的笔触点染出来,所写的新闻事实注意通过一些细小的动态表现出生动鲜活的力量,令人感到新鲜优美,最大限度地追求一种“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艺术效果。如他的标题注重动感和美感,《“海陆空”同植“摇钱树”》《装饰“门面”不如充实“后院”》《大漠深处胡杨颂》《国门下的采油工》等,读来感到亲切自然,百看不厌。
他在导语上同样注意讲究,如他在《雁翎油田保护白洋淀环境》的消息导语是这样写的:“冀中腹地有个白洋淀,淀边有个雁翎油田。7月21日,记者在白洋淀南大堤采访,许多农民对雁翎油田保护白洋淀环境赞不绝口。”用寥寥数语概括和点明了主题。再如,他在通讯《共谱兴油新篇章》的导语中这样写道:“同顶燕赵蓝天,同在“中国石油”大旗下为祖国奉献能源。共同的目标,共同的期盼,把华北油田和东方物探紧紧相连,围绕推进华北油田油气勘探,双方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紧密合作,携手攻关,被股份公司誉为‘中国石油合作的典范’”,读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
从岳双才新闻作品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种启示:在不违背客观事实的前提下,提倡不拘一格写新闻,敢于打破新闻写作中的一些固定模式和框框,写新闻不搞“一刀切”,包括标题、导语、语言、结构的运用,尽可能不要老模式、老面孔、老格调。那么,怎样才能使新闻出“彩”呢?要像岳双才同志那样,首先从采访做起,到现场去抓“活鱼”、采“鲜花”,获得直接的感受和第一手的材料。新闻工作者应该热衷于“用眼睛写”,多来点目击式,多给读者现场的东西。对新闻精心雕琢,善于“打扮”,多用一些动词,多一点形象化,对标题、导语、语言等要反复推敲,讲究“色、香、声、味”,使新闻增色添彩。
作为一名企业报记者,岳双才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他对石油新闻事业始终有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更富有激情,他在新闻实践中坚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广交朋友,知道员工群众在想什么、在干什么,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呼声,所以写出的报道切合实际,符合群众的口味。如他作品选中的《钻井工人心思“离”盼改革呼声急》《迈出的脚与艰难的路》等,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他无疑是个多产记者,但他并不满足于“多产”,而是始终不懈地追求报道的思想深度和指导性、预见性,并有一种帮助基层一线解决实际问题的强烈的责任感,如他采写的《阿赛输油管线大面积腐蚀令人担忧》,对在一线采访现场采访的事实进行了如实报道,当时的集团公司主要领导王涛等先后做出重要批示,被二连油田领导热情称赞“记者帮他们解决了大问题”。他采写的《呼石化发展潜力何在》在《中国石油报》一版重要位置刊登后,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闫三忠很快做了批示,对帮助呼石化提高原油供应量和知名度发挥了积极作用。
总之,在新闻工作中要力求政治敏感、思想性强、视角宽广、文字讲究,做到报道数量和质量两翼齐飞,相得益彰,进而推动新闻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作者时任华北油田新闻中心主任、总支书记、总编辑,华北石油报社社长,华北石油电视台台长,这是作者2009年7月12日在岳双才新闻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