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文
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很能说明一个人的知名度。
往华北油田寄信或者寄包裹,你不用再接着写收件人所属哪个单位哪个部门哪个大队,你只写他的名字他准能收到。这个人就是岳双才,常看《华北石油报》《中国石油报》的人谁不知道他呢?
本人和双才相识相交20余年,做他的读者也20余年。平时因忙于工作,各有任务在身,只是随报纸出版零零星星看过一些,加上负责新闻评奖业务,每年总是拜读过他的经典佳作。而集中读他的新闻作品,则是在2006年初出版的他的新闻作品集《源流活水正春时》。这次因为本人是双才作品研讨会的组织者,在和他商讨具体研讨作品时,边参与边读他的作品,读得很过瘾,很享受。读着想着,就形成了一个突出的印象:他立足华北油田,从华北油田勘探开发到钻井生产,从科技进步到油田建设,从改革发展稳定到可持续发展,从文教卫生到物业服务,从油田劳模标兵到典型人物,从油田变化到职工家属生活……林林总总,内容丰富,精彩不断。懂写作懂新闻的人明白,其中的心血和付出不言而喻,其中所包含的执着、敬业、刻苦、勤奋,常人难以想象。
双才从学校一毕业就分到基层锻炼,先是当采油厂宣传干事,之后担任厂长秘书,后来长期从事中国石油报专职记者工作,期间还担任《中国石油报》记者站副站长、中国石油画报记者站站长、《华北石油报》记者部主任、摄影部主任等职。做记者他是个好记者,新闻作品不断,管理他更是把好手。按现在的现象看,在政府或在企业,当个一官半职就可以整天指手画脚不干具体工作了,不安心钻研业务了。当记者们的头,自然就动动嘴、转转眼,不再深入现场、深入生活,不再采访写稿了。时下,对各级领导干部最尖锐的讽刺,就是你一见面就问“你亲自吃了吗”,老百姓最反感的就是这种行为,这也是干群关系紧张的原因。相比之下,双才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他用事实作了正确的回答。他心无旁骛、专心致志、专心采写新闻。事实也说明,名记者就是如此这般锻造而成的。如今,浮躁风气弥漫于社会、油田各个角落,双才能够连续刊发如此数量的新闻作品,说明了他的一种十分可贵的品质。
以我对双才新闻作品的浅显认识,他的作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新闻敏感性比较强,二是视角选择恰当,三是标题做得富有灵性,四是作品有深度,五是语言有特色。我们看以下双才作品的标题就可以看出他的创作思想和采写轨迹:消息作品如《赵州桥畔抱出“油娃娃”》《装饰“门面”不如充实“后院”》《“海陆空”同植“摇钱树”》《华北油田为京津廊绿色环保添彩》《雁翎油田保护白洋淀环境》《少投一亿 赚回一亿》……从这些作品标题就可以看出,油田发生了什么,双才的作品就马上反映什么,抓住了读者的阅读兴奋点。新闻敏感性因人而异,有强有弱,有快有慢,这是新闻工作者的必备素质,也是一种本事,是新闻工作者的敬业华北石油报精神和职业能力的体现。
视角选择是作品成败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新闻记者尤其重视的。作为行业报的记者,首先关注的是企业,不可能关注重大的政治社会题材,这是行业报记者视觉特定的最大的特点。当企业职工从繁忙劳累的工作状态中出来走到大街上,或者休闲时,他们的关注点是什么?他们最关心的首先是企业的发展变化。行业报的任务也就是宣传企业,回答职工想知道的,行业报记者就要义不容辞地用新鲜的资讯满足读者需求。双才的作品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回答得及时全面客观。如《白洋淀补水对华北油田意味着什么》《冀东勘探突破给东部油田勘探带来什么》等等。
标题是否有灵性,事关一篇新闻作品的成败。常言道,题好文一半。标题相当于人的眼睛,意思也都是说标题的重要性。从专业上说,标题是全文的主题思想的表达和深化,标题出彩则全文出彩,标题有灵性全文则富有思想。如《种“豆”得“瓜”》《为什么“叶”肥“果”瘦》《这才是真正的“星”》《得“寸”进“尺”》等等。在《种“豆”得“瓜”》一文中,作者针对华北油田面对出现经营性亏损的危险,发挥新闻的引导作用,帮助干部职工树立经济储量观念,走少投入多产出的新路子。在《王成宪一心带领大家奔富路》一文里,作者以主人公不图索取、但求奉献的精神,将举手可得的十几万元和全部精力全部用在了企业发展上,为各级领导干部树立了学习的楷模。这样的标题,自然能够达到生动活泼、生动感人的效果。作者不用心琢磨是出不来这样的标题的。
新闻作品的深度代表着作品的高度,也是一篇新闻作品是否成功的标志。同时,也能反映出作品能否“活”在读者心中。优秀的作品能感染人、能永久地被读者牢记,新闻作品的生命力也反映在作品上。新闻通讯、消息、工作通讯、事件通讯等,往往容易堆砌材料,文字长而文意浅。但双才的通讯在这方面做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如《劳模的喜事》短短500字,就将全国劳模、钻井四公司工人高森的喜事——上大学写了出来,起承转合,声情并茂,淋漓尽致!写的主人公高森喜笑颜开,他的工友们喜笑颜开,他的领导喜笑颜开,反映新时期工人阶级追求知识求进步的深刻的主题。按常理,劳模的事迹肯定很多,可写的东西肯定能写个几千字。作者只选取一点,写深写透,不面面俱到、拉拉杂杂。突出一点,不及其余,是深化主题的好方法,舍得放弃,集中笔墨,是升华主题的有效途径。
语言有自己特色、不庸俗一般化,显示一个记者的成熟。语言锤炼的最高境界是“语不惊人死不休”,语言的穿透力、感染力无与伦比,语言的美是世上最美的美。岳双才的新闻标题如《装饰“门面”不如充实“后院”》《徐飞潜山找油点“石”成“金”》《河间油田何以“老”而不衰》《深南不再“深难”》等,以比喻、拟人、拟物、成语新解等手法,就使得直白、费解、难做的标题形象生动、多姿多彩、顾盼生辉了。《草原深处党旗高扬》反映二连公司“党员放心岗”创建活动。反映党建的稿件不好写,一是党建活动很难用硬指标衡量,二是党建很难用一个标准去检查。作者从抓住“闪光点”,源自基层,还原基层,增强党建生命力;找准“结合点”,“虚”功实做,变“虚”为实,形成促进生产经营的推动力;把握“着力点”,强本固基,典型示范,增强党建对全员素质的辐射力三个方面,对开展“党员放心岗”活动进行报道。读者只要看到这三个小标题,就会知道开展党员放心岗活动的方法、内容、效果以及可学习借鉴的东西了。写的到位,概括的有高度,语言有“岳式”风格。
对于一个新闻工作者而言,优秀的作品可跨越时空,超越自我。双才的作品是优秀的,伟大的时代会产生伟大的作品。正值壮年的双才同志靠新闻作品给新闻界做出了积极贡献,也期待他有更多更好的作品继续展示给我们。
(作者时任华北石油新闻中心通联部主任,这是作者2009年7月12日在岳双才新闻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