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最终生成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最终生成

时间:2023-05-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法兰克福学派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中的一个重要流派。由此,法兰克福学派逐渐形成。可以说,正是纳粹德国法西斯主义文化及其影响引发了他们大众文化批判的开端。因此,可以说正是在20世纪困境重重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多种理论资源的共同诱发下,法兰克福学派开始了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并最终形成了完善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中的一个重要流派。所谓法兰克福学派是后来被追加的一个学术称谓,它的本来名称是“社会研究所”。该所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和欧洲工人运动的影响下,由富裕的谷物商韦尔捐助,于1923年2月成立于德国法兰克福市,与法兰克福大学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是一个旨在按照“兼收并蓄”的方向,同左右派、东西方、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都保持联系、在学院的框框里研究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工人运动史的独立的学术中心,它的第一任所长是格林贝格。

此处所论及的法兰克福学派是指1930年霍克海默任第二任所长后的“社会研究所”。霍克海默上任后,重新确定方向,把“批判理论”作为研究所工作的指导思想。霍克海默反对庸俗马克思主义,强调辩证的方法,他主张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尤其是其精神文化方面作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这样,一大批经济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和历史学家纷纷进入研究所,特别是后来成为法兰克福学派核心力量的阿多尔诺、洛文塔尔、马尔库塞、弗洛姆等人也都在30年代加入社会研究所。随着新成员的加入,新的思想和理论也逐渐被带到研究中。如卢卡奇的西方马克思主义,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叔本华、尼采的个体性理论,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以及卢梭、歌德的欧洲浪漫主义思想,都成了研究所借以利用的理论资源,这就取代了格林贝格时代马克思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新的研究成员、新的研究思路和新的思想观点使得研究所呈现出和格林贝格时代截然不同的新面目。他们创办了《社会研究杂志》,从哲学、社会学、文化艺术等方面入手,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综合性研究。由此,法兰克福学派逐渐形成。由于当时面对希特勒在德国逐步取得统治地位的严峻形势,社会研究所采取了种种措施,经由瑞士、法国,辗转到了美国,加入哥伦比亚大学社会系,以后又迁到美国南部伯克利加入加利福尼亚大学。二战结束后,霍克海默、阿多尔诺等应联邦德国政府邀请返回联邦德国恢复了社会研究所,马尔库塞、洛文塔尔等人则继续留在美国。法兰克福学派在美、德两地活动期间,展开了对发达工业社会的批判研究。

法兰克福学派在“批判理论”思想指导下,从文明、文化及科学技术等方面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合理方面进行了批判,他们的研究活动及其成果被称为社会批判理论。大众文化批判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这一总体思维模式和理论模式的合理延伸,也是这一理论进入操作阶段之后的具体实践形式。20世纪30年代,正在形成中的法兰克福学派遭遇了纳粹德国法西斯主义的迫害。面对法西斯主义在欧洲的崛起和横行,反观自身所受到的迫害,法兰克福学派对法西斯主义展开了大力批判。同时他们也思索,为什么暴戾的法西斯主义能获得大众的狂热支持?他们把目光聚焦到了文化和心理学。德国新技术带来的无个性的大众文化和纳粹的伪民俗文化都深深刺激了霍克海默、阿多尔诺等人的精英主义意识,他们开始对这种文化形态及其对大众文化的欺骗进行激烈抨击和批判。可以说,正是纳粹德国法西斯主义文化及其影响引发了他们大众文化批判的开端。

当法兰克福学派成员为免于迫害而来到号称自由民主的美国时,发现美国也是一个独裁主义的国家,只不过美国不是依靠暴力和恐怖来维持独裁,而是以文化来同化和规范民众的意识。早在纳粹德国的统治下,法兰克福学派成员就看到了大众文化对集权主义的作用。因此,在他们眼中,美国无处不在的大众文化是一个巨大的控制体系,它们对大众实施说教、欺骗等意识形态的控制。于是,他们对美国这个消费社会的大众文化展开了毫不留情的批判。在这个时期,霍克海默的文章《艺术与大众文化》、阿多尔诺的论音乐的一系列文章以及作为该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集中表述的《启蒙辩证法》中的“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一章相继发表或出版。

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法兰克福学派成员继续对大众文化进行批判。阿多尔诺的《电视和大众文化模式》《诸星落地》《音乐社会学导论》等论大众文化的文章都对其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作了重大发展。尤其是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文化所作的批判、洛文塔尔在1961年出版的选集《文学、通俗文化与社会》中对大众文化的辩证批判、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对资本主义社会公共领域中大众文化的转型的批判等,都是该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里程碑。如果说20世纪30年代是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开端,40年代《启蒙辩证法》的出版表明其渐趋成熟,那么在五六十年代,该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已经更加完善和精深。

因此,可以说正是在20世纪困境重重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多种理论资源的共同诱发下,法兰克福学派开始了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并最终形成了完善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注释】

[1]参见朱庭光主编:《法西斯体制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38页。

[2][法]贾克·阿达利著:《噪音——音乐的政治经济学》,宋素凤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19页。

[3][德]霍克海默、阿多诺著:《启蒙辩证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6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30页。

[5][美]理查德·佩尔斯著:《激进的理想与美国之梦》,卢允中等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312~313页。

[6][美]马丁·杰伊著:《法兰克福学派史》,单世联译,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98页。

[7]衣俊卿著:《20世纪的文化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深层解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第53页。

[8]Martin Jay,The Dialectical Imaginati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6,p.197.

[9]陆俊著:《马尔库塞》,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5页。

[10]衣俊卿著:《20世纪的文化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深层解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第158页。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6页。

[12]衣俊卿著:《20世纪的文化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深层解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第292~293页。

[13][德]霍克海默著:《批判理论》,李小兵等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250页。

[1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9页。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526页。

[16][美]马丁·杰伊著:《法兰克福学派史》,单世联译,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08页。

[17]同上,第209页。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6~72页。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26页。

[20]同上,第727页。

[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04页。

[22]牟正纯:《关于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概念”》,《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23][德]霍克海默著:《批判理论》,李小兵等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5页。

[24]参见叶晓璐著:《法兰克福学派意识形态批判及其存在论视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5页。

[25]参见郑一明著:《“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哲学思想研究》,重庆出版社,1998年,第13页。

[26][匈牙利]卢卡奇著:《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147页。

[27]郑一明著:《“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哲学思想研究》,重庆出版社,1998年,第16页。

[28][匈牙利]卢卡奇著:《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150页。

[29]同上,第164页。

[30][匈牙利]卢卡奇著:《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77页。衣俊卿著:《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01页。

[31][匈牙利]卢卡奇著:《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77页。衣俊卿著:《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01页。

[32][意大利]葛兰西著:《狱中札记》,曹雷雨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3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