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文化(subculture)是整体文化的一个分支,是由各种社会和自然因素造成的各地区、各群体文化特殊性的方面。如因阶级、阶层、民族、宗教以及居住环境的不同,人们在统一的民族文化之下,形成具有自身特征的群体或地区文化。亚文化作为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在主文化或综合文化的背景下,以其特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在特定的范围内存在,其不仅包含着与主文化相通的价值与观念,也有属于自己独特的价值与观念。这些文化极少被专业出版物、媒体与展示单位所介绍,甚至也不为专业的文化学者所重视。一些具有亚文化思想的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社会关系的制约,不敢真实表露自己的思想;即便敢于真实表露自己的思想,由于传播范围有限,其影响也大大受到限制。但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已为人类创造了一个既有别于现实社会又与现实社会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虚拟空间。在这个虚拟空间里,发言者由于身体的缺失和身份的隐匿,愿意真实、充分甚至略带夸张地在尽可能多的人面前表达自我,其在现实生活中隐藏深处的非主流的思想也得到肆意释放。特别是在播客兴起之后,这种非主流的思想和行为得到更为公开、广泛的传播,并对社会个体的现实行为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笔者对20~39岁的青年人群随机抽取100个样本进行了有关播客认知程度的调查,回收有效率为96%。本文将在此调查基础上试图从播客现象来解读网络中的亚文化传播对社会个体现实行为的影响。
一、“播客现象”
“播客”又被称作“有声博客”,是podcast的中文直译。播客们用麦克风、电脑录下自己的音频版日记、然后传到自己的播客上,与网友分享。播客们上传的音视频文件内容包括八卦杂绘、娱乐艺术、动漫游戏,每日流水账、情感、工作等。播客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广阔。据报道,目前在美国有84万人使用“播客”,预计到2010年这一数字将上升到5600万。同时,这种带有“草根”色彩的传播方式正受到传统传媒巨头ABC、NBC、ESPN迪士尼的追捧,这些媒体陆续在其网站上推出了免费的“播客”服务。个人电子消费品巨头苹果公司于不久前发布了内置“播客”功能的i Tunes。笔者的调查结果显示,有高达84%的被调查者了解播客,其中11%非常了解(见图1)。另外,47.2%的被调查者表示完全接受播客,不太接受和非常反感播客的比例还不到20%(见图2)。这些数据都表明,大众生活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播客现象”。任何一个人,只要愿意,都可以成为播客的焦点,成为网络“红人”。
图1 受调查者对播客的熟悉程度
图2 受调查者对播客的接受程度
二、播客的传播特点
网络与传播的第一波结合,导致了以大型门户网站为代表的主流网络传播巨人的产生,而播客将激发第二波结合,即网络资源与传播的结合,导致网络资源得到空前广义、自动、自发、全息的调动。在这些方面,播客已经表现出很多激动人心的优势。
(一)深度颠覆传统媒体的传受双方角色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播客是一个以互联网为载体的个人电台和电视台,是传统媒体的综合产物,具有巨大的影响力。播客让每个人的声音(甚至声像)都有机会平等地在世界范围内展示。它改变了传统媒体对传播内容的绝对控制,也改变了传统受众对传播内容的完全受制性。播客使普通人可以录制、上传自己的音频(视频)文件。同时,播客也让人们可以任意播放、下载甚至订阅自己喜欢的播客内容。传统媒体的传受关系在网络播客的颠覆下被冲击。
(二)多样化地体现传播内容的个性化和创造性
“播客”中存在着大量原创作品,即“播客”作者根据一些素材,包括现实事件、虚拟故事、心情表白录制一段音频、视频文本,粘贴到自己的“播客”中。这些文本通常较为粗糙,但它们所展现的自由个性和真实贴近却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除了原创以外,“播客”中还存在一种文本再生产方式:即对已经存在的现成文本进行一定的加工处理,形成新的媒介文本。这些素材包括电影、电视剧、电视新闻、综艺节目、广告、音乐录影带等。这些具有个性和创造性的新文本,如果构思巧妙、给人以独到享受,就极易借助网络的力量迅速家喻户晓。《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另外,播客的素材更加广泛、随机。2004年底的南亚大海啸期间,世界各地的播客们提供了大量受灾地区的一手音频和视频。这些信息的传递比传统媒体更加的快捷与及时,事件前、中、后全程贴近自发报道的特征异常明显,包括事后募捐和寻找失踪人员等。从这个角度讲,播客对大事件的信息反映和信息运动的效率,本质上体现了自由、民主和独立的人性价值。因此,播客是传播效率、广度、深度、独家等方面的绝佳统一。
(三)深含义地体现网络传播的“草根”色彩
无论是原创的作品还是再生产文本,大众播客作品都是普通百姓的一种构思和创造。这种完全在百姓群里炮制出来的作品具有很浓郁的百姓味道。另外,播客使人们在网络上由无声表达走向了有声表达,从文字图片表达走向了音频视频的立体表达。播客还带来了话语规则的改变。传统声频媒体的主持人,需要讲标准的普通话,把握适当的说话频率,并时时坚守着自己的媒体人身份,而播客则颠覆了传统声频媒体的程式化播报风格,让各具特色的民间声音和口语化的信息得以传播和共享。
三、播客中体现的亚文化潮流
播客给渴望表达自我的人们提供了一个网络化的虚拟平台,从而化解了人们在现实生活里表达思想的欲望与现实生活的制约所产生的矛盾。人们压抑于内心的思想以网络文字、音频(视频)文件的形式表现出来。当前中国播客节目的内容类别较多,有广播节目、音乐、情感空间、娱乐搞笑、学习和教育、艺术文化、体育、儿童天地、宗教信仰、家居生活等。在本次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从数量和受关注程度看,播客节目以娱乐搞笑和情感交流为主。两者的受欢迎比例分别高达55.3%和89.5%。更是有63.4%的被调查者将娱乐搞笑作为首选喜爱的节目。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关注另类现象的人占有近40%的较高比例,略低于包含体育、文化、生活等内容的其他类目(见图3)。在受关注的播客作品中,有一部分是表达主流文化的作品,虽带有草根色彩,但表达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当然其中也包括一些脱离社会实际、近乎完美的理想主义的作品。另外很大一部分是颠覆传统文化的恶搞性作品,或是反映现代人空虚和迷惘的作品,或是表达一种极端偏激思想的作品,或是表现抑郁症患者、街头流浪者等边缘人群和弱势群体的作品,或是表现同性恋等敏感话题的作品。如果没有网络,没有播客,这些非主流但却又真实存在的思想是很难如此通畅地被我们接触和感知的。对于大多数网民来说,亚文化的播客作品有别于主流文化作品。这些新奇的播客作品由于迎合了当今社会尤其是年轻人猎奇心理的需要而大受欢迎。如这几年火爆网络的恶搞播客作品,使得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从《大史记》到《分家在十月》再到《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这些基于既有文化素材的网络播客作品,以特有的夸张、嘲弄、调侃的叙事方式,微妙地和社会现实紧密结合,使得严肃沉重的社会主题显得无足轻重。网络扩张了现代网民的触角和欲望,有一种颠覆的快感,一旦他们发现什么,就会火速通过“自己的网络”再度传播出去。播客不拘一格的传播风格和主题思想以个人化的语言传播着亚文化,并升级和扩张这种文化以鼓动更多的人认可并加入他们的群体。
图3 各种播客内容的受欢迎程度
四、亚文化的网络传播对社会个体现实行为的影响
(一)亚文化的网络传播对社会个体现实行为的正向引导
传播亚文化的播客作品广受欢迎和迅速蔓延让我们看到,亚文化正以相当快的速度和迅猛的势头侵入现实生活。主流文化的传播渠道主要是学校教育、传统媒体等,而亚文化则往往是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下不知不觉地成为人们思想、意识、规范的一部分。亚文化对人们的影响虽隐蔽但更为持久,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整个社会价值的均衡与和谐,起到积极的作用。
(1)亚文化的网络传播能够引发广大社会个体对弱势群体给予关爱和帮助。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虽然人们的整体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但社会弱势群体在权力、财富、社会地位、知识、生存能力等社会资源的占有上仍处于劣势,网络给了他们或者关注他们的人们一个诉说和诉求的平台,让千千万万的网民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文件了解他们的故事和内心的痛苦。笔者调查发现,近九成的网民关注这些反映边缘群体的播客作品,只有11%的人不太关注(见图4)。这是一股强大的积极力量,给弱势群体以精神上的鼓励或者经济上的资助,并且用网络舆论的力量为其鼓呼。
图4 受调查者对反映边缘群体的播客作品的关注程度
(2)亚文化的网络传播能够引导广大社会个体对患有心理疾病或思想偏激的群体给予关爱和帮助。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巨大的社会压力致使现在患有心理障碍的人越来越多。他们中,有的人尽管获得非常成功的事业,但内心的苦闷却始终得不到化解;有的人把现实生活的不如意扭曲成一种偏激、消极的价值观,对社会和周围人充满敌意;有的人沉迷于消极的游乐中,逃避现实生活。他们对世界的诠释大都是违背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的负面思想,他们通过网络把自己的这种负面思想宣泄出来,并广泛地传播。但与此同时,一些持有正确价值观并乐于助人的人们也通过网络传播把积极的、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传播给这些有心理障碍的人们。就如笔者所调查,87.5%的被调查者表示会劝慰和教育那些价值观和人生观出现偏差的网友,其中超过15%的人经常这么做(见图5)。身份的隐匿此时便成了建立彼此信任的重要因素,偏离的亚文化思想也可在信任和关爱中得到有效的修正。
图5 被调查者对网友错误的价值观、人生观等的批驳和劝慰
(3)亚文化的网络传播有利于个人价值的实现。以播客为代表的网络亚文化传播,能够使得部分人得以施展所学,自我价值得以体现,并被社会与他人认同。播客是他们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得到自我实现和自我提升,才能把自己的智慧和能量发挥至最大。而网络的传播所具有的无门槛性、即时性、互动性、全球性与个性化,为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创造了完美的平台,给每个人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二)亚文化的网络传播对社会个体行为实现负功能分析
从性质上看,网络只是个人公开表达想法和思想的一种渠道,属于民间舆论的一种。播客表达也仅仅只是个人意思的表示,缺乏公共引导、合理辨评和公平裁定等第三方机构,故而严格地区别于公共会议、BBS、论坛等组织型表达方式。因此,一方面,播客具有真实表达人们思想意愿的特征;但另一方面,博客上也很容易出现不负责任,甚至是虚假的和恶意的信息,给社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1)引发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价值冲突。现代社会个体渴望超越他人的引导,而尊崇自我意识的引导。他们崇尚自发性、直接性以及某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情感强度。个人主义的价值观通常在正常的学习和工作环境下是被隐蔽起来的,但在网络亚文化传播的激发下就会冲破束缚而浮现于意识层面,借助网络的力量在现实或者想象的反抗与抵抗之中强化其反社会的诉求。久而久之,这种意识在现实生活中就有可能转化为对现实的反叛和颠覆。
(2)引发消费欲望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在全球化时代,以欲望为中心、以个体为寄托的消费意识形态借助于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广泛流布。而大众借助网络传播的力量以解码文化权威的方式,将脆弱、易逝和弱势的消费欲望导入文化母体之中,引发了母体文化霸权的崩溃。亚文化播客作品反射了主流文化以及新生的大众文化之中的盲点,释放了一直被压制在文化母体之中的潜在裂变力量。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消费总是以社会化的形式出现的,个人的情感宣泄、释放、满足、表达或沟通并不是一个随心所欲的过程,总是受到社会条件和社会结构的制约和影响。而网络传播开辟了社会个体的另一种消费形式,这种消费形式使得社会个体在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欲望得到满足,同时看轻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欲望,使得一部分人能够逃避现实的痛苦,他们中,一部分人做到淡泊名利,也有一部分人颓废消极。
(3)引发自我实现和责任规范的碰撞。网络传播让各个角落持相同亚文化思想的人相遇,在彼此的网络作品中得到共鸣和慰藉。他们在网络中寻求虚拟的完美人生,消极地对待有缺陷的现实生活。他们在网络上生活得越是自由自在,越是难以积极应对复杂的社会生活。他们通过在网络上发表反映内心思想的作品试图推陈出新、标新立异来引起社会的关注及并进而产生道德恐慌,但他们自己却不愿意直面现实,公开地捍卫自己的权利,而只是躲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表现自我。他们寻求“真”,却正在丧失主体意识;他们追求“很我”的风格,但自我却被他们弄成了一堆碎片。现实的不满和现实自我的迷失让他们不惜以违背现实的法律道德规范来满足自我实现的追求。
综上所述,以播客为代表的亚文化网络传播为处于社会从属地位的广大网民所接受,这种从属、次要与支流的文化,既受制于主流文化又向主流文化渗透。虽然亚文化的表现形式主要是颠覆和反叛,但却是相对的。它作为主文化的另一面而存在,它能否引领社会个体的现实行为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前进在于对它的价值引导。同时,网络是亚文化传播的土壤,也为现代文化根据时代变迁而重新整合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40246.htm,2007-9-30.
[2]邓若伊.学子论文:播客经济价值初探[EB/OL].http://media.people.com. cn/GB/22114/44110/75857/6099066.html,2007-9-30.
[3]谭雪莱.美媒体巨头追捧播客未来数年人数有望井喷[EB/OL].http://net.chinabyte.com/66/2038566.shtml,2007-9-30.
[4]顺风.论博客传播的新闻核心价值[EB/OL].http://www.blogchina.com/new/display/66497.html,2007-9-30.
[5]陈达夫.博客加速思想的深度传播与沉沦[EB/OL].http://blog.sina.com. cn/s/blog_4922e5b3010006qp.html,2007-9-30.
作者:薛 可、方 慧
原载《新闻界》,2007年第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