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电视节目与爱国主义教育

电视节目与爱国主义教育

时间:2023-05-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党中央和政府有关部门一再强调,要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的中选率高达93.5%,居第二位。事实上,广播电视已经成为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广播电视与人民群众,特别是我国青少年生活的密切关系在我们的调查中得到了清楚的体现。

近年来,党中央和政府有关部门一再强调,要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1993年秋天开始的“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展播”将影视在爱国主义教育进程中的作用紧密结合在一起,两种技术手段结合,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不久前,我们在全国范围内对18~30岁的具有大学或大学以上学历的青年做了关于爱国主义教育效果的抽样调查,通过配额抽样和立意抽样获得样本,以邮寄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寄出问卷500多份,共回收有效问卷429份。问卷内容涉及爱国主义教育的各种渠道和各方面的效果。本文集中体现与电视直接相关的传播效果的研究成果。

选择上述年龄段的调查对象,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这些调查对象在十多年前《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展播等重大举措出台时,大都正在小学或中学读书,是接受正规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主要群体,时隔十多年,回顾当年受教育的效果,很有意义,也有较强的针对性。二是当代大学生及大学以上学历的青年,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必将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材,进入社会各部门各组织重要岗位的概率高于一般群体。了解他们对爱国主义教育的看法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对他们所产生的效果,可以使政府、传媒和学校的宣传教育工作更加有的放矢。

首先我们来看看影视在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应用情况。

调查中我们用一道多选题了解:①讲历史故事;②告诉您国家大事;③给您买相关的书籍;④带/陪您看爱国主义影片/电视剧;⑤教您唱爱国歌曲;⑥让您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少儿节目;⑦带您去看节日的升旗仪式;⑧其他方式等。“家庭中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的采用情况,其中观看爱国影视作品的中选比例为50.2%,即受访对象中曾经接受过来自家庭方面的爱国主义教育的人当中,有50.2%的家庭曾采用观看爱国影视作品作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手段,在上述8种教育方式中排在第三位。

我们再来看看学校方面的情况。列出13种教育形式,即:①参观纪念馆、博物馆,展览;②缅怀革命先烈;③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④举行主题班会,出黑板报;⑤升旗仪式;⑥演讲比赛,写作比赛等;⑦思想品德课;⑧与部队士兵联欢;⑨唱革命歌曲;⑩入队和入团宣誓仪式;专题讲座,报告;重大节日的主题活动;其他。“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的中选率高达93.5%,居第二位。众所周知,20世纪90年代曾经得到大力推广的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展播是通过电视台进行的。因此,电视功不可没。

而另一个问题“上述13种形式中最受欢迎的3种形式”的答案则显示,“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一项高居榜首。

电视对人类社会的重大影响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在它诞生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它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我们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也无法不受到它的影响。事实上,广播电视已经成为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另一方面,坚持运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是我国广播电视部门的神圣职责。

广播电视与人民群众,特别是我国青少年生活的密切关系在我们的调查中得到了清楚的体现。调查发现,在做出回答的受访对象中学时代最常接触的媒体中,电视的中选率为34.1%,仅次于书籍(44.4%),排在第二位(见表1)。

表1 您中学时代最常接触的媒体

电视与青少年生活联系的紧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然而在题为“下列哪个渠道的爱国主义教育对您的正面影响最大”的调查中,我们却得到了下面的数据(见表2):

表2 哪个渠道的爱国主义教育对您的正面影响最大

(续表)

从表2显示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媒体宣传整体上对青少年学生的正面影响力是相当弱的,居然排在最后一位,可想而知电视在这方面的影响力度就更有限了,这与青少年表现出来的与电视接触的频繁程度是极不相称的。但我们也应该考虑到以下因素:学校教育使用的手段和方法多种多样,其中必然也包括广播影视。如果把这一点计算在内,我们对于电视的作用就不会过于悲观了。

电视在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强势地位毋庸置疑,无疑它也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块重要的阵地,如何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使之为“我”所用,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那么,我们首先就得清楚目前电视上出现的各种爱国主义教育形式中,观众比较认同的是哪些,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卓有成效地改进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我们设置了一个多选题:“您比较认同哪些电视爱国主义教育形式?”(见图1)

图1 认同哪些电视爱国主义教育形式

调查结果显示,按中选率由高到低排列依次是:历史纪录片72.7%、新闻事件报道56.9%、访谈节目47.3%、革命影片联展38.0%、专题片37.3%、电视剧24.5%、聊天节目23.8%、(知识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18.9%、主题晚会13.5%、其他4.2%。历史纪录片、革命影片联展和专题片等相对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节目品种仍然保持了较高的接受度,同时新闻事件报道和访谈节目等较为新颖的形式也开始逐渐为人们所接受,电视剧和聊天节目在这方面的影响尚有待加强,而知识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以及主题晚会等一段时间内相当受欢迎的爱国主义教育节目形式则已经失宠,人们的态度较为冷淡。

调查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1)人民群众对各种类型的爱国主义教育节目都有不同程度的接受度,告诉我们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敢于尝试,不断创新,广泛运用多样化的节目形式,形成多样性、多层次、立体化的电视爱国主义教育模式,生动活泼、卓有成效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最大限度地挖掘电视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潜力,使电视真正成为我国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一支“主力军”。

历史纪录片是影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保留品种,优秀的历史纪录片所呈现出的真实的文献性和厚重的历史感往往给人以强烈的印象,其中许多珍贵的历史镜头,很容易就把人们带到当时的历史氛围中,因而历史纪录片始终被视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选择之一。实践证明,这种形式也获得了人们的极大认同,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应该继续重视优秀历史纪录片的拍摄和播出,使之在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如果说历史纪录片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集团军”的话,那么新闻事件报道则是“轻骑兵”。历史纪录片固然效果显著,然而它在经费投入、制作技术方面的要求无疑也是最高的,同时它也会受到历史资料方面的限制。因此,要对人民群众进行持久的、经常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重视发挥新闻事件报道的作用。电视新闻报道往往能以最快的速度及时准确地反映现实生活,更重要的是新闻事件报道用事实说话,具有最雄辩的说服力。充分挖掘新闻事件中的爱国主义因素,无疑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为经济有效的方式之一。同时,不断发展的现实生活又为利用新闻事件报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无穷无尽的素材。

访谈节目和聊天节目是近年来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的节目样式,通过平等的对话与交流来宣扬爱国主义情怀,克服了传统宣传教育方式居高临下的弊病,加强了普通人的参与性,使广大人民群众有机会在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扮演一个更为积极和活跃的角色,有效地消除了人们的排斥和反感。毫无疑问,参与性的提高加强了我们爱国主义教育的实际效果。

革命影片联展这种爱国主义教育形式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这种形式充分结合了电视和电影的优势,可谓强强联手、相得益彰。电影这种曾经或多或少带着那么一点贵族气息的艺术形式,借助电视这一最具世俗性的传播媒介走向了最广大的民众;电视则借助电影这一精粹的艺术品种丰富了自己的表现力,提升了自己的艺术品位。利用电视媒介开展革命电影联展是一种富有成效的爱国主义教育形式,这是已经被实践所证明了的。

1993年9月13日,中宣部、国家教委、广电部、文化部发出了《关于运用优秀影视片在全国中小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通知》后,中央电视台迅速采取行动,投入了这次革命影片展播活动。总编室打破既定的节目安排,调整出适合中小学生作息规律的收视时间段,做好节目安排;10月28日,中央电视台召开了首都各大新闻单位参加的新闻发布会,通报了播出计划;10月31日,展播正式开始,每周日第二套节目10∶25分左右,每周一晚7∶40分左右,固定播出两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围绕革命影片展播,中央电视台很多部门都做了大量宣传工作:《新闻联播》节目对影视片的展播活动作了充分的报道,并在每周六的节目中及时预告近期爱国主义影片展播的内容;新闻中心在影片播出的同时,派出记者会同各省台记者全面报道了展播活动的开展情况及其在全国各地中小学生、家长和老师中引起的反应;《东方时空》的“焦点时刻”栏目也派出记者,采访了中央电视台的有关部门及老一辈的电影、电视工作者,多角度地深入报道了这次活动的重大意义和对广大青少年成长的深远影响;《电视你我他》栏目也积极主动充当中小学生的收视向导[2]。由于组织得力,宣传到位,中央电视台的这次革命影片展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也为通过电视利用革命影片展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树立了光荣的典范。

专题片也是集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传统节目样式。电视专题片不仅材料翔实,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而且往往与当前实际紧密结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所以,利用优秀的电视专题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往往能够取得明显的效果。1993年,中央电视台制作播出了20集系列片《历史的见证》,不仅有力地配合了当时我国在香港问题上与英国政府的外交斗争,同时也对广大观众进行了一次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3]。中宣部公布了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后,1997年6月,中宣部、中央电视台和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及时联合全国各地40个地方电视台制作播出了电视专题片《爱我中华——百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巡礼》。由于思想性、教育性、知识性和观赏性俱佳,第一批节目播出后,受到了广大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的欢迎[4]

(2)电视剧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表现值得思考。1958年5月1日,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首播一个多月以后,中国就播出了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这是我国电视剧创作走出的第一步。这是一部以忆苦思甜形式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宣扬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电视剧,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这是一部标准的爱国主义教育电视剧作品,因此,我们也可以说,《一口菜饼子》是我国利用电视剧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初步尝试,是我国主流电视剧自觉承担爱国主义教育使命这一传统的源头。

然而,电视剧真正成为人民大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却只是近二十几年的事情。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稳步推进和国家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电视业得到了跨越式的大发展,电视机迅速普及,电视剧才逐渐成为大众文化的重要资源。

正是由于电视剧对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意义,“中国政府一直重视电视剧的政治意义和政治效果,反复强调,电视剧以现代化的电视传媒为载体,具有覆盖面广、反应迅速、接受便捷而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其影响力和感染力都超过了其他传媒”[5]

孤立来看,现有的电视剧接受度似乎还算差强人意,然而考虑到政府的重视程度、我国电视剧的生产状况和播出状况,这又不能不说是个令电视剧创作者感到尴尬的数字。

2000年,中国电视剧年产量已经超过一万部集。与此同时,我国电视观众的数量和收视时间也逐年上升。1999年我国电视机拥有量为3.5亿台, 43套卫星电视节目,8000多万户有线电视用户,1997年统计,中国电视观众的收视时间为日平均2.54小时[6]。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电视剧作品都适宜拿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但是电视剧在我国电视节目播出时间中占的巨大比重及广大人民群众对电视连续剧的普遍喜爱之情,决定了电视剧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可或缺,甚至是极为重要的重型武器之一,决不能轻易放弃。

要有效地利用电视剧这种艺术形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首先我们必须弄清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对各类电视连续剧的喜好。下面是受访者对“您喜欢看以下哪些类型的电视连续剧”这一道多选题的回答,各类电视连续剧按中选率高低排列依次是:①当代主旋律剧42.7%;②武侠剧33.6%;③警匪剧32.2%;④青春偶像剧28.9%;⑤言情剧27.7%;⑥革命历史题材27.5%;⑦不喜欢看电视连续剧17.7%;⑧清宫戏12.1%;⑨其他11.0%。

调查结果显示,尽管电视剧在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中的整体表现不尽如人意,但是当代主旋律电视剧却获得了青少年的青睐,在武侠剧、警匪剧、青春偶像剧、言情剧等娱乐片种的包围夹击中胜利突围,以42.7%的中选率成为人们最喜欢的一类电视连续剧。

然而,“主旋律”电视剧的辉煌背后同样有隐忧存在。基于对电视剧的重视,政府反复重申,“电视剧应该表现‘社会主义主旋律’‘杜绝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重观赏性轻导向性、重历史题材轻现实题材、重闹剧轻正剧、重长篇剧轻短篇剧、重重大题材轻普通题材、重启用域外演员轻国内演员等倾向’”[7]。各级电视主管部门还直接采取了种种行政和导向手段来保证中央和省级电视台在黄金时间要播出表达主旋律意识的国产电视剧,减少娱乐性古装戏、武打戏等通俗电视剧的播出。因此,可以说,主旋律电视剧的优异表现并不单纯是这类电视剧本身的成功,这背后还有行政因素在发挥作用。

尽管如此,上述数字还是很能说明问题的。首先,它至少证明了我国电视主管部门宏观调控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更重要的是它证明了主旋律电视剧的魅力,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主旋律电视剧的肯定。同时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表现,这两个数字的鲜明对比是不是告诉我们,电视文化的世俗性和当代电视观众求新求变的审美趣味,决定了电视剧这种文艺形式承载革命历史这样重大的题材需要更新表现形式。以更体贴、更亲切的角度反映时代风云变幻、社会变迁的主旋律题材电视剧,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在这方面,2003年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的《新四军》和《延安颂》等主旋律电视剧都是成功的尝试,也受到包括青少年在内的电视观众的普遍欢迎和好评。2005年夏,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活动达到高潮之际,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又适时推出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八路军》。

“主旋律”本来是一个音乐术语,是指在“多声部演唱或演奏的音乐中,一个声部所唱或奏的主要曲调,其他声部只起润色、丰富、烘托、补充的作用”[8]。我国的文艺宣传工作者借用了这一音乐概念来形象地阐释宣传教育工作的重点所在。对于“文艺主旋律”的具体内涵,我们党和国家第三代领导集体核心江泽民同志曾做过明确的阐述。在1994年1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江泽民指出:“弘扬主旋律,就是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导下,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9]

我国政府一贯重视在宣传教育工作中突出主旋律,历次全国宣传部长会议都强调宣传工作要唱响主旋律,而主旋律电视剧正是我国电视工作者自觉响应党的号召,在充分尊重艺术规律的基础上,利用电视这种现代化的电子媒介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产物。如何认识主旋律电视剧呢?应该说主旋律电视剧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但是其精神内涵应该是一致的,那就是贴近时代,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作为创作的立足点和落脚点,无论是题材的选择,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都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富有较强审美情趣的艺术特色,塑造人们美好的心灵,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给人以很强的吸引和感召力。

主旋律电视剧不仅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同时也受到了广大电视观众的欢迎。近几年来,《大雪无痕》《长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平年代》《红十字方队》,还有《情满珠江》《西部警察》《光荣之旅》等题材多样的主旋律电视剧,都创造了当时的收视热潮,主旋律电视剧甚至已经成为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某种意义上的一个品牌。

主旋律电视剧在各类电视节上频繁获奖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它的魅力。中国电视“金鹰奖”的获奖作品中,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开国领袖毛泽东》《突出重围》《嫂娘》等电视剧分别获得长篇和中短篇最佳、优秀作品奖,这显示制片严谨的主旋律连续剧强大的竞争力。中国电视“金鹰奖”的主要奖项由电视观众投票直接产生,由中国文联和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共同主办,是中国电视的最高奖项,也是观众参与性最强的电视评奖活动之一,她的评奖结果应该能够反映主旋律电视剧在中国普通观众中的真实境遇。

利用电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需要统筹安排,全盘考虑。广播电视既要在所有新闻、专题节目中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又要重点抓好爱国主义教育的专栏、专题;既要统筹安排好全年的爱国主义宣传,又要注意抓住有利时机,做好对有利于振奋民族精神的重大事件的报道;既要宣传好历史上涌现的著名爱国者、民族英雄、革命先烈、杰出人物,又要宣传新中国成立后涌现出来的英雄模范人物,特别要注意宣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条战线涌现出的具有爱国主义情怀、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模范人物,使他们成为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学习的典范[10];既要以开放的姿态不断吸收、借鉴其他姊妹艺术形式的优秀成果和成功经验为我所用,改进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又要大胆探索、锐意创新,不断创造独具电视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形式。

原文刊载于《电视研究》2006年第12期。

[1] 本文研究得到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

[2] 周经:《发挥银屏优势,搞好爱国主义教育》,载《电视研究》1994年第8期,第13页。

[3] 周经:《发挥银屏优势,搞好爱国主义教育》,载《电视研究》1994年第8期,第13页。

[4] 程仁沛:《〈爱我中华——百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巡礼〉电视片深受青少年欢迎》,载《党建》1998年第9期,第43页。

[5] 尹鸿:《冲突与共谋——论中国电视剧的文化策略》,载《文艺研究》2001年第6期,第21页。

[6] 田聪明:《在改革开放中迅猛发展的中国广播影视媒体——在2000年亚洲娱乐与传媒大会上的讲稿》,载《电视研究》2000年第6期,第4~5页。

[7] 参见《唱响主旋律 多出精品剧——吉炳轩同志在2000年电视剧题材规划会上的讲话要点》(根据录音整理),载《中国电视》2000年第7期,第5页。

[8]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643页。

[9]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编:《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227页。

[10] 党传聪:《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的优势创造爱国主义教育的舆论氛围》,载《行政人事管理》1995年第1期,第3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