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舆论宣传机构

舆论宣传机构

时间:2023-05-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文萃社由主编、总经理、发行、编辑、校对、记者、财务(会计)、出纳、后勤以及党的领导人等人员组成。于1945年10月至1947年7月间担任文萃社总经理。1946年8月,陈子涛应邀由成都到上海,参加《文萃》周刊的编辑工作,成为《文萃》周刊的最后一任主编。1940年1月16日被捕。1946年冬至上海并创办友益印刷厂,印刷《文萃》。其间组织参加抗日救亡活动的南京小教联,负责抗日宣传工作。

文萃社由主编、总经理、发行、编辑、校对、记者、财务(会计)、出纳、后勤以及党的领导人等人员组成。《文萃》的首任主编(创办人)是计惜英(1945年9月至1946年6月)。1946年6月,计惜英调到南京中共代表团工作后,中国共产党派到上海筹备出版《新华日报》上海版的黎澍(1946年6月至1947年3月)接办。《文萃》出版到72期,为躲避敌人追捕,党组织决定黎澍离开上海去香港,由上海局文委姚溱接替领导杂志,陈子涛(1947年3月至1947年7月)任主编。编辑先后有黄立文、王坪、骆何民、温崇实、唐勋等,校对骆根清。具体分述如下:

(一)总经理

孟秋江(1910—1967),江苏常州人。于1945年10月至1947年7月间担任文萃社总经理。1937年参加革命,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七七事变后,作为大公报记者赴抗日前线采访报道。1937年冬,访问延安,受到毛泽东同志接见。1938年任《新华日报》记者,10月,与范长江等在长沙发起成立国际新闻社,参与组织和领导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和国际新闻社的工作,团结进步青年记者,宣传中共全面抗战政策。1939年初,任国新社桂林总社经理、代社长并负责香港分社的日常工作。抗战胜利后,任上海《文汇报》采访部主任,恢复并主持国际新闻社上海办事处的工作,参与创办《文萃》周刊,任总经理,确定办刊方针,帮助解决社址、经费等具体问题。

(二)主编

(1)创办人、第一任主编(1945年10月至1946年6月):计惜英(1916—2006),江苏常熟人。1932年进入上海印刷厂当工人,期间因和工友们一起印刷共产党的宣传品,被法租界当局逮捕,因未满法定成人年龄被释放。1937年淞沪抗战爆发,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战地服务团,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在桂林进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际新闻社,后被派往浙江金华任分社社长。1941年初因“皖南事变”被国民党关入上饶集中营,1942年春越狱成功后到上海,经党组织安排打入日军在上海的特务机关——岩井公馆做情报工作。1945年10月,参与创办《文萃》周刊,负责编辑、印刷等工作,以“柳迈之”的笔名为《文萃》撰文。

(2)第二任主编(1946年1月至1947年3月,1946年6月后接替计惜英办刊):黎澍(1912—1988),湖南省醴陵人。1935年在北平大学读书时投身革命,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期间受党委派,历任《观察日报》《开明日报》总编辑,桂林、香港国际新闻社经理,《华西晚报》主笔,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1945年11月根据中国共产党的安排,黎澍从内地来到上海负责参与筹备上海版《新华日报》的任务。但因国民党不允许在上海办《新华日报》,只许光复区出版《中央日报》。因此,他又被派到塔斯社办的《时代日报》工作了一段时间。1946年6月,计惜英离开上海,黎澍接任主编,时年仅33岁。1947年4月,因《文萃》被当局查禁而遭通缉,转赴香港,任新华通讯社总编辑兼《华商报》编辑[16]。他后来成为我国著名历史学家。

(3)第三任主编(1946年8月加入文萃社,1947年3月至1947年7月任《文萃》主编):陈子涛(1920—1948),广西玉林人。在《广西日报》任职期间,先后担任记者、采访主任、总编等职。1944年秋日军攻占桂林以后,参加成都《华西晚报》工作,担任要闻编辑。1946年6月,国民党查封《华西晚报》。1946年8月,陈子涛应邀由成都到上海,参加《文萃》周刊的编辑工作,成为《文萃》周刊的最后一任主编。1947年7月22日被捕,1948年12月27日在南京雨花台壮烈牺牲[17]

(三)编辑

王坪同志,笔名申由。在创办《文萃》之前担任贵阳《力报》记者,之前在中国共产党主办的国际新闻社工作,与计惜英是战友。1945年9月,与黄立文到达上海后,与计惜英共同发起创办《文萃》周刊,并担任编辑和记者,为《文萃》采写报道了不少上海群众开展爱国民主运动的新闻特稿。其先后在《文萃》上发表了多篇较有影响力的新闻报道,如《羊枣之狱》《记上海学生抗暴大游行》《较场口搬演到上海——记“二·九”爱用国货惨案》《上海巴士底狱之图》等。

骆何民同志,江苏江都人。1927年,参加中国共青团,旋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2月至1939年2月,在上海、武汉等地先后任中共中央交通员、沪西团区委组织部长,在《国民日报》《阵中日报》工作。1938年8月,由黎澍推荐进湖南《开明日报》任编辑、总编辑。1940年1月16日被捕。出狱后去香港。1945年7月,国民党制造“羊枣大狱”,被株连在福州关押一年多。之后,便来到上海参加《文萃》周刊的编辑工作。1946年冬至上海并创办友益印刷厂,印刷《文萃》。1947年7月21日,他和陈子涛同时在他家中被捕。1948年4月押解去南京,同年12月27日,在南京雨花台被秘密杀害[18]

骆根清同志,江苏扬州人,是骆何民同志的弟弟。1946年2月,进入《文萃》社任记者,以后又承担了编辑、审稿和校对工作。[19]1929年参加青年团。1932年6月因党组织被破坏,失去组织关系。1935年7月,从镇江师范学校毕业,同年8月在南京任小学教师。其间组织参加抗日救亡活动的南京小教联,负责抗日宣传工作。1939年赴湖南,任《国民日报》记者,后又转入《阵中日报》《广西日报》《开明日报》任记者兼编辑,并加入中国青年记者协会,从事抗日救亡宣传活动。1945年7月,武汉大学历史系毕业后,曾在重庆《国民公报》任国际版编辑。

温崇实同志,广东梅县人,《文萃》周刊编辑、记者。194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47年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1949年前任美国新闻处、《联合晚报》《消息》半周刊等期刊编辑、记者。

唐勋同志(现名周静),江苏苏州人,《文萃》周刊北平航空版编辑。193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12月至1945年8月,历任中华民族武装自卫会干事,上海职业界救国会干事、常委,《斗生》周刊编辑,商务印书馆编审部文牍,东战场战地服务团党支部书记,桂林国际新闻社党支部书记,《锻炼》半月刊主编等。1945年10月至1948年7月,在新华社北平分社、《文萃》周刊、《民主》半月刊任编辑[20]

(四)经理部

吴承德同志,江苏苏州人,《文萃》经理部的负责人,又名吴二南,由总经理孟秋江介绍入社。主要负责“对外”工作,例如,印刷所、装订作、书业同行等,抓印刷出版,经营业务及一部分社会工作。在出版工作方面,精打细算,努力降低成本,经常能以最便宜的价格印刷《文萃》。1938年在长沙参加音乐家刘良模领导的基督教青年会抗日军人服务部工作。1940年参加桂林国际新闻社(国新社)工作。1941年皖南事变后,随国新社去香港工作。同年冬,日军攻占香港。1942年春返桂林,从事出版工作。1944年赴昆明。1946年初任上海《文萃》社经理部负责人。

居鸿源同志,江苏苏州人。1946年4月由当时的知名西洋画家戴文光介绍进入文萃社经理部工作,配合吴承德同志负责《文萃》的发行工作,其前任为孟秋江同志介绍进社的詹企观[21]。1935年到美发洋行当练习生。1936年进入量才补习学校学习。1938年赴延安,在抗大第四期学习,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9年参加浙西抗日游击队。1940年10月,到苏北抗日根据地参加新四军,任一师政治部秘书处文书、技术股股长。1943年在抗日前线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回上海就学于中国艺术学院文学系,投身抗日宣传,并为苏北新四军采购物品,搜集提供情报资料。

蒋云骋同志,江苏淮安人。于1946年8月由黎澍介绍进入文萃社经理部工作至1947年主要负责《文萃》周刊在书摊的发行工作[22]。1940年代投身革命, 1943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文萃社经理部工作。

汪震宇同志,安徽休宁人。1946年11月由黎澍介绍进入文萃社,担任财务(出纳)、总务,协助吴承德做好经理部的工作。1947年3月,出面组织人人书报社,任经理,掩护文萃社工作。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文萃社工作期间,主要负责管好内部,诸如财务,行政、职工生活等,主要抓包括财务在内的行政管理工作[23]。1934车进入上海龙门书局当练习生。1940年10月,赴皖南加入新四军军部服务队,后至苏北鲁迅艺术学院学习。1942年12月起,先后在桂林、成都、上海等地龙门书局工作。

黄佩良同志,1946年12月加入文萃社,主要协助蒋云骋同志做发行工作,在原有基础上加强和扩大发行业务。

沈少华同志是吴承德表弟,又叫沈庚乾,也是由孟秋江介绍入文萃社,负责文萃社的会计工作。

韩月娟同志,由温崇实介绍进入文萃社,主要负责洗衣做饭等后勤服务工作,使文萃社同仁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五)发行人

黄立文(1920—1997),广东韶关人。既是《文萃》周刊的创办人之一,同时又担任《文萃》的发行人(任职时间:1945年10月至1947年5月)。1938年、1940年两次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因环境复杂多变,失去联系;1983年重新参加中国共产党。1941年起,任《柳州日报》副经理、贵阳《力报》战地记者,赴一线报道中国抗日正面战场。1945年抗战胜利后赴上海,参与创办《文萃》周刊,任发行人,并以“捷夫”的笔名为《文萃》撰写通讯和新闻报道。

(六)理事会

1946年1月,文萃社成立了理事会。理事5人:孟秋江、黎澍、计惜央、王坪和黄立文。他们的分工是:孟秋江任经理,计惜英是主编,黎澍参与编辑工作,王坪任秘书,负责理事会的召集等事宜,黄立文是发行人,主要责任是与国民党当局的沟通,同时参与编务与经营管理工作。理事会大体上每月举行一次,持续约一年多时间。1946年6月后,计惜英调往南京梅园新村中共代表团工作。1946年8月,陈子涛受邀从成都来上海参加《文萃》周刊的编辑工作,也参加理事会。

1947年7月19日,国民党当局突然逮捕了《文萃》主编陈子涛、承印人骆何民和发行人吴承德,并对他们施以残酷暴行。受此案牵连入狱者达40人之多,《文萃》也被迫停刊。[24]陈子涛、骆何民被害于南京雨花台,吴承德被害于宁波,史称“文萃三烈士”。1949年12月底,党和政府为纪念献身《文萃》的三位烈士,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和公葬典礼,《文汇报》《大公报》《新民报》为此发了特刊。

从上述文萃社的组成人员可以看出,其中大部分工作人员均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其中文萃社的核心成员都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际新闻社工作过,如总经理孟秋江、第一任主编计惜英、第二任主编黎澍,经理部负责人吴承德,发行人黄立文等。他们不仅是文萃社的主编与编辑,不仅摘录、采编别人的文章,同时自己也是《文萃》的重要作者。他们总是紧密切合形势的变化,积极撰写文章,有意识地主动传播党的声音。比如计惜英撰写的《迎阳光闪耀的新时代》《政治逆流在汇合起来》《中国人民的最后抉择》《时局展望》等、黎澍撰写的《略论搜查书报摊》、黄立文撰写的《停战背后》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