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电视新闻的脉搏

电视新闻的脉搏

时间:2023-05-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电视新闻除了画面和报道稿这两种居于主体地位的要素之外,音响也是其重要的构成部分。我们可以想象,如果电视新闻中不能呈现这些会“说话”的鸟儿的种种让人称奇的声音,那么这电视新闻节目时无法获得成功的。因此,电视新闻的观众抱怨所看到的新闻总是由一系列的形容词或者抽象名词所构成的画面叙述,电视新闻节目干瘪呆板,千篇一律,毫无生气。

电视新闻除了画面和报道稿这两种居于主体地位的要素之外,音响也是其重要的构成部分。音响不但在文艺性作品中是审美塑造的基本元素,在电视新闻中,音响也是其“灵魂借以寓居的躯体”[1]。从这个意义上讲,音响是电视新闻活跃跳动的脉搏。有了它,电视新闻才能有血有肉,具有真实可信可感的质地,才是活泼生动的作品。

一、音响的含义

电视新闻中的音响指的是与画面相伴生的天然或人工的声音,包括同期声、现场播报声、报道稿的播音声、自然环境声音、人工配乐等多种形式。

二、音响的类别与元素

从不同的方面,我们可以将音响分为不同的类别。

1.语言符号音响与非语言符号音响

电视新闻生产的音响系统中,语言符号音响是指包括报道现场播报声、报道稿的播音声、同期声中的人物对话声等;非语言符号音响是指语言之外的,以其他听觉符号为信息载体的符号音响系统,包括现场背景声、音乐音响声等。

2.现场音与场外音

在电视新闻生产过程中,所谓现场音就是指包括采访同期声,现场环境声在内的在前期拍摄新闻素材时同期采录的声音。同期声的使用有助于提升新闻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同时还有助于观众感受新闻事件现场的环境和气氛,生动、有趣,增加在场感。场外音是指在电视新闻生产的后期编辑过程中加入的口播串联声,报道解说声,配音和音效等声音。恰当地使用场外音可以对电视新闻的画面进行叙述和补充。

3.写实与写意

写实性声音,是指用以表现真实的气氛、人物、环境、事件的声音,即画面上能见到声源的声音。写实性声音,是指用以表现真实的气氛、人物、环境、事件的声音,即画面上能见到声源的声音。如人物话语,现场背景声。写意性声音是指用以表现或创造某种意境的声音,即写意的话语、写意的音响、写意的音乐。如解说词,被艺术化的自然声等[2]

下面我们对几个主要的音响元素进行介绍:

1)报道解说声

从广义上来讲,报道解说声的内容主要包括口播新闻稿、报道解说词和节目串联词。从狭义上讲,报道解说声就是记者、主持人或播音员的旁白解说。报道解说声是依附于新闻画面的画外语言。它是新闻生产者在前期采访完成后,经过整理思考的间接信息。用于表达画面语言难以传达的抽象性的,主观性的,说明性的以及连贯性的信息。

2)现场同期声

现场同期声是指在新闻拍摄过程中同步采录的人物的声音。现场同期声可以弥补镜头没有捕捉到的画面。电视画面擅长表现正在发生的事情,而难于表现过去发生的事情。但同期声可以用来负载过去的形象,通过当事人或目击者绘声绘色的讲述,能把过去的事件客观、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以弥补画面的不足[3]

3)环境背景声

环境背景声是指新闻现场环境中的各种声音,这些不遵从任何安排而发出的环境声能给人以空间的真实感,增加声音种类,丰富信息含量。在新闻生产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对环境背景声的选择性表达,来凸显某种立场和情感。例如,在报道体育健儿领奖的消息时,每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环境背景声总是配以国歌用以表达庄严和自豪感。

三、音响的功能

声音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认知世界,进行传情达意的最重要的手段。我们在中国古代的那些文学大师们所创作的不朽诗篇中就能经常发现他们对音响的巧妙运用,从而形成独具匠心的艺术格调,给人们留下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比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即是对此种情形最好的写照。而白居易的在《琵琶行》中描绘琵琶声响的那段经典段落“……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更是以声传情,用声绘形,成为这篇长诗中的华彩乐章。在电视新闻节目生产中,报道稿最后也是以声音形态出现的。因此,我们必须了解声音的特点以及它的表达功能。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对声音的理解和认识,其实就是对我们日常生活中声音功能的掌握。

一般而言,音响的功能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现场记录的表真功能

通过客观再现新闻现场人物及事件所处环境中本来存在的音响,可以更准确地复现环境自身的特点,增强环境气氛的真实性。声音的这种功能突出地体现在同期声和自然环境声的采制和拾取中。一则电视新闻,尤其是具有现场感的电视新闻,如果没有现场录制的各类音响来显现现实生活的氛围,轻则导致这则电视新闻无法使观众获得对新闻事实满意的了解和认知意愿,重则引发观众对该电视新闻真实性的怀疑乃至质疑。在有些电视新闻节目中,音响甚至可能成为一则电视新闻能否站得住脚的根本依据。比如,中央电视台曾经播出过一个爱鸟人的新闻节目,讲的是成都和北京一些爱养八哥、鹦鹉等会“说话”的鸟的人与他们的鸟之间的故事。我们可以想象,如果电视新闻中不能呈现这些会“说话”的鸟儿的种种让人称奇的声音,那么这电视新闻节目时无法获得成功的。

音响的这种现场记录的实证功能说明,电视新闻不仅仅是“眼见为实”,而且同样也是“耳听为实”的。这恰恰说明电视新闻这种视听双通道和双主体功能的独特性和其传播优势之所在。当前电视新闻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即是对这种音响的表真功能的不重视甚至是忽略。因此,电视新闻的观众抱怨所看到的新闻总是由一系列的形容词或者抽象名词所构成的画面叙述,电视新闻节目干瘪呆板,千篇一律,毫无生气。

2.逻辑联结的达意功能

如前一节所分析的那样,电视新闻的画面基本不具备完整独立的叙事功能,画面因而总是处于分割式的状态中。这些片段性的画面要连缀成一个完整的叙事单元,必须要依赖包括报道稿在内的音响的逻辑联结功能,从而来阐明新闻事件的进展,新闻人物的命运,表达对新闻对象的理性认知。同时,这种逻辑联结的功能还表现在利用音响对电视新闻进行蒙太奇的结构,从而完成新闻的时空转换,乃至情节的变幻呼应与贯通。这是因为,新闻画面由于受到时间的限制,不像电视艺术类节目的画面可以随心所欲地运用过渡镜头,来获得流畅的衔接效果。电视新闻画面多用“切”的方式进行组接,少有过渡镜头,这就必然会产生比较明显甚至是严重的一般要求避免的画面叙事的“跳跃现象”。音响的使用则可以使画面的跳跃现象大大减轻。音响的连续性可以让断续的画面出现新的时间上的逻辑联系,从而完成电视新闻声画之间的同一性和对信息的协调传播。

3.意义创造的传情功能

电视新闻可以借助音响元素来强化、突出新闻事件的艺术感染力,形成对电视观众情感的触动甚至是冲击,进而在审美基础上引发电视观众的理性认识。这种情况我们在电视新闻生产“求美”的理念中已经有比较详细的分析。这种传情功能一方面由电视新闻画面中的主体自己所发出的音响所达成,比如新闻主体或相关当事人的情感流露;另一方面则是由外在的手段,比如音乐或记者的口头表达与播音员的播音风格等来形成。例如,在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大批孩子成为了孤儿。这些孩子有一些被别的省市的家庭所收养。中央电视台在报道该新闻的时候,既使用了孩子与同学朋友分别时候的同期声,传达出他们之间依依不舍的感情,同时在新闻的最后,当踏上远离故土的列车的时候,则响起《感恩的心》这首歌的乐曲,集中而突出地表达了孩子们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很能触动电视观众的情感。当然,我们需要记住的是,电视新闻中音乐的使用应该是作为背景而存在的,是为新闻信息的传递服务的。音乐在电视新闻中不能喧宾夺主。好的电视新闻音乐是不显露的,而且电视观众也不必知道它,但是音乐却能起到它自己的作用。记者和播音员的口头表达所体现出来的语气、语调、语速、音质、音感等诸多方面的因素也会影响电视新闻对感情的传达。比如,当《新闻联播》的播音员以缓慢的低沉的声音播报新闻的时候,我们不用听具体内容,即可以确定这是某重要领导人逝世的新闻。而声音对文字不同地方的强调,也会形成完全不同的传情达意的效果,也就是说音响的逻辑联结和意义创造功能在很多时候是难以截然分离的。这个情况,俄国著名的表演艺术理论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用普希金的一句诗“我为自己树立了一个镀金的纪念碑”进行了阐释:

①我为自己树立了一个镀金的纪念碑。

②我为自己树立了一个镀金的纪念碑。

③我为自己树立了一个镀金的纪念碑。

④我为自己树立了一个镀金的纪念碑。

⑤我为自己树立了一个镀金的纪念碑。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认为:“由于强调的要点不同,每句话的含义就改变了,被强调的字眼是吸引力的中心,整个句子的含义就蕴藏在里面”。因此,从这个层面上讲,电视观众收看电视新闻,不仅仅是看到新闻画面,看到电视新闻的叙述者对该事件的报道、阐释、分析、评论等信息,他们同时也从叙述者声音的语气、语调、语速等各个侧面体会到明确的电视新闻信息之外的潜藏信息。这提醒我们,对新闻事件不仅要准确呈现,精心表达,也应该充分注意并利用恰当的语气、语调等音响方面的功能增强对所欲传递信息的强化。

[1] 张凤铸:《电视声画艺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279页。

[2] 杨恺琴:《常州工学院学报》,2008年12月,第6期。

[3] 苑鹏飞:《青年记者》,2010年,第20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