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井君
摘 要:本文认为党的十八大为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要搞好学科建设必须触及问题而不能回避问题,要紧密结合广播影视新的发展实践,要把握好 “转型”“价值”和 “融合”三个关键词。
关键词:学科建设;社会转型;价值转型;媒介融合
Abstract:The paper proposes that the Eigh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has pointed the direction for the disciplinary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In order to do well in the disciplinary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issues must be sovled and not be-ing evaded.It should be done to tightly combine the new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of broadcasting and television,and grasp three key words,“transformation”,“value”,“convergence”.
Key Words:Disciplinary construction;Social transformation;Value transformation;Media convergence
新闻传播学作为我国的一级学科,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建设发展涉及到许许多多的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一、党的十八大为学科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
过去我们在一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上存在一个悖论,一个怪圈。也就是说,我们讨论任何一个问题,都会发现它几乎涉及到所有的问题,而当你试图去研究这些所有问题的时候,你又会发现,它们涉及到一些根本问题,那么,当你思考研究这些根本问题的时候,你又发现这些问题很难研究,很敏感,很难找到确定的答案。因此,只好再绕回来。其结果是我们的讨论只好在那里兜圈子,打转转。这种现象造成我们一些研究在重复作业,似是而非,似曾相识。怎么样突破这个障碍,突破这个怪圈,我感觉到党的十八大的召开,给我们带来了一股扑面的新风。十八大报告专门在第六部分论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问题,给我们从深层次上思考文化传播问题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党中央还要求我们大力改进文风,解放思想,求真务实。我想这些都为我们走出怪圈提出了新的希望。我们要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努力推进新闻学传播学的学科建设发展,大力推动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要搞好学科建设必须触及问题而不能回避问题
对于学科建设问题,我在思考,中国有没有 “学科学”这么一门学问,专门研究这个东西。我注意到今天发言中,除了少数几位老师外,大家讨论的问题都不是技术操作层面的问题,而是一些根本的理论问题和宏观的战略层面的问题,好像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应该设立一个专门的 “学科学”来研究这个问题。学科建设牵涉到学界问题、牵涉到政界问题、牵涉到业界问题,好像缺乏一些很规范性的东西。我在中央党校当老师的时候,经常与同事讨论一个问题,就是 “学科”和 “学说”的关系。在一些学科当中,存在着用 “学说”取代 “学科”这样一种倾向,这恐怕是将来要解决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概念上的混乱。这个问题表现得非常明显,没有一个清晰的合乎逻辑的与社会实践相适应的概念体系,有时把人都搞糊涂了。在这个领域,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媒介融合的加剧,新闻传播、信息传播、新闻宣传、文化发展等相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开始发生变化,在实际工作中,哪个概念大,哪个概念小,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怎样并不十分清楚。有时不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随意使用;有时大概念套小概念,有时小概念装个大概念;有时下位概念跳到了上位概念,有时上位概念又降到了下位概念;有时子概念成了母概念,有时母概念成了子概念。种种现象,不一而足。这种现象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新闻传播学学科建设。对这些问题需要专门的研究。今天,大家的讨论都在触及一些问题,而没有回避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先导,大家都提出了非常好的意见。推进学科建设首先要结合国内外实际,综合多方面因素,界定概念,理出一个科学的概念体系。
三、把握好 “转型”“价值”和 “融合”三个关键词
具体到新闻学、传播学的建设发展,结合广播影视新的发展实践,我觉得有三个关键词值得我们思考:一个是转型,一个是价值,一个是融合。
首先是转型问题。当前,全世界都处在社会转型当中,而中国的转型更为复杂。这个复杂性源于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这一转型始于1840年,历经了170多年风霜雪雨,现在到了最后的关键时期,我们期望到鸦片战争爆发200周年之前,中华民族能彻底完成这个转型。第二个转型,是从以计划经济为基本架构的社会形态向以市场经济为基本架构的社会形态的转型。这个转型目前也到了最关键时期。第三个转型是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现代社会向后现代社会转型。中国东部沿海一些地区和大城市,也与西方发达国家一样,正经历着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从现代社会向后现代社会的转型。这三种不同性质的转型同时发生在现代中国辽阔复杂的社会时空中,相互重叠、交织、冲突、融合。因而现代中国社会的复杂性超出以往任何时期,也超出世界任何国家。从理论上看,这既是一个深刻的哲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问题,也是一个根本的新闻学和传播学问题。我们既要以新闻学传播学的视角分析这场复杂的转型,也要以它为大背景,思考新闻学传播学的建设发展问题。
第二是价值问题。社会转型的核心是价值转型,是社会价值体系的变迁和重构。中国往何处去,人类往何处去,归根结底都是一种价值呼唤。从结构上看,现代传媒包含了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公共价值和人性价值。价值强则传播强。从内在精神看,传播的核心和灵魂是价值观。
当今时代,面对复杂的全球化、信息化格局,我们有很多价值迷茫、价值判断、价值抉择和价值冲突,可以把它们归结为古今中西四个方面,首要的是中西问题。中西方文化核心价值的分野在自由自然四个字上。自由价值和自然价值深深地根植于人类本性之中。但是,对这两种基本价值的追求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明、不同的历史阶段是不平衡、不同步的。总体上说,西方文化侧重于自由价值,中国文化侧重于自然价值。
自由是西方社会、历史和文化的灵魂。近代以来,以自由价值为核心的西方文化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不断在全世界扩展。然而在这个文化模式中,自然的内在价值和目的性价值却被严重忽视了,认识、征服和改造自然,把自然对象化、资源化、工具化成了西方对待自然的主导价值向度。这个价值体系蕴含的矛盾和冲突在近现代社会日益尖锐化:社会冲突、人性异化、生态危机、环境污染、能源枯竭接踵而至。在这种形势下,反思和批判旧的价值体系,复归自然价值核心地位,已经成了西方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毫无疑问,中国传统社会抑制了自由价值,高扬了自然价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在本体论、认识论还是在价值论上,人和自然都融合在一起,没有西方那种明显的主客体划分;人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人和自然的对立一直没有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中国人心中的自然是情感化、伦理化、艺术化、精神化的自然。中国人对自然的感情可用 “亦师亦友亦爱亦一”八个字来概括,“一”是人和自然的融合统一,是天人合一。在中国人看来,自然是放大了的人,人是浓缩了的自然,自然与人相通、相融,甚至同感同构。通过与自然和谐相处,沉浸自然而享受人生的自由与快乐,进入 “天人境界”,实现 “天人合一”,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高的精神追求。这一点在中国哲学、中国的佛教、中医和中国的书法、绘画、诗歌、篆刻等艺术中,乃至中国古人的日常生活中有非常鲜明的体现。
综合起来看,在文化核心价值的演进上,西方走的是 “自由—自然—自由自然”之路,中国走的是 “自然—自由—自由自然”之路。如今,自由自然的价值综合已成了中西方文化发展共同的趋势。我们相信,经过返本开新和价值重构,中华民族一定会对人类建构新的价值体系做出更大、更为独特的贡献。
第三个是融合问题。媒介融合正在使中国传媒生态和传播格局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正推动我们进入文化的视听时代。回溯人类文化传播史,我们大体可以把人类文化历史划分为以口头语言为主的听说时代,以文字符号为主的阅读时代和以电子视听媒介为主的视听时代。过去视听媒介以广播电影电视为主,随着媒介融合浪潮的袭来,视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大大拓展,广播影视概念日益提升和拓展为视听传媒概念。传统广播影视的价值体系、传播模式和商业模式也随之转型。我们必须把综合性的价值体系贯穿于传媒制度设计之中。视听传媒、视听文化、视听产业、视听传播越来越在整个文化格局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文化视听时代所具有的四个特征,即文化视听化、视听融合化、视听社会化和视听无处不在等也正在逐步显现。我们的学科建设也应当充分考虑传统广播影视向现代视听传媒转型的这种革命性变化。
面对这样一个时代,我们传统的传播理念、传播政策、传播战略、传播监管体制必须做出改革。应统筹规划现代视听传媒发展,大力发展视听文化、视听公共服务、视听产业,构建现代视听监管体系,谋划和实施 “视听中国”计划。总之,在新闻学传播学的学科建设发展中,应充分考虑社会转型、价值转型和媒介融合这三者的关系。因为,这既是我们新闻学传播学学科建设发展的广阔背景,同时也是我们新闻学传播学学科建设发展的必然依据。
(庞井君: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