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卢汉说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印刷媒介是视觉的延伸,广播则是听觉的延伸。每种媒介的使用都会改变人的感觉平衡状态,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反应方式。从最初的有线电视到数字电视、IPTV服务,再到如今炙手可热的智能机顶盒,再到以后三网融合的逐步完善,智能电网的加入形成四网融合,具备物联网的前提条件后持续的多网融合,泛在网的实现不再是束之高阁的理论与遐想,而是可以走进生活的可触碰的真实技术。泛在网存在的时代,我们的每一个神经细胞末梢的触角已经触及生活中的每个物体的每一个分子、原子,我们已经能够感知一切与我们相关的事物,人与人的交流、人与物的交流、物与物的交流与沟通都在泛在网这个无处不在的网络当中得以实现。
物联网 (The Internet of Tings),最早于1990年在麻省理工学院被提出,指在三网融合网络的基础上实现的物与物、人与物的信息交换与通信,将人体的感知的触角延伸至物体的层面,使得人类的信息交流与沟通的平台更加广阔。三网融合以后,以统一网络为基础将助力物联网实现智慧生活、智慧城市、智慧地球的改造。
泛在网[1],当物联网发展到成熟状态,它将成为普遍存在的公共基础设施,以全球通用的标准通信协议为基础,将融合既有的计算机网络、大众媒体网络、社会服务网络,打造一个全球的、泛在的、无缝的信息科技平台。泛在网将帮助实现在任何时间 (anytime)、任何地点 (anywhere)、任何人 (anyone)、任何物 (anything)都能顺畅地通信。将人与人的连接延伸至人与物、物与物的智能连接,打造网络无缝覆盖的 “泛在社会”(Ubiquitous Society)。
阳光、空气、水、Internet……网络已经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工具、伙伴、生存要素。[2]在可以展望的未来,互联网与电信、广播电视、电网等的逐步融合形成终极泛在网,泛在网代替Internet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生存要素。泛在网建立在前文所述的多种网络之上,是一种完善的终极网络。其影响之大之广以至于会改变人们对于事物与自身等的认识。在泛在网的世界,所有的人与物,真实与虚拟都抽象成为数据的集合,将真实与抽象、私隐与公开的界限模糊。从更大的背景来看,泛在社会将进一步推进社会的全球化、信息化和现代化。
Thomas L.Friedman认为世界在全球化的影响下逐渐变平,[3]人们与越来越多不同国家不同岗位不同信仰的人竞争,而打破他们之间的交流障碍、将他们联系在一起的是电脑、电子邮件、网络、远程会议和各种新软件。Thomas所提到的即为网络,网络即为连接。随着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网络的融合是进步的必经之路。从传统广播电视网的诞生以至于后来的融合再到我们展望的泛在网,网络的进化也将会随着人的进化逐步蜕变,没有什么东西能够长存,唯一不变的是网络永远都会成为连接人类与人类,人类与所存在环境的介质,始终只为沟通存在。
“物联网”若是能实现人与物体间的对话,那么人们就将在灾害来临之际实现对于具有媒体性质的终端的控制。类似日本的地震速报系统 (EEW,Earthquake Early Warning)即可轻松在物联网的环境下使用。一旦灾害来临,相关部门即可通过物联网控制公众的媒介终端为公众发布最新的灾害报道与避灾等相关科学建议,这里的控制不仅包括对于所观看的节目的选择,甚至包括打开电视等终端引起人们的注意,为人们赢得宝贵的逃生时间,同时也能在短时间内发布官方报道,消灭谣言。
目前中国的灾害传播机制依然不够完善,但是意识的觉醒已经离科学传播机制的完善建立不远了。纵使我们现在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例如从国民科学素养匮乏到科学传播系统的不完善,但是科技的进步与复杂环境下的求生欲望依然会敦促我们在灾害传播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今天或许还是三网融合的咄咄逼近,明天就需要迎接四网融合的到来了,无论如何我们也依然要保持不变的探索精神,在灾害科学传播的研究道路上前进。
[1] ㊞Cluster of European Research Projects on the Internet of Things(CERP-Io T)㊣.Vision and Challenges for Realizing the Internet of Things.(2010-03) [R/OL], http://docbox.etsi.org/tispan/Open/Io T/20100601%20Io T%20Conference/ALL%20SLIDES/EU_IOT_Clusterbook%202009.pdf。
[2] 彭虹:《涌现与互动》,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3] [美]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第2版,第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