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何以重拾经典阅读

何以重拾经典阅读

时间:2023-05-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何以重拾经典阅读一、文化精神、通识教育与经典阅读应该承认,域外的美国经验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启示。除此之外,中国应当推行以经典阅读为中心的现代通识教育的原动力,还来自让学生学会以一种认真而平实的态度,对待所面临的繁复现代知识资源。

第三节 何以重拾经典阅读

一、文化精神、通识教育与经典阅读

应该承认,域外的美国经验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启示。今天中国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在学习美国,然而,从未叩问过美国大学的根之所在。事实上,美国大学的生命力,在于其根植于西方文明的灵魂深处,最为突出的表现在本科通识教育的过程。可以说,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精义所在,绝不是所谓“什么都知道一点”的课外兴趣课,而是作为一项基础学术训练,直接让学生深度地研读经典。因为他们相信,作为大学之道所寻求与建立的共同文化精神所在,必然传承于伟大著作的字里行间。

阅读经典影响专业教育的反证

作为现代大学样板的芝加哥大学经验,已经示范性地告诉我们,即使百余年来这所大学强调本科通识教育,尤其以经典阅读为轴线,也丝毫没有削弱研究型大学的顶尖地位,芝加哥大学向来是获取诺贝尔奖人数最多的大学,且尤以产生各大学术流派而闻名,诸如芝加哥社会学派、芝加哥经济学派、芝加哥古典政治哲学学派,等等,这在美国大学中是非常罕见的。

所以,即使本科通识教育迄今还存在被压缩的争论和压力,但是,造就一批富于正义感、责任感和高尚情操,具有深厚的教养和智识,善于进行创造性思考的治国安邦精英,业已达成共识。接下来的问题是,当代中国究竟应如何推动实现这一宏愿。

目前,不少中国大学对通识教育存在一种普遍的误解,把通识教育课程视为只是主课以外“扩大”学生的兴趣和知识面,因而未能有效利用学分有限的通选课来着重建设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而是片面追求扩大通选课的范围和数量,并且认为可供选择的通识课门类越全、课程数量越多,就意味着通识教育搞得越好。可以想见,这种只注重通识的外在形式,不关注内在实质的方式,肯定会让通识教育折回到过去那种不同学科各自为政、通史概论“满堂灌”的老路上去,或者重新陷入为吸引学生眼球而追逐各种时髦的文化思潮的泥淖里。

归根结底,现代通识教育的目标内核,应在于沟通现代与传统,使文明不致断裂,其核心内容归属于“永恒学习”的范畴,也就是这种通识教育的内容,并不是现代人在现代社会的特殊问题,而是人类之为人类永远需要探讨的永恒内容和主题。而这种永恒性研究的精华,集中体现于人类文明自古以来的历代经典著作,它是通识教育的核心所在。因为经典之为经典,必然是经过时间考验而历久弥新。即便经典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未必有很多知音,然却经久不衰,恰是经典以无与伦比的经典方式触及、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其深度和广度为后世难以超越,因而具有永久的魅力。所以,以现代语言和教学方式重新阅读和体味这些经典原著,便成为必要。

哈佛大学的通识课程方案

作为哈佛大学必修的两门通识教育课程,“文学的伟大文本”和“西方思想与制度”全部都是围绕最为基本的西方经典展开。前者的建议阅读材料为荷马史诗、希腊悲剧、柏拉图对话、托尔斯泰、莎士比亚、圣经、维吉尔、但丁、密尔顿;后者则包括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博丹、阿奎那、路德、孟德斯鸠、洛克、马基雅维里、亚当·斯密、卢梭、密尔以及边沁。

二、以经典阅读为中心的原动力

值得提醒的是,经典不等于真理。经典所代表的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它所具有的超越时空的强大吸引力,并不在于保证了真理或只有工具理性的功效,而是象征着人类文明的沿袭与传承。摒弃经典,或只是将经典作为文物收藏,都是在断送文化。以此推之,拒绝阅读经典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文化底蕴,因为他们无法从传统经典中吸取资源和养料及衍化为自己的创造。事实上,乃至于作为普通人阅读经典,也并非一定存在什么创新的宏伟计划,而是出于对高级智慧的寻求。

《罗伯特议事规则》的经典贡献

可与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比肩的《罗伯特议事规则》业已出第10版,堪称人类群体决策的议事规则经典。[8]这部著作经久而不衰,已成当今世界上自联合国大会、政府议会,下至学校、班会的各类组织中有关,决策程序、会务处理和组织章程莫不遵循的规则体系。作为这一领域的卓越成就,自1876年问世以来,它不断与时俱进,影响遍及全球。罗氏规则,是为保护竞争环境中的各方利益而精心设计的程序规则,蕴涵着丰富的理念,包括法治、民主、权利保护、权力制衡、自由与制约、效率与公平等。可以说,它把上述理念融汇在规则之中,又直接针对具体实践。正如罗伯特本人所言,很少有知识能像议事规则这样,只需稍加学习即可如此显著地提高效率。

除此之外,中国应当推行以经典阅读为中心的现代通识教育的原动力,还来自让学生学会以一种认真而平实的态度,对待所面临的繁复现代知识资源。回归和倡导经典,不仅可以通过“史”的学习,了解悠久文明的盛衰变化;同时,能够通过“经”的研读,掌握文明的智慧结晶,即所谓“传统形成的智慧”。通过阅读传统中国的经典,真正让学生实现从“思想的中国”向“思想中国的根据”的精神转换,深切地学会对这个世界结构中的中国本身加以分析和解释,学会对中国的身份和未来命运给予智识的关注和思考。而有所选择地阅读西方的经典,则是让学生学会如何“语境化”体认西方论者就某个问题所提出的观点,而不是通过学科概论、学术通史或名著提要之类的饕餮“快餐”,满足记熟了作者姓名、论著名称、某些关键词和一些大而化之的说法。换句话说,就是不能把知识误作为消费品,对不同作者的思想做“非语境化”的领悟,以及对理论做“脸谱化”的处理,而是应当还原经典文本的阅读,深入关注它作为知识生产所处的特定时空及思想之间的传承关系,尤其是掌握它的知识增量的逻辑和脉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