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宏观社会理论的式微

宏观社会理论的式微

时间:2023-05-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宏观社会理论的式微_法理学前沿 21世纪的学术界,面对知识的皮毛化、学问的商业化、出版物的图片化、文化内涵的青少年化,已经没有人敢于或者有意营造完整的思想理论大厦。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理论与法的研究一定会受到极大的限制。至少在宏观统领的层面上,社会理论与法的研究会有许多遗憾。没有宏观的社会理论作指导,社会理论与法的研究也就只能局部化、细节化、实证化,或者只能以问题为导向。

21世纪的学术界,面对知识的皮毛化、学问的商业化、出版物的图片化、文化内涵的青少年化,已经没有人敢于或者有意营造完整的思想理论大厦。这可能与我们所处的时代有关,也可能与已有的社会理论传统的强大有关,社会理论家们被深厚的传统压得喘不过气来,没有兴趣也没有能力再经营帕森斯式的宏观框架,也不可能像马克思或韦伯等人那样对人类的历史及社会现象做无所不包的万花筒式的研究,他们只能在这些传统中捡一块自己感兴趣的地盘精耕细作,进一步发展或精练某一传统的某一理论细节。这样做的好处是使理论精确化,趋于完善,而代价是他们已无法提供智慧,只能提供技术。

哈贝马斯大概是我们这个时代唯一的也是最后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理论大家。当然,还有一位值得注意的人物,那就是阿玛蒂亚·森。这位从数学开始,继而专攻经济学,而后又成为出色的哲学家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一本新书《正义的理念》[16]正在成为世界各地的学者们人手一本的必读教材。除此而外,笔者想不出还有谁能当得起“大师”的称号。更多的人则宁可匍匐在历史的脚下,也不愿站在它的肩膀上。

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理论与法的研究一定会受到极大的限制。至少在宏观统领的层面上,社会理论与法的研究会有许多遗憾。没有宏观的社会理论作指导,社会理论与法的研究也就只能局部化、细节化、实证化,或者只能以问题为导向。思之,令人不免怅然。

[1]Roberto M. Unger, False Necessit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p.342.

[2]Robert Merton, 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Structure(New York: Free Press, 1949).

[3]高鸿钧、马剑银编:《社会理论之法:解读与评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并请参阅苏国勋著:《社会理论与当代现实》,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Donald R. Kelley,The Human Measure: Social Thought in the Western Legal Tradition(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5]高鸿钧:《法学研究的大视野——社会理论之法》,载高鸿钧、马剑银编:《社会理论之法:解读与评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Brian Tamanaha, A General Jurisprudence of Law and Societ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7]牛津大学社会-法律研究中心出版了一系列关于此方面的著作。请参阅其目录;见http://www.us.oup.com/us/catalog/general/series/OxfordSocioLegalStudies/?view=usa。

[8]Reza Banakar and Max Travers(Editors), An Introduction to Law and Social Theory(Oxford-Portland, Oregon: Hart Publishing, 2002).

[9]关于发展问题的一般论述,请参阅Susanne Schech and Jane Haggis ,Development a Cultural Studies Reader(Blackwell Publishing, 2002)。

[10]Roberto M. Unger, The Self Awakened: Pragmatism Unbound(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11]Brian Z. Tamanaha,Realistic Socio-Legal Theory: Pragmatism and a Social Theory of Law(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12]John J. Stuhr, Pragmatism, Postmodernism and the Future of Philosophy(Routledge, 2003); Larry Hickman, Pragmatism as Post-Postmodernism: Lessons from John Dewey(Fordham University Press, 2007).

[13]Jürgen Habermas, Between Facts and Norms: Contributions to a Discourse Theory of Law and Democracy, trans, W. Rehg(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96).

[14]关于协商性民主的著述,请参阅前引Jürgen Habermas, Between Facts and Norms: Contributions to A Discourse Theory of Law and Democracy, trans, W. Rehg(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96); Rawls, J., “The Idea of Public Reason Revisited,”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Review, Vol. 64, No.3, pp.765-807。

[15]Mark Van Hoecke, Law as Communication(Oxford: Hart Publishing, 2002).

[16]Amartya Sen, The Idea of Justice(Allen Lane, 200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