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以学风建设促进高校创新人才培养

以学风建设促进高校创新人才培养

时间:2023-05-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高校在学风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加强高校学风建设、促进创新人才培养应当做到: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自觉养成学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教风带动学风;健全高校的管理制度,以管理促进学风。换言之,学风建设是高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前提和保障。

以学风建设促进高校创新人才培养[1]

王剑波[2]

摘要 学风是学生学习观的具体反映和人生观的集中体现。良好的学风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境,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高校在学风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加强高校学风建设、促进创新人才培养应当做到: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自觉养成学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教风带动学风;健全高校的管理制度,以管理促进学风。

关键词 学风 教风 管理 创新人才

胡锦涛同志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3]是的,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人类社会的进步要有人才,和谐社会的构建要有人才,有了人才,才能有创新,才会有发展。但是,当前我国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的匮乏,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鉴于此,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承担者,应当全面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为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了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核心的战略主题,提出了高等教育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4]。然而,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校园优良的学风。换言之,学风建设是高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前提和保障。因此,加强高校学风建设,优化育人环境,从而培养出更多符合时代及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势在必行。本文在对高校学风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二者的关系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从笔者所在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学风建设的实践出发,总结了我院加强学风建设、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以及当前所存在的问题,为同类院校在新形势下推进学风建设、促进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借鉴。

一、从学风建设审视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

学风,即学生的学习风气,一般是指学生在高校学习与生活中逐步形成,并通过其日常言行表现出来的对学习、对人生的态度,是学生学习观的具体反映和人生观的集中体现。优良的学风能够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的氛围,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优良的学风给予有力的支撑。当然,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实现对高校学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学风建设必须要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学风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

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如何才能实现?从培养过程上看,这离不开高校优良学风的推动。换言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校园优良的学风。具体而言,一方面,优良的学风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事业,不仅要授之以术,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直的为人作风,良好的学风氛围是高水平人才成长的必备条件。” [5]是的,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并非自然形成,而是受到主客观条件影响的。就高等教育层面而言,优良的学风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精神的激发以及创新能力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详言之,第一,优良的学风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氛围,能够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竞相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第二,优良的学风是一种巨大的学习勇气,能够促使学生摆脱传统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不断激发自身的创新精神。第三,优良的学风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态度,能够促使学生不断努力、开拓进取、激发自己的潜能,切实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总之,优良的学风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和保障。另一方面,优良的学风是创新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成长与发展,必然会受到学风的直接影响与制约”,“良好的学风素养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6]是的,所谓创新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从而能够面向未来、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就创新人才而言,优良的学风对其今后的成长与进步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其获得全面而充分发展的关键因素。详言之,第一,优良的学风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促使人们自觉地投身到终身学习的过程中,有利于实现创新能力的发展和完善,不断取得创新成果。第二,优良的学风是一种良好的行为准则,能够促使人们规范自身的学习行为,限制不良行为的滋生和蔓延,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总之,优良的学风是面向未来的新型人才所必备的基本素质。

(二)创新人才培养对学风的要求

创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创新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决定了高校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长效工程,这就对高校学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而言,一方面,创新的基础是知识、是能力,即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实践能力。详言之,第一,丰富的知识储备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当今是一个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对知识的学习不仅仅限于在校读书期间的学习,还包括之后的终身学习。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这是提升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这一漫长的学习过程与繁杂的学习内容需要脚踏实地、不骄不躁的优良学风给予支撑。第二,提高实践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对知识的系统学习是一个自我充实与完善的过程,而把所学知识用于指导实践是一个自我提升与升华的过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这是提升创新能力的必然选择。这一实际的操作过程需要认真务实、开拓进取的优良学风给予支撑。另一方面,创新的本质是突破、是超越,即突破常规和超越现实。详言之,只有具有非凡的勇气,才可能突破旧的思维定势,冲破现有的桎梏,获得创新的灵感,实现对现实的超越。但这种突破和超越需要勤奋努力、锐意进取、追求卓越等优良学风给予支撑。反之,如果心有旁骛、急功近利、浮躁散漫,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蹴而就,这是不符合创新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的,是不可能突破自我、超越现实的,也是不可能取得梦寐以求的创新成果的。总之,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实现对高校学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必须针对学风建设的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回应新的要求。

二、高校在学风建设方面的实践和问题

良好的学风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境,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为进一步端正学风,促进创新人才培养,近年来各高校以各种形式加强了学风建设,虽然成绩显著,但问题也不容忽视。笔者以“找问题、求建议”为主题,分别以我院任课教师和本科学生为访谈对象,组织了两场不同形式的座谈会,听取了学院师生对学风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收集并找准了制约高校学风建设的突出问题。具体情况如下:

(一)学风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值得借鉴

近年来,我院从“培养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目标出发,高度重视、积极推动学风建设工作,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第一,加强日常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促进了广大青年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例如,学院为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推行了本科生接待制度,由专业任课教师对本科生进行“一对一”的接待,实现面对面的答疑解惑,促进了同学们勤思好问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另外,学院还定期检查学生的上课出勤情况和课堂纪律,并由辅导员或班主任对迟到、早退、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进行约谈教育,促进了同学们勤奋好学的学习习惯的养成。第二,重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例如,我院引进了现代化的法学教学实验系统,突破了特定实践环境的限制,通过网络虚拟的法律工作场景,由学生模拟担任法律业务的不同角色,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另外,我院还鼓励广大教师充分利用学校建设的网络教学平台展示教师们的最新科研成果,在课余时间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接触和互动。第三,营造了浓厚的学习创新氛围,激发广大青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近年来,我院共组织数十场的讲座、报告、论坛等,报告人涵盖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教授,内容涉及法学、哲学、文学、社会学等各领域,这为青年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了宝贵的知识,开阔了学生们的视野,激发了学生们的求知欲。另外,我院还定期举办了学术新星论文大赛,参赛对象涵盖我院全部在读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并从中遴选出优秀论文由学院组织编辑出版,这充分调动了青年学生学习和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第四,积极组织参加中央和北京市的各级各类竞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了我院学风建设的良性发展。例如,我院已经连续三年组织本科生参加北京市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并获得了二等奖、三等奖的优异成绩;2012年初,我院首次组队参与Philip C. Jessup国际法模拟法庭中国区选拔赛即获得了二等奖的优异成绩。

(二)学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注意

由上可知,当前形势下,我院在推进学风建设、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总体形势是良好的。但是,从笔者对我院师生的访谈中可以发现,目前我院在学风建设方面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的,如不及时解决,必然会影响我院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体而言,一方面,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认为自身家庭条件优越,毕业后的工作及将来的发展父母早有“安排”,因此对学习不重视,但却热衷于学生工作和社会交往,美其名曰“锻炼社交能力”;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对本专业不感兴趣,不知道自己毕业后能做什么,因此学习动力不足,自主学习意愿不强,课堂上不认真听讲,遇到问题很少向教师发问,课后不怎么去上自习;部分学生纪律观念意识淡薄,无视校规校纪,上课经常迟到、说话、早退,甚至逃课,个别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期末为了考试过关,更是敢于冒险舞弊;部分学生沉溺于校内外娱乐活动,整天逃课在宿舍上网、玩游戏、看电影,或在校外网吧、影院通宵不归,不但耽误自己学习,还严重干扰了其他同学的正常学习。另一方面,由于专业任课教师每年都承担着繁重的科研考核任务,所以科研时间在很大程度上挤占了备课时间,最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教学效果,具体表现为不少教师的教案更新较慢、内容陈旧,与学科发展的实际情况脱节,致使学生从课堂上获得的前沿知识有限。由于专业任课教师承受着很大的科研、教学压力,这不可避免地压缩了教师与学生的课后交流时间,可以说除了上课时间外,学生鲜有时间能与教师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师生关系的和谐。由于有的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水平还有待提高,上课难以吸引学生,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体表现为上课照念PPT课件,不能与学生形成互动,甚至对课堂纪律疏于管理,致使学生对上课的感觉是枯燥乏味,学习的动力与兴趣也就直线下降。由于学院人员编制的有限,本科各年级的辅导员、班主任主要由行政人员和专业教师兼任,往往忙于行政和教学事务,缺少主动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的时间,难以及时对“问题”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这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以学风建设促进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

优良的学风需要养成,但优良学风的创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关注和协调配合。前文已述,目前高校在学风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究其原因,既有学生个人的原因,也有教师自身的原因,还有院校管理方面的原因。所以,为了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高校的学风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自觉养成学风

学生不但是教学中的主体,亦是学风建设的主体。学生在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本质上讲是其学习观和人生观的具体表现,因此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是促进优良学风建设的前提。换言之,优良学风,贵在自觉,如果学生没有自觉性,即使外部约束力再强,也难以养成优良的学风。具体而言,第一,要及时进行学习、实践与创新活动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刚刚步入大学的学生要及时进行新生入学教育,内容除了涵盖道德、理想、信念等外,还应包括专业发展等,以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但要注意教育的形式,绝不能过于枯燥,一定要避免填鸭式的灌输,以免让学生产生抵触和逆反心理。比如,可以采取带领学生到法院观摩庭审等灵活的教育形式,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以及乐于实践与创新的意识。第二,要积极营造学习、实践与创新活动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对此,可邀请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教授以及社会名流举办讲座、论坛、沙龙,还可举办各类创新作品竞赛等校园文化活动,在校园中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活跃学生的思想,激发学生的潜能、竞争意识,以及敢于实践与创新的精神。第三,要努力搭建学习、实践与创新活动的平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对此,应充分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搭建更为广阔的学习平台,如教师可以把自己主持的科研项目公布出来,使有能力的学生可以通过申请而加入到科研项目中去,提高创新能力;尽可能地扩展与校外法院、检察院、司法局、律协等实务部门的联系,使我们的学生尽可能地获得实践的机会等,为学生们提供更为宽松的实践与创新环境,以此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教风带动学风

教师不但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在学风建设中亦是如此。“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只有教风好了,学风建设才会有保证。换言之,充分发挥教师的帮带指导作用,是促进优良学风建设的关键。具体而言,第一,要培养和强化教师的师德修养。教师被喻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只有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和乐于奉献教育事业的品质,才能担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才能带动良好学风的养成。对此,一方面,要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思想政治培训,用孟二冬等“全国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鼓舞和感化广大教师,在校园形成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良好育人氛围。另一方面,要把加强科研诚信、维护学术道德作为强化师德修养的实施重点,进而形成良好的教风,感染和教化广大青年学生。第二,要培训和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学生学习兴趣的缺失,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学风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业务素质较低有关。只有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才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使得学风向好的方向转变。对此,一方面,要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业务素质培训,通过技巧讲解、现场观摩、学员演示等手段,提升教师教学的技能,增强课程教学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要推进教学模式改革,任课教师除讲授外,还应采取讨论、辩论、实践教学等多种手段,运用前沿理论对当前发生的与本专业相关的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案例进行讲解,避免课程教学的枯燥无味与教学知识的片面肤浅,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欲与求知欲。

(三)健全高校的管理制度,以管理促学风

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只是师生个人的事情,还需要学校各管理部门的协调配合。健全高校的教育管理制度,建立良好的育人机制,是促进优良学风建设的保障。具体而言,第一,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的管理。学校的教学工作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在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做到“服务育人”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的管理。当前,对学生的管理直接体现在平时的纪律考勤与期末的课程考试上,因此,可结合考勤与考试制度改革现有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应重平时成绩、轻期末成绩,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考勤、课堂提问、课堂讨论、课堂作业、课堂作业等,占总评成绩的最高比例可设定为70%,具体应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相应比例。另外,应强化考试监考的力度,严肃处理考试作弊的行为。在规范的社会活动中下,诚信是人们进行交往的基本行为准则,而作弊是一种违背诚信的不正当行为,如果不予以严惩,不但会危害到学校优良学风的建设,更会对社会及其个人造成严重危害。因此,作弊不能只以零分计,严重者应当“勒令退学、开除学籍”。第二,强化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规范。规范教师教学行为,着眼点和落脚点都是提高教学的质量,这为教风学风的建设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了重要保障。当前,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是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网上学生匿名评教制度是一种重要的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方法,该方法在国内各高校已被广泛应用,其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发挥着积极的的作用。但该方法所固有的弊端也不容忽视,前景也不大乐观。正如有学者所指,在现有学评教机制下,教师之间及师生之间处于博弈的困境中,极易导致师生关系的异化及评教功能的逐步丧失[7]。是的,学评教机制下有教师在教学和考试中会容忍一些违纪行为,有学生会凭个人喜好胡乱评分,师生之间很容易产生互不信任,最终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进一步完善学评教制度,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对于优良学风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结语

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时期,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逐步深入,高校正面临着教育大众化和就业市场化的新形势,这给高校的学风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但是必须认识到,“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教书育人的本质要求,是高等学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优良学风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能否营造一个优良的学风环境,关系到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和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8]简言之,学风建设不只是提升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还会直接影响到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坚持学风建设常抓不懈。当然,高校优良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长效工程,需要高校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

【注释】

[1] 本文系作者主持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年校级教改青年项目“以学风建设促进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和法学院实践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以学风建设促进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法学专业师生学风访谈分析报告”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2] 王剑波,法学博士、博士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3]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1年7月1日发布,http: // news. 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7/01/c_121612030.htm.

[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新华网2010年7月29日发布,http : // news.xinhuanet.com/edu/2010-07/29/c_12389320.htm.

[5] 刘淑慧. 学风建设要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01.

[6] 王恩哥. 学风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保障. 光明日报,2012-04-23.

[7] 王芳亮,道靖. 学评教机制下师生关系的异化及矫正——基于博弈的视角. 教育学术月刊,2012(3):63.

[8] 《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2011年12月2日教育部以教技〔2011〕1号印发),新华网2012年3月15日发布,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2-03/15/c_122835609.ht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