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

时间:2023-05-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一、中国旅游业基本情况1.中国拥有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中国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在国际旅游市场上都有着许多独特的垄断优势。粉碎“四人帮”后,旅游业有所发展。

第二节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旅游业基本情况

1.中国拥有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

中国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在国际旅游市场上都有着许多独特的垄断优势。其突出特点是:历史悠久,旅游资源特别古老;国土辽阔,旅游资源特别齐全;文化灿烂,旅游资源特别珍贵;山河壮丽,旅游资源特别秀美;民族众多,旅游资源特别奇特。丰富的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业起步及发展的客观基础和重要前提。

2.旅游业是中国国民经济中的新兴产业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国际威望也与日俱增。不仅有许多外国人想来看看中国的新面貌,而且广大海外侨胞、外籍华人也想回国探亲访友。因此,创办旅行社、开展旅行业务,很快就被提到国家对外事务的议事日程上来。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1954年4月15日成立了新中国经营国际旅游业务的第一家全国性旅行社——中国国际旅行社,负责接待访华外宾的食、住、行、游等事务。1957年4月24日成立了中国华侨旅行服务总社,统一领导和协调全国华侨、港、澳同胞探亲旅游接待服务。

为了加强对全国旅游工作的统一领导,1964年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并明确了发展旅游事业的方针政策是“扩大对外政治影响”、“为国家吸取自由外汇”,标志着中国旅游事业迈开了坚定步伐。1965年,全国接待外国旅游者12877人次,创历史最高纪录。然而,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正在成长中的中国旅游业受到了严重的干扰和破坏,接待人数急剧下降。

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心和领导下,旅游事业逐步恢复。1976年全国接待外国旅游者近5万人。粉碎“四人帮”后,旅游业有所发展。1978年,来华旅游入境人数180.9万人次,其中外国人23万人次,旅游创汇2.63亿美元,位居世界第41位。在50年代初期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的20多年间,我国旅游工作一直属于民间友好往来的范畴,对于宣传中国的建设成就、加强国际友好往来,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然而,在此期间旅游设施总体规模很小,结构单一,旅游接待主要从政治影响考虑,旅游业还没有真正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

改革开放后,旅游业迅速崛起,已经成为经济创汇型的产业。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工作重点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转移,我国旅游业也因此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十分重视和支持旅游事业的发展,1978年冬至1979年间,邓小平同志对此作了多次重要指示:“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房子要快盖起来,下决心要快,第一批可以找侨资、外资,然后自己发展”,大大推动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步伐。1979年5月,国务院批准北京等四个城市利用侨资、外资建造6座旅游饭店;同年9月召开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提出旅游工作要从“政治接待型”转变为“经济经营型”,会议并就旅游住宿和旅行社外联权等作了重要决定。为了加强领导,国务院还成立了以主管副总理为首的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各地政府也相继成立领导小组。国务院还相继批复了国家旅游局《关于开创旅游工作新局面几个问题的报告》《关于当前旅游体制改革几个问题的报告》,使全国旅游工作出现了新气象。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以来,中国旅游业挟带其巨大的资源优势和国际市场积蓄多年的需求存量,领改革开放之先,受改革开放之惠,借改革开放之力,实现了在较低基点上的腾飞。20年来,始终以近两位数的年均增长率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和国际旅游大舞台上异常活跃、极富生命力的新生力量。特别是近几年来,旅游业更是成绩卓著、功能显赫,旅游大国的地位从多个领域、从国内外得到空前的巩固和提高,1998年国际旅游创汇已升至世界第七位。

二、中国旅游业发展已取得突破性成就

1.旅游业的产业定位实现重大突破

发展旅游业,首先要使全社会对旅游业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功能有足够的认识,从而激发各有关方面的积极性,凝聚各有关方面的力量。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对旅游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后,旅游业很快实现了从“外事接待型”向“经济创汇型”转变的重大突破。1986年国务院将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1992年,党中央进一步明确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中的重点产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将旅游业列为第三产业积极发展序列第一位;199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旅游业首次列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之一。

目前,全国已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将旅游业确定为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龙头产业、重点产业或先导产业;60%以上省、区、市出台了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较普遍地实现了地方政府对发展旅游业的鼓励和支持,保证了旅游事业费、促销和其他专项基金的增长;全国70%以上的省份和旅游城市依法治旅的格局不断完善,旅游部门管理旅游市场、参与建设项目审批和旅游行政执法等职能进一步得到落实和强化;近年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活动,进一步夯实了政府主导发展旅游业的基础,使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2.产业基础有了实质性提高

我国旅游业不断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素质。旅游业“行、游、住、食、购、娱”六大门类建设成就辉煌,从旅游住宿到旅游交通,短缺“制约点”逐一消除,旅游生产力大幅提高。截至20世纪末,我国共有旅游涉外饭店5782座、客房76.48万间,较1980年203座可涉外饭店、3.2万间客房,分别增长27.5倍和23倍,其中,星级饭店总量达到3248座;共有旅行社6222家,比1988年的1573家增长近3倍,其中,国际旅行社1312家,国内旅行社4910家。旅游交通条件有了根本性好转,基本形成了网络辐射面广、便民设施较全、以熨平需求季节波动为目标的旅游者运量统筹与流向调配能力增强的旅游交通服务系统,在旅游目的地可进入性、各旅游景区(点)联点成片、大景区内串点成线等方面不断取得进展,特别是旅游交通的总运量科学预警和调配,地区流向布局趋向合理,民航客运能力持续增长,国际国内航线大幅增加,机场建设步伐加快,铁路、公路和水运均有明显改观。餐饮、旅游娱乐、旅游购物环境改善,质量进一步提高,不仅满足了旅游的基本需要和高层次需要,旅游活动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品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体现。

3.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逐渐完善

我国旅游产品不断丰富种类、优化结构、完善功能。传统的观光型旅游产品进一步丰富优化,形式不断翻新,内容日渐完善,北京、西安、上海、广东、广西等地一批传统旅游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名牌和拳头地位继续得到巩固和充实。各具特色的观光、度假、休闲、科考、探险、体育、健身等生态旅游和专项旅游产品基本健全,特别是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龙头、以省级市级度假区为重要补充的旅游度假产品,做到了规划与国际接轨、地域分布科学、市场结合紧密;一批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顺应了世界潮流,遵循了可持续发展原则;主题公园在旅游产品适应市场需求与国际接轨方面也取得了突出成绩。

以“’92中国友好观光年”为发端的系列主题产品声势浩大、效果突出。1997年,国家主席江泽民在新年贺词中宣布举办“’97中国旅游年”,在此期间,月月有活动,季季有高潮,成功地为香港回归和党的十五大胜利召开烘托了气氛。在世纪交汇的历史性时期,中国政府成功举办了“’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把中国旅游业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逐步实现了由入境旅游单点支撑到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相互融合、互补互促。我国旅游业坚持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积极发展国内旅游、适度发展出境旅游的总体方针,国际旅游市场发育已趋成熟;起于20世纪80年代前期、兴于90年代后期的国内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业的一个坚实基础;边境旅游和公民出国(境)旅游也在稳步发展。旅游在各行各业中“一枝独秀”的地位和作用再次得到充分显现。

4.旅游业的改革开放不断取得新进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改革和完善旅游经济管理体制。1982年,国家旅游局实现政企分开,进一步强化了统一管理国际、国内旅游业的职能;1982年至1985年,通过下放外联权、推行政企分开和各种经济责任制,我国旅游业成功实现了从“事业型”向“产业型”的历史性转轨;1986年至1992年,以定点管理、星级管理为核心内容的全行业管理体制开始建立,旅游企业集团陆续成立,有力推动了旅游经营的网络化和规模化;1992年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以市场为运作基础与目标取向的旅游经济体制改革有了重大进展,旅游经营、管理和服务进一步加快了与市场经济和国际接轨的步伐;根据《旅行社管理条例》,1997年顺利实现了由一、二、三类旅行社向国际旅行社、国内旅行社的转变;随着《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管理暂行办法》的实施,逐步建立了出国旅游规范和管理体系;1998年,按照国务院机构改革的部署,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了国家旅游局的机构改革,进一步提高了干部“四化”水平和机关工作效率,国家旅游局如期完成了与经济实体脱钩的工作。

始于1995年的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经过三年创建,1998年结出丰硕成果,75个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从此迈着更为矫健的步伐,阔步走向国际、国内旅游市场。进入21世纪,创优活动为发展旅游的“政府主导型”战略开辟了新的领域,创造了好的条件,既是优化领导重视、部门联动、全员参与的旅游发展环境的重大举措,也是开创战略性行业管理手段的有益尝试和重要实践。

旅游业是我国开放最早、成效最为卓著的行业之一。早在1979年1月,邓小平同志就作了“搞旅游要把旅馆盖起来。下决心要快,第一批可以找侨资、外资,然后自己发展”的重要决策。旅游业开放的领域广、程度深,旅游业各门类全方位、多渠道、深层次对外开放的局面已经形成。1980年,我国第一个旅游合资饭店——珠海石景山度假中心的建成开业拉开了旅游涉外饭店招商引资、借力发展的帷幕。1992年,国家规定在12个国家级度假区内可开办合资经营的第一类旅行社,《中外合资旅行社试点暂行办法》也于1998年10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这是我国旅游业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98年1月1日试行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进一步明确了旅游业对外开放的总体原则。

外资在构成冲击的同时,也携带了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成规模的销售预定网络,走进旅游行业,为我国发展旅游业带来了高起点与国际化的后发优势和历史机遇,直接体现的是旅游业绩在较低水平上较大幅度和较高质量的跃升,间接体现的是旅游行业管理科学化、经营市场化和水平国际化的初步实现。1979—1996年,旅游业累计利用外资200亿美元,占全国引进外资总额的7%,获得了江泽民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评价。

5.经济贡献在国民经济中得到全面显现,旅游业综合经济功能在很多方面得到了充分而全面的显现

旅游外汇收入已成为国家贸易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以1998年为例,我国旅游外汇收入已相当于当年我国外贸出口创汇的6.9%;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攀升,1998年已达到4.32%,一些旅游重点省、市已达10%之上;旅游业吸纳了大量就业人数,至1998年底,旅游行业就业人数达到183万人,间接就业人数约900万人;我国旅游业还有力地带动了交通、建筑、通讯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并衍生出一些新的产业;全国通过旅游扶贫致富的人口达300多万,占7000万贫困人口的4.29%。

2002年7月《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管理办法》的颁布和施行,进一步健全了出国旅游规范和管理体系,将出国旅游市场纳入了规范有序的管理轨道。在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和国民经济成长新阶段,旅游业越来越发挥着独特而显著的作用,吸引和消化的国际市场需求数量在增多、质量在提高,拉动内需、刺激经济的功能在外界推力和内在张力的“双力”作用下日渐强大而显著。此外,旅游业发展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及在弘扬民族文化、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