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银行业流动性风险管理面临的严峻挑战

银行业流动性风险管理面临的严峻挑战

时间:2023-05-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资产证券化兼有风险转移创新、提高流动性创新和信用创新的功能,因而引发了金融市场多方面的深刻变革。资产证券化能够将原本存在于特定主体之间不具有流动性的债权资产,转化成资本市场上具有良好流通性的证券。

二、银行业流动性风险管理面临的严峻挑战

进入21世纪以来,金融创新和全球金融市场的迅猛发展使流动性风险的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银行在融资渠道、业务模式、经营范围、产品复杂性等方面的深刻变化,使银行业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和监督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银行融资渠道变化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挑战

过去几年间,在持续低利率的市场环境下,银行客户越来越多地转向投资其他高收益产品,从而影响了银行的零售存款基础。在这一背景下,许多银行更多地转向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也更加依赖于运用商业票据、回购协议及其他商业货币市场工具进行融资。[12]欧洲央行(ECB)的数据显示,从2002年到2006年,同业拆借市场的日交易总额几乎翻了一番,回购和逆回购交易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7%。[13]

一般而言,融资渠道的改变和拓宽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增加了银行资产与负债组合的多样性,有助于改善流动性风险的管理状况,更好地实现资产与负债的匹配;[14]另一方面,货币市场工具同传统的零售存款相比波动性更强,可能给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带来更多的挑战。在次贷危机中,很多国家的短期票据市场和同业拆借市场都出现了冻结或僵死的局面,这就使得很多大型国际银行无法继续通过资本市场融通流动性资本,甚至那些没有直接参与次级贷款业务的银行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波及,上文提到的英国诺森洛克银行遭遇挤提的事件就是很好的例证。次贷风波表明,在市场面临巨大压力的情形下,完全指望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来解决流动性问题是不现实的。显然,大多数银行在转向更多地依靠批发市场和同业拆借市场融资之时,并未估计到这些市场会出现失灵、崩溃等极端情形。次贷危机的冲击,不仅严重影响了银行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而且动摇了银行的零售存款基础。在市场面临困难的时期,投资者对承受更高的风险表现出极度的反感,相当一部分短期存款人向银行要求提取存款,并拒绝继续为银行提供融资。[15]总之,融资渠道的改变在帮助商业银行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的同时,又给它们传递了货币市场或资本市场上的其他风险,包括流动性风险。

(二)资产证券化广泛应用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挑战

资产证券化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是世界金融领域的一次重大创新。由于资产证券化兼有风险转移创新、提高流动性创新和信用创新的功能,因而引发了金融市场多方面的深刻变革。资产证券化能够将原本存在于特定主体之间不具有流动性的债权资产,转化成资本市场上具有良好流通性的证券。[16]正是由于这一优点,该项技术在银行经营活动中得到了广泛应用。[17]运用资产证券化技术,银行将流动性比较差的资产打包出售,从而扩大批发市场的融资渠道,缓解资产负债表的压力。

资产证券化使银行从流动性差的资产中获取了流动性,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银行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弊端,表现在:一是资产证券化完成交易的时间较长,银行不能在短时间内解决流动性问题;二是整个资产证券化运作过分依赖于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和稳定性。资产证券化技术的滥用,也对次贷危机的爆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尽管资产证券化技术帮助房贷发放机构使其巨额的抵押贷款获得了流动性,但是危机爆发后,那些曾把资产证券化作为增加收入和减少表内资产的主要途径的银行却不得不延迟其证券化业务,其结果反而加大了资产池的流动性需求压力。

(三)复杂金融工具使用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挑战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为摆脱媒体的困扰,逃避金融监管,规避汇率、利率风险,国际银行界开始进行大规模的金融创新。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西方经济发达国家金融业出现了一个金融创新浪潮,新的金融工具、金融方式、金融技术、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及金融衍生商品的不断涌现,使传统的金融业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特别是近十年来,金融市场不断出现各种复杂的新型金融产品,如衍生产品(derivatives)、信用违约掉期(credit default swaps,CDS)、总收益掉期(total return swaps)、中介渠道融资(conduit financing)和其他结构性产品(structured products)。这些新产品通过在交易双方和市场间重新分配和转移风险,有助于银行提高收益、化解风险、管理投资组合、有效融资以及保护投资者利益。

但是,这些经过层层包装的金融创新工具,使人们越来越难以辨认其本来面目。例如,次贷危机中被广泛使用的债务抵押债券(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CDOs),其复杂程度甚至连华尔街中的一些专业人士都难辨其实。复杂金融工具的广泛使用,给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挑战:第一,这些产品往往包括信用等级下调条款以及特征评估条款(call features)等嵌入式条款,这使银行对这些工具的流动性状况进行评估变得复杂化。第二,金融创新工具的产品结构过于复杂,信息披露和透明度较低,产品交易欠活跃,价格波动性强,使银行很难估计这些新产品的价格以及其在二级市场上的流动性。第三,这些新产品上市的时间不长,缺乏历史数据,这使银行难以预测其未来的现金流以及在市场流动性短缺时其与其他金融产品的相关性。[18]第四,这些复杂金融工具一般都具有高杠杆率,对银行资金头寸的影响往往具有放大效应。

(四)抵押品使用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挑战

过去10年间,商业银行在其经营活动中越来越多地运用了高质量的抵押品。[19]这一方面是由于担保(collateral)被越来越多地用做风险缓释的工具;另一方面是由于金融公司间交易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如在批发市场融资中更多地使用回购交易和衍生产品。

尽管使用抵押品可以降低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但是大范围地集中使用抵押品则可能会增加流动性风险。风险管理实践中的变化使担保对于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变得更为敏感。例如,增加保证金的通知现在变成了日常或日内业务,这与原来要求在一周或一个月前发出通知的做法是不同的;另外,双方担保协议随着抵押业务的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该协议得到了大型金融机构在日常经营活动中越来越频繁的使用。但是,如果市场条件发生变化,交易对手方需要立即提供额外担保,这自然会增加其流动性压力,而且抵押品数额越大对对手方造成的流动性压力也越大。次贷危机中,部分大的对冲基金因为抵押品价格的大幅下跌而被要求大量追加保证金,最终导致一些基金以平仓而告终。这也使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了抵押品对金融市场整体流动性的重大影响。

(五)支付系统和日内流动性要求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挑战

现在,许多银行都面临与其本身经营活动或与其客户和交易银行相关的新的日内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压力。这些挑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支付和结算系统设计晚近发展的影响。例如,采用大额日内支付系统(如实时全额清算系统,real-time gross settlement,RTGS),和证券交易交割结算系统(delivery-versus-payment,DVP),外汇交易的连续连接清算系统(continuous linked settlement,CLS)等更为快捷、先进的支付和结算系统,以及中央对手方(central counterparty)的广泛应用。

这些支付结算方法上的发展,降低了特定同业银行间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但是,这些变化也增加了某些系统内对抵押的要求,同时也对特定支付系统的支付时间提出了更高要求。银行一旦不能按时支付大额债务,就可能通过支付系统把大部分流动性风险转移给国内或国际上的其他银行,这就必然会对其他境内外银行以及整个银行体系的流动性产生影响,最终还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的短期货币市场的正常运行。一般情况下,为了确保支付系统的正常运行,中央银行经常会对实时全额清算系统的参与者提供日内信用支持。但是获得支持的银行需要向中央银行提供必要的担保。因此,金融机构必须拥有一定形式的流动性资产,以保证其实现营业日中的流动性义务。这无疑也增加了银行的日内流动性要求。

(六)跨境交易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挑战

随着金融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国际商业银行越来越多地在全球范围内拓展业务。几个大型全球金融机构还在进一步寻求集中管理跨境、多币种间日内流动性需要的方法。银行跨境业务的交易量和交易速度的提高,使金融市场间的联系更为紧密。

但是,银行跨境交易的增多也给流动性风险管理提出了新挑战。一方面,跨境交易的增多,增加了市场间的传染性风险。如次贷危机中,德国一些中型银行因持有美国资产支持商业票据(asset-backed commercial paper,ABCP)而陷入困境。在澳大利亚,依赖于离岸融资的银行业也受到了影响,欧洲和北美金融市场的变化,最终导致了澳大利亚本土银行无法及时获取所需的流动性。另一方面,大量的跨境交易还可能导致流动性问题在其他市场和清算系统间蔓延。实施流动性风险集中管理的银行可能选择外汇掉期或抵押品跨境转移的途径,从其他货币国家获取资金。但在现实操作中,资产的转移往往需要时间或受到诸多限制,而外汇掉期市场的流动性也难以预测,特别是在市场运行陷入困境的条件下,各国的监管机构都会要求在本国经营的银行保持充足的流动性,以维护本国金融体系的利益,这就使银行无法及时从境外获得资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