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我国的实践与今后的选择
对于中国是否应当引入非方便法院原则这一制度,我国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部分学者认为出于国际司法礼让和简化司法任务的考虑,我国应当确立非方便法院原则。但也有学者认为“该说缺乏合理性,没有统一的适用标准,且赋予审理案件的法官过多自由裁量权,很容易被当事人或者法院操纵,往往导致适用结果的不一致。除一些普通法系国家和地区外,其他国家都拒绝接受该说。我国法院在审理涉外案件中也不宜适用该说”[144]。还有学者认为尽管有一些大陆法系国家开始逐渐接受非方便法院原则,但绝大部分大陆法系国家还是拒绝接受该学说,因此我国未来的国际私法立法不应接受该说。还有学者认为“根据我国的国情,我国现在不宜采用非方便法院原则,即使未来采用该原则,也只能作为例外原则而存在”。[145]
尽管目前在法律界对这个问题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结论,但实践中已经出现了几个被学者认为是适用了非方便法院原则的案例。其中最经常被人们引用的案例主要有三个。
案例1:日本公民大仓大雄要求在中国起诉离婚案。日本籍公民大仓大雄与中国上海妇女朱某结婚后,双方在日本共同生活数月即起纠纷,大仓大雄来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起诉离婚,由于此案夫妻双方婚后住所均在日本,婚姻事实以及有关夫妻财产也在日本,法院认为如果诉讼在中国进行,既不便于双方当事人的诉讼,也不利于弄清夫妻关系的真实情况,更无法查明大仓大雄在日本的财产,难以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为此,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决定不行使司法管辖权,告知大仓大雄去日本法院起诉。日本法院审理后判决双方离婚,并判令大仓大雄给付朱某折合近10万元人民币的日币。[146]
案例2:赵某确认产权案。本案为一起国际财产诈骗侵权案,涉讼的财产位于日本,主要诈骗人也在日本。但原告在中国,有些证据和证人也在中国,某些诈骗人还在中国被捕。但是对于该案件的管辖,中国法院认为,从传讯证人、搜集证据等方面看,日本法院受理对当事人更为方便,因而不予受理。[147]
案例3:1995年广东高级人民法院再审的原告某贸易发展公司(下称某公司)诉被告某银行有限公司(下称某银行)信用证纠纷案。该案件的判决得到了最高法院的肯定。本案中,原、被告均为在香港注册成立的公司,被告在深圳设有代表机构。原告在香港作为开证申请人,向被告提出申请,请求被告向在美国的受益人开出信用证。信用证开出后,原告认为受益人有欺诈行为,要求被告停止支付信用证项下货款,但被告仍向受益人支付了款项。由此双方产生了纠纷。原告向中院提起了诉讼。某银行提出管辖权异议。中院一审驳回了东亚银行的管辖权异议。某银行不服,向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了上诉。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驳回了某银行的上诉,维持了中院一审裁定。二审裁定作出后,某银行仍然不服,向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经再审后,最后以“本案双方当事人已经明确约定服从香港法院的非专属性管辖,且本案双方当事人均为香港法人,其纠纷的产生也与内地无关,从方便诉讼的原则出发,该案应按当事人的约定,由香港法院管辖”为由,裁定驳回了原告的起诉。[148]
从这三个案例看来,非方便法院问题在我国的确存在,但为数不多,并未严重到像英国和美国那样给当地法院带来严重负担的程度。事实上,第三个案例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非方便法院案件,因为当事人已经约定由香港法院管辖,这样就排除了广东法院的管辖权,没有产生非方便法院问题的前提条件。由于前面提到的大陆法系国家不愿采取非方便法院原则的种种理由在我国也同样存在,我国想要吸收这一原则也必将面临很大的困难。并且正如分析的那样,非方便法院原则本身就具有难以克服的固有缺陷和问题,即使在英国和美国也受到相当多的质疑和批评,在国际上也没有成为普遍接受的实践,因此我国的确不宜急于引入这一制度。但是也要承认,由于我国存在管辖权依据较宽的问题,国际民商事领域的管辖权冲突问题在我国仍然时有发生。随着我国法院审理的涉外民商事案件的增多,如何解决非方便法院问题将被提到更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按照大陆法系国家的做法,它们有的认为为了保证法律的确定性可以牺牲个别案件的公平,有的是采用最密切联系原则来拒绝管辖那些与本国联系不大的案件,还有的是利用权利不得滥用这一限制来确保案件的公平性。然而这些国家的做法也有其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也就是为什么包括我国学者在内的许多大陆法系国家学者积极呼吁引入非方便法院原则的原因。并且从海牙国际私法会议上也可以看出大陆法系国家对于这一问题所持的宽容态度。但是,非方便法院问题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世界上目前也不存在一套解决该问题的普遍模式,希望通过借鉴某一国的制度来解决这一问题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
归根结底,非方便法院问题源自于国际民商事管辖权冲突。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只有从根本入手,消灭各国过于宽泛的管辖权。如前所述,达到这一目标必须通过国际协调的方式,任何企图通过单方面的自我约束管辖权或者叫做司法礼让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也不符合国家利益的。我们认为,目前我国解决非方便法院问题的思路也应当转到通过国际协调解决的方向上来,而不应去纠缠是否应当引入非方便法院原则。通过一项国际公约,而不是我国国内法解决非方便法院的问题应当成为今后的最佳选择。
【注释】
[1]See David W.Robertson,“Forum Non Conveniens In America And England:‘A Rather Fantastic Fiction’”,103L.Q.R.(1987),p.399.
[2]See Fawcett,Declinging Jurisdiction In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Oxford,Clarendon Press,1995,p.10.
[3]Cheshire and North,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10th ed,Butterworths,pp.119-120,转引自胡永庆《“不方便法院”原则比较研究》,载《诉讼法论丛》第4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478页。
[4]参见李双元、谢石松著:《国际民事诉讼法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14页。
[5]非方便法院原则在横向传播中演化出三种代表性模式,即英国模式、美国模式、澳大利亚模式。
[6]St.Pierre v.South American Store(Gath&Chaves Ltd.)[1936]IK.B.382,p.398.
[7][1987]A.C.460.
[8]See Robertson,op cit,p.399.
[9]Spiliada case,supra note.
[10]不受限制以法官未滥用权力为限。
[11]R.J.Weintraub,“International Litigation and Forum Non Conveniens”,29 Texas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1994),p.330,转引自胡振杰:《不方便法院说比较研究》,载《法学研究》2002年第4期,第145页。
[12]Restatement of law,second:Conflict of Laws,1971,p.251.
[13]St.Pierre Case,supra note.
[14][1981]454U.S.235.
[15][1946]326U.S.549.
[16][1947]330U.S.501.
[17]See Fawcett,op cit,pp.212-220.
[18]Spiliada Case,supra note.
[19]参见李双元、谢石松著:《国际民事诉讼法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15页。
[20]See Ronald A.Brand,“Comparative Non Conveniens and the Hague Convention on Jurisdiction and Judgments”,37 Tex.Int’l L.J.(2002),p.470.
[21][1974]A.C.436.
[22][1978]A.C.795.
[23]Id.,p.812.
[24][1984]A.C.398.
[25]Id.,p.419
[26][1987]A.C.460,pp.476-478.
[27][1987]A.C.460,pp.476-478.
[28]See Fawcett,Decling Jurisdiction in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Oxford,Clarendon Press,1995,p.11.
[29]See Id.,p.11-12.
[30]See Id.,p.12.
[31][2000]1W.L.R.1545(H.L.)
[32]See Id.,p.1554.
[33]Spiliada,supra note,p.474.
[34]Cited from Ronald A.Brand,op cit,pp.472-473.
[35]参见徐伟功:《不方便法院原则研究》,2002年4月博士论文,第110页。
[36]See A.G.Slater,“Forum Non Conveniens:A View From the Shop Floor”,104L.Q.R.(1988),p.559.
[37]参见徐伟功:《不方便法院原则研究》,2002年4月博士论文,第114页。
[38]参见徐伟功:《不方便法院原则研究》,2002年4月博士论文,第114页。
[39][1989]2Lloyd’s Rep.
[40]参见徐伟功:《不方便法院原则研究》,2002年4月博士论文,第115页。
[41]参见李双元、谢石松著:《国际民事诉讼法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23页。
[42][1941]314 U.S.44.
[43]See Alexander Reus,“Judicial Discretion:A Comparative View of the Doctrine of Forum Non Conveniens in the United States,the United Kingdom,and Germany”,16Loy. L.A.Int’Ll&Comp.L.J.(1994),p.461.
[44][1947]330 U.S.501.
[45]参见胡振杰:《不方便法院说比较研究》,载《法学研究》2002年第4期,第142页。
[46]参见李双元、谢石松著:《国际民事诉讼法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25页。
[47]参见李双元、谢石松著:《国际民事诉讼法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25页。
[48][1981]454U.S.235.
[49]Id.,pp.255-256.
[50]参见徐伟功:《不方便法院原则研究》,2002年4月博士论文,第39~40页。
[51][1981]454U.S.235,pp.249-250.
[52]Gulf Oil,supra note,p.506.
[53]参见徐伟功:《不方便法院原则研究》,2002年4月博士论文,第29~30页。
[54]Piper Aircraft,supra note,p.255,n22.
[55]参见李双元、谢石松著:《国际民事诉讼法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27页。
[56]Piper Aircraft,supra note,p.250.
[57]Piper Aircraft,supra note,p.254.
[58]转引自徐伟功:《不方便法院原则研究》,2002年4月博士论文,第32页。
[59]参见徐伟功:《不方便法院原则研究》,2002年4月博士论文,第33页。
[60]See Piper Aircraft,supra note,pp.248-250.
[61]See David W.Robertson,“Forum Non Conveniens in America and England:‘A Rather Fantastic Fiction’”,103L.Q.R.(1987),p.405.
[62]See Id.
[63]参见徐伟功:《不方便法院原则研究》,2002年4月博士论文,第38页。
[64]参见徐伟功:《不方便法院原则研究》,2002年4月博士论文,第38页。
[65]See David W.Robertson,op cit,p.405.
[66]参见徐伟功:《不方便法院原则研究》,2002年4月博士论文,第38页。
[67]参见张茂著:《美国国际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4~25页。
[68]参见李双元、谢石松著:《国际民事诉讼法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28页。
[69]联邦最高法院在1945年的国际鞋业公司诉华盛顿一案适用了“最低限度联系”标准,改变了过去彭诺耶案对司法管辖权的属地限制。联邦最高法院认为华盛顿州可以管辖总部设于密苏里州的国际鞋业公司,因为国际鞋业公司长期在华盛顿州为其产品征订合同。这种持续征订即符合最低联系标准。
[70]See John Bies,“Conditioning Forum Non Conveniens”,67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Review(2000),p.499.
[71]参见李双元、谢石松著:《国际民事诉讼法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29页。
[72]参见徐伟功:《不方便法院原则研究》,2002年4月博士论文,第43页。
[73]参见徐伟功:《不方便法院原则研究》,2002年4月博士论文,第43~44页。
[74]See John Bies,op cit,pp.518-519.
[75]See David W.Robertson,op cit,p.409.
[76][5th Cir.1983]697F.2d 1268.
[77]See David W.Robertson,op cit,p.408-409.
[78][1988]79A.L.R.9.
[79]方便法院原则是指那些并非自动合用的法院,但仅当特定的案件情形指示出该法院是一个适当的法院。方便法院原则主要由原告负责证明其选择的法院是方便的,法院如果认可,就向管辖区外的被告送达传票,建立管辖权。
[80]Oceanic Sun Line,Supra Note,pp.45-47.In this case,the opinions of judges differ greatly on the grant of a forum non conveniens dismissal.Eventually,the English“most appropriate forum”approach to the doctrine was rejected by the majority.
[81]参见徐伟功:《不方便法院原则研究》,2002年4月博士论文,第137页。
[82]参见李双元、谢石松著:《国际民事诉讼法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22~323页。
[83][1990]97A.L.R.124.
[84]See Voth,supra note,p.134.
[85]See Ronald A.Brand,op cit,p.486.
[86]参见徐伟功:《不方便法院原则研究》,2002年4月博士论文,第142页。
[87]有趣的是,作为适用非方便法院原则基本条件要素的“纠缠”(vexation)、“压制”(oppression)从来没有确定的解释。英国法院甚至多次声明对于“纠缠性与压制性”规定任何定义都是“最不明智的事情”。参见徐卉著:《涉外民商事诉讼管辖权冲突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6页。
[88]参见徐伟功:《不方便法院原则研究》,2002年4月博士论文,第140页。
[89]参见徐伟功:《不方便法院原则研究》,2002年4月博士论文,第136页。
[90]参见徐伟功:《不方便法院原则研究》,2002年4月博士论文,第141页。
[91]See Fawcett,Declining Jurisdiction in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Oxford,Clarendon Press,1995,pp.154-155.
[92]See Fawcett,Declining Jurisdiction in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Oxford,Clarendon Press,1995,pp.16-17.
[93]Michiko Goto et al.v.Malaysian Airlines System Berhad,26 Japanese Annual of International Law 122(1998).
[94]See Fawcett,Declining Jurisdiction in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Oxford,Clarendon Press,1995,pp.17-18.
[95]See Fawcett,Declining Jurisdiction in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Oxford,Clarendon Press,1995,pp.373-374.
[96]参见徐卉著:《涉外民商事诉讼管辖权冲突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6页。
[97]C-214/92 Ladenimor SA v.Intercomfinanz SA.
[98]转引自Fawcett,Declining Jurisdiction in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Oxford,Clarendon Press,1995,p.179.
[99]1947年12月4号关于联邦民事程序的联邦法案
[100]例如苏黎世州1976年6月13日关于民事程序的法令。
[101]See Fawcett,Declining Jurisdiction in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Oxford,Clarendon Press,1995,pp.26-27.
[102]但魁北克在确定准据法时会加以考虑。
[103]关于英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的非方便法院原则比较参见Hayes,[1992]UBC L Rev.41.
[104]除非存在自然灾害或一方当事人因疾病或其他类似原因不能出庭。
[105]参见胡永庆:《‘不方便法院’原则比较研究》,载《诉讼法论丛》第4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510~511页。
[106]比利时、德国、法国、意大利、卢森堡及荷兰。
[107]Martine Stuckelberg,“Lis Pendens and Forum Non Conviniens at the Hague Conference”,26 Brooklyn J.Int’l L.949,(2001),p.5.
[108]《布鲁塞尔公约》第22条。
[109]参见肖永平、王承志:《英国国际民事诉讼法三题——以〈布鲁塞尔公约〉为主线》,载《法律科学》,2003年第1期。
[110]Ronald A.Brand,“Comparative Forum Non Conveniens and the Hague Convention on Jurisdiction and Judgments”,37 Tex.Int’l L.J.467,(2002),p.13.
[111]“混合”公约(The Mixed Convention)是由双重公约(The Double Convention)变化而来。它既提供管辖权规则又提供判决的承认规则,但又不是旨在作出一份关于允许和禁止的管辖权依据的排他性清单。也就是说,它并不包括所有的情况。
[112]Martine Stuckelberg,“Lis Pendens and Forum Non Conviniens at the Hague Conference”,26 Brooklyn J.Int’l L.949,(2001),p.7.
[113]“Summary of the Outcome of the Discussion in Commission II of the First Part of the Diplomatic Conference”,http://www.hcch.net/doc/jdgm2001draft_e.doc
[114]Nancy J.Eskenazi,“Forum Non Conveniens and Choice of Law In Re:The Amoco Cadiz Oil Spill”,24 Journal of Maritime Law and Commerce(1993),pp.381-382.
[115][1971]A.C.356
[116][1974]A.C.436.
[117]Per Lord Goff,Spiliada,Supra note.
[118]Per Lord Templemen,Spiliada,Supra note.
[119]See A.G..Slater,“Forum Non Conveniens:A view From The Shop Floor”,104 L.Q.R.(1988),p.561.
[120]Robertson,op cit,p.418.
[121]Peter Prince,“Bhopal,Bougainville And Ok Tedi:Why Australia’s Forum Non Conveniens Approach Is Better”,47 I.C.L.Q.(1998),p.581;see note 54.
[122]See Peter Prince,op cit,pp.582-583.
[123]Piper,supra note.
[124]Id.,p.256.
[125]Slater,op cit,p.562;see note33.
[126]Peter Prince,op cit,p.585.
[127]See Slater,op cit,p.562.
[128]Peter Prince,op cit,p.576.
[129]See Id,pp.576-578.
[130]Ronald A.Brand,“Comparative Forum Non Conveniens and the Hague Convention on Jurisdiction and Judgments”,37 Texas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2002),p.468,footnote n.
[131]R.S.C.Order11 rule 4(2):“No such leave shall be granted unless it shall be made sufficiently to apper to the court that the case is a proper one for service out of jurisdiction under this Order.”
[132]美国大多数州都规定了长臂管辖权规则,联邦虽然没有全面的长臂管辖权法律,但也可行使长臂管辖权。
[133]该标准在1945年国际鞋业公司诉华盛顿一案中确立,但最高法院无法阐明什么是最低联系。
[134]胡振杰:《不方便法院说比较研究》,载《法学研究》2002年第4期,第143页。
[135]In Re:Union Carbide Corp.gas plant disaster at Bhopal,India in Dec.[1986]634F.Supp.842.
[136][1986]634F.Supp.842,p.867.
[137]Piper Aircraft,supra note,p.250.
[138]该案最后在印度是通过印度政府与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订立赔偿协议了结的,因为印度调整高技术与复杂生产工艺的侵权行为法完全是空白,根本无法适用。而联合碳化物公司仅仅赔偿了4.7亿美元给所有受害者。
[139]See Peter Prince,op cit,p.580.
[140]See Id.
[141]See Laurel E.Miller,“Forum Non Conveniens and State Control of Foreign Plaintiff Access to U.S.Courts in International Tort Actions”,58 U.Chi.L.Rev.(1991),p.1369 and footnote n.
[142]See Peter Prince,op cit,pp.578-579.
[143]Per Lord Goff,Spiliada,supra note.
[144]胡振杰:《非方便法院说比较研究》,载《法学研究》2002年第4期。
[145]徐伟功:《非方便法院原则在中国的运用》,载《政法论坛》2003年第2期。
[146]转引自郭树理:《非方便法院原则在中国的适用》,载《法学杂志》1999年第6期。
[147]转引自郭树理:《非方便法院原则在中国的适用》,载《法学杂志》1999年第6期。
[148]转引自施适、滕梅:《非方便法院原则在中国的发展现状》,载《法律适用》2003年第7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