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完善中小企业债券制度
债券是持券人按约定的条件取得固定利息和到期收回本金的一种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对企业而言,发行债券比发行股票在纳税环节上更为有利,因企业债券的利息由发券企业计入成本不必纳税。在西方国家,债券与股票作为直接融资的两个重要手段一直是并驾齐驱的,它们有助于分散金融风险。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在直接融资领域采取的是“重股票、轻债券;重国债,轻企债”的政策。究其原因,是因为国家十分重视企业的股份制改造,而企业发行股票既能筹集到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又有助于实现国家设定的企业改革的目标。发行国债则既能减少国家的财政赤字,又有利于国家筹集资金进行大型项目的建设和搞好全社会的福利事业。相比之下,企业发行债券仅仅是企业自身筹集资金,国家收益较少,因此受到冷遇。
我们在制定中小企业基本法时,应针对现行《企业债券管理条例》中的不合理规定,建立健全中小企业债券制度。在以下几方面形成新的机制:企业债券发行由指标分配制向注册制、核准制过渡,改变企业债券发行量和利率水平完全由政府决定的状况;发行主体、发行基数应多元化,尤其是允许各类中小企业作为发行主体;规定评级单位及评信等级,建立法律监督机制,以保护投资人的利益;增加企业债券品种,以使投资者能有更多的认券选择;完善企业债券市场,在一级市场应降低中小企业债券的发行和上市条件、简化上市手续,同时加快债券二级市场的建设和发展;降低投资者的利息税,刺激企业债券市场的活力。
【注释】
[1]方晓霞:《中国企业融资:制度变迁与行为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页。
[2]其中来源于“主要所有者”的资本占了所有权益资本的2/3,约为31.33%。居于第二位的是“其他股权”,约为12.86%。这部分股权投资者主要是主要所有者的亲友和其他的企业所有人,他们与“主要所有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不拥有大部分股权,也不是重大财务政策的决策者。位于第三位的权益资金是“天使资金”,占所有权益资本的3.59%。天使资金主要来源于富有且具有专业管理经验的个人或者家族,他们为新建或者早期的中小企业直接提供资金,并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开拓市场。“创业投资基金”在中小企业权益性资本中约占1.85%,其所占比例并不高,但这部分投资一般均投向高科技的中小企业,由于这类企业在中小企业中比例不大,因此,创业投资对中小科技企业的股权融资意义重大。
[3]在金融机构提供的资金中,银行贷款占总资金的18.75%,财务公司贷款占4.91%,其他金融机构贷款占3%;在非金融机构提供的资金中,商业信贷为15.78%,其他企业为1.74%;政府提供的资金为0.49%;个人提供的资金约为5.71%。
[4]英国银行是综合性银行,银行也参与对中小企业的股权融资。英国的主要银行如Barclays、HSBC(汇丰银行)、Loyds TSB、Natwest和皇家苏格兰银行等均有不少资金投资于中小企业股权。
[5]李军:《企业融资》,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年版,第14页。
[6]直接从事创业投资的投资者,在美国被称为“天使投资人”(angel investors),他们主要由各大公司主管、退休企业家、医生等富有人士组成。他们和创业投资机构的主要区别在于,天使投资人大多在申请天使投资的人士具有初步市场计划时,立即投资,协助这些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开始组建新公司,而这些市场计划和想法却暂时很难被创业投资机构如创业投资基金所接受。一些天使投资人也会参与新建公司的日常管理,但是大多数天使投资人不参与公司的具体管理工作,对于公司的重大决策干预较少,他们所关注的只是公司最终的丰厚的投资回报,而不在乎公司的管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较有耐心,能够等待较长时间,只要最终获利,则无甚怨言。正因为如此,人们将他们视为“天使”。天使投资往往只能在公司新创建时进行一次性投资,通常无法再次提供后续资金,后劲明显不足。而创业投资机构则会根据新建公司的发展情况,不断追加投资。在美国天使投资所进行的投资数额平均每家公司为55万美元,而创业投资基金平均投资金额为650万美元,这是创业投资基金压倒天使投资的巨大优势。所以,天使投资基本上还是一种个体或小型商业行为,而创业投资基金是一种正规化、专业化、系统化的大型商业行为。
[7]卢炯星:《论我国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及立法政策》,《现代法学》2000年第3期。
[8]陈燕:《便利融资各国为中小企业撑腰》,《经济日报》2001年11月1日。
[9]《借鉴国际经验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经济研究参考》2001年第59期。
[10]肖东:《发达国家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措施》,《中国乡镇企业报》2002年7月30日。
[11]参见梅其君:《意大利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经验及启示》,http://www.gzii.gov.cn/middle2/jjrd/04/40307.htm.
[12]邹薇、伍志文:《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制度,促进金融经济健康发展》,《当代财经》2002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