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3 M集团的经营危机(2)
由于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中国十大名牌服装”企业湖北M集团公司无奈“走麦城”。在连续3年效益滑坡后,总部位于湖北省H市的M集团于2001年首次出现1.1亿元巨额亏损,流动资金枯竭,产品大量积压,次年1至5月亏损继续加剧。
总资产23亿元的M集团位列我国服装行业十强。1986年开始起步,凭借灵活的经营机制,引进外资借船出海,创造了“内地可以超越沿海”的效益奇迹,年利润最高达1亿多元,年产中高档西服80万套、时装330万套,每年70万套的西服出口量位列全国之首。随着湖北及H市亏困企业增多,地方政府要求M“以优带劣、加速扩张”,明星企业逐步背上了沉重包袱。
在地方政府“主导”下,1991年至1997年,M先后兼并了H市第二制药厂、H市钉丝厂、H市毛纺织总厂等7家濒临倒闭企业,涉及房地产、制药、五金、纺织等多个行业,付出了2.27亿元的巨额代价。应有关部门“要求”,又为H市毛纺织印染厂、金野集团等4家企业提供外汇贷款担保,逾期贷款本息合计已超过500万美元。M1997年11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按有关领导要求,湖北P市纺织总厂、服装鞋帽公司等4家企业捆绑进入上市公司,集团承担债务及不良资产2亿多元。没有任何产值和利润、负债累累的4家亏损企业被包装成盈利大户,虚增产值2.8亿元,虚增利润7342万元,虚增股本3250万股,分别约占上市公司产值、利润、股本的1/5。造假付出了高昂成本,几年来上市公司多交各种税收4000多万元,不得不忍痛再掏6600万元将虚增的股本收购。1999年2月,H市政府因财政吃紧,将建了一半的某酒店强塞给M,企业多方筹资5000多万元再投入。2001年酒店营业亏损1000多万元,陷入困境的M因此雪上加霜。16年来,M累计上缴税收3亿多元。而政府多年的行政干预又使其频频掏钱“买单”,白白支付了6亿多元巨资。
【案例思考】
1.从公共行政专业角度,本案例反映的是什么事件?
2.M集团为何会出现经营危机?
3.结合我国国情,分析M集团等类似企业避免类似经营危机的基本思路。
【注释】
(1)本案例材料主要参考卢曙光:《河南农民自建变电站挑战电力垄断,电力局称违法》,《郑州晚报》,2006-08-29。
(2)本案例材料主要参考何晓晴:《M为何连续多年造假?》,《中国经济快讯周刊》,2003年第19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